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闹市区将添一处“精神地标”
发布时间:2025-03-23 21:25 浏览量:5
钢架林立的工地上,机械轰鸣声与历史回声交织。18日上午,记者走进在崇川区白陆巷2号的深巷,白雅雨故居修缮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这座承载着辛亥革命记忆的百年建筑,即将在“修旧如旧”的匠心营造中重焕生机。“白雅雨烈士故居于今年年初启动修缮,修缮计划于6月底完成,届时将以全新面貌向公众开放。”新城桥街道城建办负责人顾爱华透露。
百年建筑首次系统性修缮
一片车流不息的闹市区,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院,往里走可见一间间年代已久的瓦房,青砖白墙。静立百年,青砖纹理凹凸、白墙已然斑驳。大厅内,张贴的历史旧照粗略概括了主人的一生。
1868年白毓昆在这里出生。
白毓昆,字雅雨。自幼受优良家风家教的熏陶,勤学恳读,17岁时即通晓旧学及天文、算学、舆地、史论等。后逐渐受革命思想影响,以“地理学救国”为志愿,专注中国地理学研究。加入同盟会后,与黄兴、宋教仁等共谋革命,铸就了他“以地理明天下大势,以热血铸共和根基”的双重使命。
1908年,白雅雨出任北洋法政学堂教习,将三尺讲台化作革命阵地。其弟子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回忆:“白先生授课时,常以粉笔绘列强侵华形势图,粉屑纷落如雪,皆先生椎心泣血之痕。”
作为辛亥滦州起义领导者,白雅雨不仅培育出李大钊等革命英才,更以“吾愿以身殉共和”的豪情,在44岁壮烈就义。1912年7月南通地方当局公葬白雅雨于狼山大观台东边的山坡上。1914年白雅雨就义三周年,张謇亲题“白烈士雅雨之墓”,碑阴刻碑文,由时任通州师范校长江谦撰文、张詧手书,立碑于狼山振衣亭。滦州、泰安等地亦树碑铭志,让烈士精神永驻山河。
位于狼山上的白雅雨烈士墓
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红色建筑,以其“共字门”闻名,既是精湛营造技艺的见证,更寄托着主人毕生追求的革命理想。1998年,白雅雨故居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南通市、区两级文旅部门的努力下,白雅雨故居修缮保护工程终于于今年初正式启动。“此次修缮是这座红色建筑百年来的首次修缮,将主要就其国有资产部分,即其东厢房、后罩房、附房三大部分10个房间共计146平方米的面积进行修缮。”顾爱华说。
“修旧如旧”对话古今
白雅雨故居坐北朝南,正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西侧厢房三间,东侧厢房四间。表门系抗日战争前白雅雨后人遵冯玉祥将军之嘱,以所领抚恤金建造。修缮前,房屋久置多年,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屋面坍塌,木构糟朽等“老年病”,亟待抢救性修缮。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建筑修缮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永久的遗憾。”南通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文保修缮组专业监理工程师严苏坚说,“尊重历史和文物,修缮要多些‘绣花功夫’。”木架构重建、墙面重砌、揭瓦重盖……经过几个月的施工,目前修缮工程进度已达60%。
在修缮现场,三间主体建筑已初具雏形,工人们正在重建好的木架构和墙体的基础上对屋脊进行原样重现。“脊头都是按照我们南通地区和寺街的形制复原的”,严苏坚介绍,此次修缮工程秉持“最小干预原则”,注重质量的同时保留原真性、延续性。
屋面小青瓦采用“压七露三”的做法,每一片青瓦间间隔3厘米,瓦下增设防水透气膜加强防水效果;屋内木柱、木桁、木梁更换腐朽的、嵌补开裂的,再经过打磨抛光、防腐防虫处理;风化严重的墙体拆除并重建,“我们从苏州、盐城等地区购买了同型号青砖和小瓦”,严苏坚说,“经过检测,稳定性较好、无下沉情况的墙体我们保留。”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风貌,此次修缮特意保留了4面排山墙,仅对墙体青砖的部分灰缝进行灌浆处理。“东厢房这面排山墙的檐口滴水线条也能完整保留。”
“我们作为后人,能做的就是尽全力保护好先辈的一草一木,传承他们身上忘我的精神”,白雅雨的曾孙白维铭告诉记者,守住一寸故土,赓续红色血脉,退休后的白维铭时不时便回到故居打扫打扫,哪里破了能补则补。
“精神地标”即将重生
让文物开口讲述时代记忆,让历史长廊重现鲜活场景,让文化基因焕发时代光彩。
在此次文化历史记忆的修缮工程中,白雅雨故居最具标识性的“共字门”将迎来精工修缮——复原木制门扉,让这座镌刻着革命先驱足迹的百年建筑,在建筑肌理与精神内核双重维度上,完整展现其作为红色文化载体的革命精神底色。
据了解,此次修缮项目总投资约160万元,由崇川区新城桥街道主持,南通生态市政园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具体实施。修缮完成后,白雅雨故居国有资产部分将作为展陈馆对外展出,重现白雅雨烈士“铁肩担道义”的革命生涯:从执教北洋法政学堂培育李大钊等进步青年,到武昌起义后组建北方革命军,直至滦州起义失败时那句“吾既为革命党,自当为革命死”的慷慨陈词,力将白雅雨故居打造成为南通“精神地标”之一。
除了白雅雨故居的本体修缮,本次修缮工程还将对故居周边近20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进行改造,增添绿化和生态停车位,作为白雅雨故居的配套设施对外开放使用。
届时,这座融合文物保护、红色教育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将与钟楼广场、张謇纪念馆形成文化矩阵:从实业救国的状元企业家,到铁肩担道义的革命教育家,南通的精神地标正在连点成线,构筑起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图谱。
- 上一篇:《古文观止》传世名句,句句经典
- 下一篇:内衣周刊|非遗觉醒与时尚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