台州东晋(317--420)砖录(三)--《台州砖录》-临海黄瑞

发布时间:2025-03-24 12:43  浏览量:6

泰宁三年(325)闰(八)月

砖厚一寸六分,高二寸三分。左侧有三个隐起的隶书字,每个字径为一寸二分。出自晚清临海县长甸村(今沿江镇长甸村),晚清时收藏在陈氏手中。

沿江镇长甸村

根据宋经畲《砖文考略》记载:陈卧楼(名一夔)收藏有与这块砖同模的砖多年,“闰月”这三个字中,只是有三个字磨损掉了下面的笔画,被误认成是“二年”罢了。考证得知,泰宁三年时太岁在乙酉年,这一年闰八月。陈氏所藏的这块闰月断砖在《浙江砖录》中有记载。

12.泰宁(公元323--325年)断砖铭文

大宁

砖高约五寸,砖的左侧有两个隐起的反写隶书字。出自晚清时临海县莲塘驿(今大洋街道莲塘村),晚清时收藏在陈春晖手中。

莲塘驿(今大洋街道莲塘村)

陈春晖运甓录》记载:考察发现,在唐朝以前的经籍中,都写作“大”。这块砖应该是晋代的规制。《玉海》中把“大宁”作为宋武帝的纪年,(这种说法)不敢认同。

宋经畲《砖文考略》中提到:“泰”和“太”这两个字是通用的,在经传中都是这样。冯氏以及其他各家引用《后汉书注》,说范蔚宗因为要避自家的名讳,把“泰”改成了“太” 【比如“郭泰”这类名字。《说文·水部》中记载:“泰”的古文是“太”。】

这几块砖在范蔚宗之前就已经是这样写了。四明的砖上有写“泰岁戊申”“泰岁壬辰”,只有“泰”字而没有“太”字,这里的“泰”就不能写作“太”。【周氏《中孚考》中记载:“太元”的情况在金石图中记载得最为详细 。】《玉海》认为“泰宁”是晋明帝的年号,“大宁”是宋武帝的年号。但史书上对于宋武帝,只用“永初”来纪年,并没有改元为“大宁”这件事。梁氏《玉绳·元号略》中说:《玉海》把“大宁”归为齐世祖的年号是正确的。又另外列出“大宁”并注释说:(认为是)宋武帝(的年号),宋武帝并没有这个年号,大概是因为齐世祖谥号为“武成”而产生的错误。

根据《广韵》记载:“太”在经典中本来写作“大”,《汉武荣碑》中“久斿大学” ,这里的“太”也写作“大”。洪氏在《隶释》中说:汉代人书写碑文时,庙号比如“太宗”,官名比如“太尉”“太常”“太守”“太中”,地名比如“太原”“太阳”这类,都写作“大”。另外,“太”和“泰”在古代是通用的。《孟子》中“泰山”“太山”都有出现。《史记·封禅书》中也写作“太山”。《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收泰半之赋”。《郊祀志 》中“祭泰一地祇”。《贾谊传》中“不泰迫乎?”《汉魏元丕碑》中“遭泰夫人忧”。这里又把“泰”当作“太”来用。还有砖上的文字,“太和”有的写作“泰和”,“太元”有的写作“泰元” 【在后面可以看到】。大概是因为晋代距离汉代不远,所以书写的方法还沿袭了《汉书》。 但这也足以看出古今文字的相通之处。不一定非要像冯氏所引用的那样,全都是为了避范氏的家讳。

13.任景试造砖铭文

咸和元年太岁在戌 八月十五日(公元326年9月27日)作

任景诚作

砖厚二寸四分,宽六寸七分,高一尺四寸九分。砖的左侧有十四个隐起的隶书字,砖的上端有四个隐起的篆书字。出自晚清仙居县马洋(今下各镇马垟),晚清时收藏在陈氏手中。

马洋(今下各镇马垟)

宋经畲《砖文考略》记载:左边的字先是反着书写,然后又改正为正写。【陈氏说:看起来像是误写成了“癸”,后来又改成了“戌”,这两种说法都比较接近事实,但仔细审视,还是宋氏的说法更有道理。】

“和”字左边“禾”的篆体,就像卫恒(?-291)所说的“苯尊垂颖”的样子,砖的上端“任景试作”几个字是篆体,砖的上下两面有蕉叶、泉文的图案,外面还涂了一层釉。孙仲容说:恐怕是因为“任景诚”在古代金石文字中,“从弋”和“从弋”常常相互错讹,不太能分得清楚。

考证我们台州在晋代的时候任姓家族最为兴盛,比如临海任旭(?-327)父子,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任隐,在《世说新语》中有记载。就是王导所说的“君出临海便复无人者也”的那个人。如今在古代的砖上能看到的任姓人,比如泰宁砖上的任茂英,太原砖上的任仲、任珑,隆安砖上的任某,齐隆昌(494)砖上的任夫,都是这样。

原文简体字版:

泰宁三年断砖识

泰宁三年闰月

右砖厚一寸六分,高二寸三分。左侧隶书三字隐起,径一寸二分。出临海长甸邨,今藏陈氏。

按《砖文考略》云:陈卧楼一夔藏有同范甎多年,闰月三字惟三字泐去下画,误为二年耳。攷三年太岁在乙酉闰八月,陈氏闰月断甎见《浙江甎录》。

太宁断砖识

大宁

右砖高五寸许,左侧隶书反文二字,隐起。出临海莲塘驿,今藏陈氏。

《运甓录》:案太唐以前经籍皆作大。是甎盖晋制,《玉海》以大宁为宋武帝纪年,未敢从。

《砖文考略》:泰、太二字通用。经传皆然。冯氏及诸家引《后汉书注》,范蔚宗避家讳改泰作太。【如郭泰之类。《说文·水部》:泰古文太。】

此数甎在蔚宗前已如此。四明甎有曰:泰岁戊申,泰岁壬辰,则无太,不可作泰矣。【周氏《中孚攷》:太元最详见金石图 。】《玉海》以泰宁属晋明帝,大宁属宋武帝。史于武帝,但以永初纪年,无改元事。梁氏《玉绳·元号略》曰:《玉海》于大宁属齐世祖是也。又别出大宁注云:宋武帝,宋武无此号,盖因世祖谥武成而误。

按《广韵》云:太经典本作大,《汉武荣碑》,久斿大学:太亦作大。洪氏隶释云:汉人书碑、庙号如太宗官名如太尉、太常、太守,太中,地名如太原、太阳之类,皆作大。又太、泰古通。 《孟子》:泰山、太山并见。《史记·封禅书》亦作太山。《汉书·食货志》:收泰半之赋。《郊祀志 》祭泰一地祇。《贾谊传》:不泰迫乎?《汉魏元丕碑》:遭泰夫人忧。又以泰为太。又甎文:太和或作泰和,太元或作泰元。【见后】盖晋去

汉未远,故书法犹沿《汉书》。 然亦足见古今文之通。不必定如冯氏所引,尽避范氏家讳也。

任景试造砖识

咸和元年太岁在戌八月十五日作

任景诚作

右甎厚二寸四分,广六寸七分,高一尺四寸九分。左侧隶书十四字,上端篆书四字并隐起。出仙居马洋,今藏陈氏。

《甎文攻略》:左方成字反书,又改正书。【案陈氏谓:似误书为癸,后改作戌者,二说皆近,是然谛审之宋说为为长。】

“和”字左禾篆体,如卫恒所谓:苯尊垂颖者,上端“”任景试作”篆体,上下面蕉叶、泉文,外涂以釉。孙仲容曰:恐是任景诚古金石文字从弋,与从弋多互譌,不甚分别也。

按吾台晋时任姓最盛,若任旭父子,其显著者又有任隐,见《世说》。王导所谓:君出临海便复无人者也。今

见于古甎者,如泰宁甎之任茂英,太原甎之任仲、任珑,隆安甎之任,齐隆昌甎之任夫,皆是。

原文繁体字版:

泰寧三年斷甎識

泰寧三年閏月

右甎厚一寸六分,高二寸三分。左側隸書三字隱起,徑一寸二分。出臨海長甸邨,今藏陳氏。

按《甎文攷略》云:陳卧樓一夔藏有同范甎多年,閏月三字惟三字泐去下畫,誤為二年耳。攷三年太歲在乙酉閏八月,陳氏閏月斷甎見《浙江甎錄》。

太寧斷甎識

大寧

右甎高五寸許,左側隸書反文二字,隱起。出臨海蓮塘驛,今藏陳氏。

《運甓錄》:案太唐以前經籍皆作大。是甎蓋晉制,《玉海》以大寧爲宋武帝紀年,未敢從。

《甎文攷略》:泰、太二字通用。經傳皆然。馮氏及諸家引《後漢書注》,范蔚宗避家諱改泰作太。【如郭泰之類。《說文·水部》:泰古文太。】

此數甎在蔚宗前已如此。四明甎有曰:泰歲戊申,泰歲壬辰,則無太,不可作泰矣。【周氏《中孚攷》:太元最詳見金石圖 。】《玉海》以泰寧屬晉明帝,大寧屬宋武帝。史於武帝,但以永初紀年,無改元事。梁氏《玉繩·元號略》曰:《玉海》於大寧屬齊世祖是也。又別出大寧注云:宋武帝,宋武無此號,蓋因世祖諡武成而誤。

按《廣韻》云:太經典本作大,《漢武榮碑》,久斿大學:太亦作大。洪氏隸釋云:漢人書碑、廟號如太宗官名如太尉、太常、太守,太中,地名如太原、太陽之類,皆作大。又太、泰古通。 《孟子》:泰山、太山並見。《史記·封禪書》亦作太山。《漢書·食貨志》:收泰半之賦。《郊祀志 》祭泰一地祇。《賈誼傳》:不泰迫乎?《漢魏元丕碑》:遭泰夫人憂。又以泰為太。又甎文:太和或作泰和,太元或作泰元。【見後】蓋晉去

漢未遠,故書法猶沿《漢書》。 然亦足見古今文之通。不必定如馮氏所引,盡避范氏家諱也。

任景試造甎識

咸和元年太歲在戌八月十五日作

任景誠作

右甎厚二寸四分,廣六寸七分,高一尺四寸九分。左側隸書十四字,上端篆書四字並隱起。出仙居馬洋,今藏陳氏。

《甎文攻略》:左方成字反書,又改正書。【案陳氏謂:似誤書爲癸,後改作戌者,二説皆近,是然諦審之宋説爲為長。】

“和”字左禾篆體,如衛恆所謂:苯尊垂穎者,上端“”任景試作”篆體,上下面蕉葉、泉文,外塗以釉。孫仲容曰:恐是任景誠古金石文字从弋,與从弋多互譌,不甚分別也。

按吾台晉時任姓最盛,若任旭父子,其顯著者又有任隱,見《世說》。王導所謂:君出臨海便復無人者也。今

見於古甎者,如泰寧甎之任茂英,太原甎之任仲、任珑,隆安甎之任,齊隆昌甎之任夫,皆是。

原文附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