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道礼:汾河湾的一次遭遇战

发布时间:2025-03-24 11:18  浏览量:5

引子

#本文摘自《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6年4月),作者方道礼,原标题《汾河湾的一次遭遇战》

正文

三十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疯狂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七·七”芦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序幕揭开了。

我们中国有一句爱国主义的名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7年底,我和家乡的5名青年学生决心投笔从戎,泣别了家乡和亲人奔赴西安,报考了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十五期。校址在西安南面的王曲镇,紧靠湘子河边,接受艰苦紧张的军事训练。本期计两千多名同学,内有一个女生中队,被校方命名为“木兰队”。我们学习战术的运用,精练战斗技能,学校还要求我们在身体方面,要练成铁头皮、铁肚皮、铁脚皮、飞毛腿、夜明眼、顺风耳;在精神上要求12个字,即:不怕死、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这就是黄埔精神。

1939年底结业,我被分发到晋南抗日前线任排级见习,后来调到三十四军工兵营任教务员(连级军官)。该营营长赵守韬。

1941年6月20日,我们士兵营奉命从吕梁山下夜渡汾河到汾南稷王山一带修筑工事,协助主力部队打击日伪军。我们没配重武器,只带有步枪、轻机枪。21号的拂晓,稷山、河沣两县城的日军约400余人与我军发生遭遇战,我方士气旺盛,敌人用追击炮轰击我军阵地,战斗十分激烈。上午9时,我的左腿和右肩被敌人的枪弹射穿两处,血流满身,赵营长命两个战士扶着我,要我下火线,我当即向营长表示说:“保家卫国,视死如归。”当时因情况紧急,营长又一次向我说:“我是你的上级,又是你的战友,救死扶伤,我有责任……”。当我昏过去的时候,战士们把我抬下了火线。

中午,日军增兵向我军阵地攻击,虽然敌众我寡,但我军毫不示弱,特别是查士荣排长率领战士,身先士卒,英勇杀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查排长和2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正是“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战友泪沾襟”呵!

当时我军被敌人三面包围,北面背着汾河,我方因伤亡惨重,营长下决心与阵地共存亡,继续战斗,决不投降。正在此时,八路军太行山的游击队得知我军被围消息,即迅速向日军的后方据点发动袭击。日军因后方空虚,马上撤走。游击队运用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术,使我军转危为安。这次战斗,敌人伤亡不知其数,我军受伤官兵22名,阵亡12名(注:原文如此,应该包含游击队伤亡)。

战斗结束了,我因伤重转后方医院治疗。担架过了黄河便桥,到陕北的宜川、洛川等地休息时,看到丁玲率领的八路军战地宣传队在演话剧,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保卫黄河》等。有一首歌曲的名字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几句歌词:“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中国人,几千年前我们是一家,抗战的道上一块儿走,救亡使我们牵紧手……..”。

悠悠岁月,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战场余生,而今等闲白了少年头。时常回忆国共团结抗战,共同对敌的往事,历历在目,永不忘记!

资料来源:

《漆园古今》蒙城文史资料第十一辑(1996年4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