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才是人间大药,多补阳,少滋阴,才是适合今人的养生之道

发布时间:2025-03-22 10:26  浏览量:6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医学典籍)

2. 孙思邈《千金要方》(唐代医学巨著)

3.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代药学经典)

“身上没点阳气,活得跟个霜打的茄子似的。” 这话听着糙,但是真理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表达里。现代人,尤其是都市里泡在空调房、喝着冰可乐、吃着甜点的那拨人,活脱脱地把自己养成了一群“阴盛阳衰”的病号。

手脚冰凉、精神萎靡、动不动就感冒、湿气重得能拧出水,甚至连情绪都跟这天儿一样,阴郁得让人想关机重启。

阳气,是人的发动机,是生命的底气。 纵观古今,凡是长寿、健康、精力充沛的人,无一不是阳气充足的。

反之,阳虚之人,病痛缠身,百病丛生。可偏偏现代社会的养生风气,什么“滋阴养颜”“清热解毒”铺天盖地,搞得人人都怕“上火”,但没人提醒你:火灭了,你连活着的力气都没了!

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补阳”才是当代人活得更好的关键。

一、阳气,才是最好的医生

翻开《黄帝内经》,你会看到一句震耳发聩的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这意思简单粗暴:没了阳气,人活不长!

中医讲,阳主生、主长、主温煦、主推动。

人体的血液循环、气机运行、脏腑功能,全靠阳气推动。你吃进去的饭,要靠阳气把它变成能量;你手脚能暖和,是阳气在加热;你的免疫系统能抵御外邪,也是阳气在守护。

阳气一虚,人体就像断了电的机器,运转迟缓,问题百出。

现代医学也早有发现,阳虚体质的人,基础代谢率普遍偏低,血液循环不畅,免疫力下降,甚至更容易患上慢性病。

《中华内科杂志》2023年第4期的研究表明,阳虚体质的人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阳气充足者。

阳气不足的表现,看看你占了几条:

· 手脚冰凉,一年四季都怕冷

· 精神懒散,容易疲倦,稍微动一下就气喘吁吁

· 消化不良,稍微吃点生冷就拉肚子

· 容易感冒,换季必病,稍微吹点风就鼻塞流涕

· 脸色发白或发黄,没有一点血色,整个人像被榨干了生机

· 湿气重,舌苔厚腻,脸上油腻腻,整个人像泡在水里

如果中了三条以上,恭喜你,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阳虚体质”了。别再指望喝点凉茶、吃点龟苓膏能补回来,你要做的,是赶紧给自己补阳!

二、现代人,为什么普遍阳气不足?

1. 冷饮、空调、熬夜,现代人作死的“三大件”

古人喝的是温茶,吃的是热饭,睡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觉。

而现代人呢?冰可乐当水喝,冷饮一年四季不离手,空调温度开得比冰箱还低,熬夜刷手机到凌晨两点,活脱脱地把自己往“寒湿体质”里逼。

你以为的“解暑”,其实是在透支阳气。

夏天喝冰镇饮料,短暂的凉爽之后,是脾胃功能的下降;冬天整天窝在空调房里不运动,阳气被一点点耗尽,久而久之,寒湿入侵,百病丛生。

2. 饮食结构严重失衡,阴盛阳衰

现代人的饮食,肉类多、甜食多、寒凉食物多,而真正能补阳的食物,反而成了“上火”的代名词。

羊肉、韭菜、姜汤、桂圆这些补阳的好东西,很多人避之不及,天天吃沙拉、水果、生冷食物,活生生把自己吃成了寒性体质。

3. 久坐不动,阳气被活活憋死

阳气本就需要运动来激发,而现代人,坐着上班、坐着通勤、回家躺着刷手机,连跑个步都嫌累。

运动量严重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阳气衰弱,身体越来越虚。

三、补阳,才是当代人最紧急的养生任务

1. 早上喝姜汤,别再怕“上火”

《本草纲目》记载:“生姜辛温,能散寒发汗,温中止呕,解毒。” 早晨一杯姜枣茶,温暖脾胃,驱散寒气,提升阳气,尤其适合手脚冰凉、长期疲倦的人。

2. 晚上泡脚,别再让寒气入侵

热水泡脚,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温补阳气。《千金要方》里就有记载:“热水洗足,胜吃人参。” 泡脚时加点艾叶、生姜,更是驱寒补阳的绝佳方法。

3. 多晒太阳,阳气来源于自然

人体的阳气,除了饮食和运动,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太阳。

每天至少晒15分钟太阳,让阳光透过皮肤,刺激身体生成维生素D,同时也能提升阳气,让整个人精神焕发。

4. 规律作息,别再熬夜透支阳气

《黄帝内经》早就说过:“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该睡觉的时候就睡,该起床的时候就起,别再熬夜耗阳,熬夜是最伤阳气的恶习之一。

结尾:阳气不足,人生尽毁

一个人阳气不足,浑身是病,活得没劲,连脾气都蔫了。

现代人被各种“清热去火”的养生观念误导,越养生越虚,越补阴越病。其实,人这一辈子,真正要补的,是阳气!

别再怕“上火”,阳气才是你真正的命根子。 赶紧收起你的冰饮,关掉你的空调,动起来、晒太阳、吃点温热的食物,养好阳气,才能真正拥有健康、活力和长寿!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