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独领《风流去》(一)| 法苑第147期

发布时间:2025-03-22 10:00  浏览量:7

编者按历史已去,风流尚存。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能让本刊特约作者野山先生写下洋洋两万余字的读后感?对,那就是鲍鹏山的《风流去》。我们的历史往往充满苦难,但那苦难中总归存在着不容忘却的“中国脊梁”——这是《风流去》划下的重点。自今日起,本报将陆续刊登野山先生的“风华独领《风流去》”,既是《风流去》一书的再解读,也是政法人独特的人生感悟,字里行间,任君品味。

风华独领《风流去》(一)

作者:野山

朋友送我一本书,鲍鹏山的《风流去》,号称是他“用情最深,用思最精,用力最勤,用时最久”的一部书。有人评之为“《风流去》结集了鲍鹏山‘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中最好的文章,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且鲍的写作风格“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历史、人物、英雄、隐士皆不虚构、不浪语,这是我喜欢的题材和喜欢的风格,值得一读。恰逢重要会议会前集中管理,封闭在宾馆数天,遂带上这本书,细细品读,整理出了如下笔记——老子与孔子鲍鹏山言,“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惘的人”。我对老子没有研究,粗略知道他的生平,只觉得他是一个神秘的人,紫气东来,飘然西去,从此不知所终。对他的离去,我没有书中“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难堪自惭”或“自信与自尊受挫”的感觉。走与不走是他的自由,哲学不哲学我不关心,也就无所谓敬与畏,更无所谓迷惘。倒是对他老人家说走就走的风格十分欣赏,现在老人家端坐在宫观里享受香火膜拜,不是又回来了吗?司马迁说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档案馆的馆长。班固说道家出于史官,看来老子精研历史是不容置疑了。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鲍鹏山却认为,老子在守藏室是面对着“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看到的是“阴谋,冷酷与残忍的”罪恶。这是今不如昔,只见替而不见兴。“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对这段看多了罪恶的评述,我颇有同感。毕竟几十年的法官生涯,确实如此,时刻警惕着不要“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不要变得麻木。还好,矜谨的情怀一直都在,“忠信慈惠”才能“折狱致刑”,而“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确是没有想过,原谅我——“臣妾做不到!”做一个不枉不纵的法官,让监狱里无不辜,让刑场上无冤魂,已是我最大的追求了。对鲍先生“综观老子的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宇宙”的断言,是不是“虚构”“浪语”,我就不得而知了。说到老子,《道德经》是避不开的。初见《道德经》,望文生义,那一定是道德说教类的“心灵鸡汤”,所以一直不感兴趣。多年前读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里面写到,函谷关关令尹喜留老子著书五千言后,放老子出关西去,待其认真读罢,大彻大悟,匹马出关追老子数日不得,即辞官入山修道,平生收了两个弟子,一为鬼谷子,一为寒泉子,皆为当世奇才。由是,我对《道德经》产生了兴趣。三年前有段特殊时期,房间里恰好有《道德经》这本书,算是补课式地读了一遍,知道了“道”乃万物之本原,是万物运行之规律,“德”乃事物的本质属性,《道德经》是一部哲学著作。我很同意鲍先生的如下观点——“思想家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提出未来之蓝图,如柏拉图、马克思,中国的荀子也算一个;或落后于时代,留恋过去之生活,如老子、孔子。”确实,两人都是复古的,而且还颇有渊源——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事后评价:“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有师徒关系,只不过孔子想复的是周公之礼,而老子要复的是更久远的古。鲍鹏山把孔子称之为“黑暗王国的残烛”。认为孔子所给予我们这个民族甚至全世界的,无可估量。但我以为,这是文化的给予,而不是政治上的奉献。孔子的现实政治生活是失败的。“孔子现实政治生活的失败,使中国少了一位晏婴、子产或管仲式的人物,但却使世界有了一个伟大文化的源头。”他的政治理念被自己的时代拒绝了,却成功地通过文化符号进入未来的世界。后世对他的赞誉,封王封圣,是一种弥补。班固称“道家者流,盖出自史官”而“儒家者流,盖出自司徒之官”。如此出身,确实是奠定了道家与儒家的基调——史官最易勘破,司徒贵在执着。一个勘破世事沧桑,感叹人心不古;一个执着克己复礼,立志经邦济世。所以一个西出函谷,不知所终,清虚以“避世”;一个周游列国,遍访诸侯,仁爱以“避人”。最终,道者远避尘世,隐于宫观,劝世人要超然物外,想得开!儒者衣冠入世,高居庙堂,劝世人要修齐治平,拿得起!“超前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缺,恋后的思想家发现现世的所失。”老子与孔子同时发现时代之缺失和不完美,但弥补缺失的路径方法却是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我无法也无能力置喙,但时代总是会进步的。立在夕阳下,老子与孔子都预感到黑暗的降临。老子在落日的余晖里,化作飞鸿隐入天际,留下雪泥鸿爪让人遐思。孔子却化作蜡烛闯入暗夜,让那些适应黑暗,乐享黑暗的猫头鹰们惊诧不已。蜡烛熄灭了,猫头鹰们啸叫着狂欢着,却不知东方已然泛起了鱼肚白。(作者单位: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大地织梦

摄影:周良斌

摄于绵阳梓潼玛瑙镇

成都的糕点,成都的包容

作者:钱薇伽

成都街头,时常会见到这样一幕情景:一家装潢甚是古旧的糕点铺前,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糕点铺飘出的阵阵甜、咸香味,似有魔力一般,不断吸引路人加入购买队列。这便是远近闻名的“文殊院宫廷糕点铺”,最有名的糕点有甜桃酥、咸桃酥、椒盐酥、金桔酥、枣泥糕、花生占。在成都,除了这家文殊院宫廷糕点铺,还有闻酥园、耀华糖果铺、协盛隆川饼等主打传统糕点的铺子,售卖的芝麻糖、绿豆糕、杜甫饼、芙蓉酥、蛋黄乳酪,同样受到大众欢迎。龙抄手、钟水饺等以小吃闻名的老字号里,也出售百荷酥、龙眼酥、黑芝麻饼等糕点。咸甜桃酥色金味香,入口酥脆,绿豆糕冰甜,芙蓉酥色泽鲜艳,外形恰如深秋时节在成都街头雍容绽放的芙蓉花,百荷酥则是面皮细白如纸,层层叠叠,仿佛湖上静雅的白莲。每座城市,或者每个地域文化都有代表性的糕点。说到京味糕点,稻香村首当其冲,驴打滚、京八件、佛手酥,迎面一股皇城根下的骄傲。说到秀美江南,衢州桂花糕、开化蒸糕、宁波苔条糕、嘉兴粽子,柔得能泛起人心底最深的乡愁。成都的糕点,名字则大多朴实直白,或以“口味+调制方式”命名,如甜桃酥;或是“原料+调制方式”命名,如蛋黄乳酪、绿豆糕、金桔酥;少部分以“外形+调制方式”命名,如芙蓉酥、百荷酥。周作人说,北方(点心)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成都的糕点,既非“官”,亦难称“细”,乍看上去没多少特殊的气质,却以质朴直白的口感取胜,用食材本真的味道和原始的香气打动人心,一如成都人敞亮爽朗的性子。川菜定型于近代,今人喜爱的糕点,也是在近代的茶园里经历了茶客们的“海选”“严选”,代代流传。从清末到民国,茶客们在竹林茶馆间谈天说地,一口清茶,就一口糕点。清雅的茶和油面糖糕点在唇齿间碰撞,不知是茶水解了糕点的甜腻,还是糕点冲淡了茶里的微涩。微风吹起,竹叶淼淼,大概,这就是专属于成都的味道。生活在清末的傅崇矩在其编撰的《成都通览》中,专列一篇《成都之茶食名目及价值》,列举了茶馆供应的点心品种与价格。书中有现在还能吃到的鸡蛋糕、蛋黄酥、绿豆糕、枣泥糕等糕点,还有只见其名不知其味甜缸炉、玉露霜、蛋杂食。书中还有特意说明的、根据季节临时供应的芝麻猪油汤圆、冰糖瓤鲜藕、玫瑰猪油年糕,名字优美得让你食指大动。这么一想,成都本土糕点似乎少了特定的节气感。中秋要吃月饼,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全国都有的风俗。譬如在宁波绍兴,女婿第一次探望岳父母,标配是带上软软糯糯的梁弄大糕。时至物质丰沛的今天,在许多地方,重阳节吃重阳糕,清明节吃清明稞依旧是节庆特有的习俗。但成都,并没有特意为某个时令、节日、节点而“发明”出一款糕点。成都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任何糕点,或者说,想吃什么,随时便吃。这并非时令感或者仪式感的缺乏,更多则是成都人对生活闲适、随意的态度。糕点可以是下午的茶间佐食,也能成为早上饱腹的早餐。香醇热牛奶配上酥脆的桃酥,吃下肚,一整天都是暖洋洋的。成都人不会在意吃得多贵多有形式感,更在乎吃得是否开心,这一餐糕点能否给自己带来快乐。蜀人自古“好辛香,尚滋味”,历史上三次大移民,也改不了成都平原上人们的脾性。成型于近现代的川菜,“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鱼香、麻辣、酸辣、咸鲜、椒盐、糖醋等不同的味型,让川菜适应不同人的喜好口感,走向世界。成都的糕点,也拥有川菜复合味型的特点。以甜为主打,但不止于甜。咸桃酥、椒盐酥也是文殊院传统糕点铺备受欢迎的糕点。麻饼有椒盐和冰桔两种口味,红豆饼的馅料里也带了少许的陈皮,葱油酥更是以浓郁的葱香闻名,让爱葱人士爱不释手、爱不释口。成都还有类似云腿月饼这样的肉馅糕点,耀华糖果铺的杜甫饼的内馅是椒麻火腿,实在切中复合味爱好者的喜好。可以说,在成都,没有味觉的“异端”,酸甜咸麻辣,荤素皆宜,总有一款适合老饕们挑剔的胃。这就是专属于成都的包容。包容不仅在口味,还在于与时俱进。文殊院宫廷糕点铺已经推出木糖醇核桃糖、花生酥糖,正中减肥健身人士的刚需。耀华糖果铺的特色产品“成都四景”,芙蓉花、大碗茶、九眼桥、合江亭,黄绿粉棕四色好看,馅料满口香,成为食客们新的心头之好。近年来,成都街头多了许多新中式糕点铺,既有本土的新品牌,也有来自他乡的新客,泸溪河桃酥、爱达乐、好利来。这些糕点店既售卖传统糕点,也有西式糕点。不同香气融在温暖的灯光里,仿佛生活也多了不少甜味。糕点无所谓新旧,在于一代代顾客不变的喜爱。成都的糕点,就在慢悠悠的时光中,生长着,变化着。(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

畏法度者平安快乐

作者:杨素宏

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踏入社会,更知法纪之威严及其之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是人们向往自由的愿望。实际上,世间没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因此,纪律与自由、法律与自由,是相辅相成、相照相顾的,它们之间并不矛盾,更不会冲突。凡学过法律的都知道,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利益,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德润法显。纵观古今,“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柏拉图语)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也曾断言:“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苏东坡在《上神宗皇帝书》写道:“纲纪一废,何事不生。”意思是说,法律(纪)一旦废除,还有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呢?现在,党纪国法已经比较健全了,但我们一些人特别是个别党员领导干部,知法懂法,却从思想上“废了纲纪”,有的甚至凌驾于法纪之上,怎能不损害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进而成为贪污腐败的犯罪分子?学法,始于一言一行。现在,一些人学法是“扎扎实实走过场”,对法律条文没有认真阅读和理解,而是找现成答案做“填空题”,不比照现实生活中法律已禁止、党纪不允许之事,而是“以我的需要为标准”,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守法,源于一点一滴。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如果不守法奉公,放纵自己如野马脱缰,不从点滴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那么,迟早都会将小恶积累成为大恶。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视他善而不见,视己恶为善行,以索贿、受贿为理所当然,觉得自己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谋了利益,就理所当然应得到“报酬”。对党纪、对法律心生敬畏,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党纪和国法的框架内,时时对照检查,时时反省观照,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不越界、不出轨。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用党纪国法作为制约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准绳,筑牢思想“篱笆”,时刻自省躬行,接受纪律监督,方能行不出格,思不越轨,外毒不侵,腐蚀不受。只有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恒久培养优秀的政治品质,持续锻造高尚的政治品格,才能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利益,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思想上的纯洁和道德上的崇高。陈毅同志有句至理名言:“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虽然这些年来,党中央严厉惩治腐败,但那些无视法纪而犯罪的人还心怀侥幸,不惜以身试法,最终落得身败名裂。因此,人生要想过得平安快乐,必须自觉畏法守法,在党纪国法规定的范围内生活,才能过得潇洒安逸,才能享受幸福快乐的宝贵人生。曾看到过一则故事,讲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一次宴会上向群臣提了一个问题:“天下何人快活?”群臣听后纷纷作答。有的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有的讲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道富甲天下者快活;有的言洞房花烛者快活;也有的认为疆场制胜者快活……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沉默良久。最后,一名叫万纲的大臣站起来说:“我看还是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龙颜大悦,夸其见解“甚独”。看了这则故事,笔者不禁拍案称妙。为何世间诸多乐事均不如畏法度者?笔者以为,畏法度者言行有度,不越雷池,自然不会干有违法纪之事,也就不会受到法纪的制裁。畏法度者心地坦然,“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颗平常心无需担惊受怕,没有心理压力,没有精神负担。畏法度者人生平安,不会因自己违纪违法犯罪而连累家人,全家人平安无事,尽享天伦之乐。畏法度者忠诚干净,勇于担当,不损人利己,不贪污腐败,组织放心,同事称赞,群众拥护,百姓爱戴,岂不快活?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作者系四川省公安厅退休民警)

牡丹花开丹景山

作者:胡佑志

春天到了,沐浴着春阳,三五好友,一人一个背包,去看山、看云、看人间仙境。从成都市出发,大约五十公里的车程,便来到了丹景山脚下。从景区门口进去,徒步。沿途树木葱茏,清新雅致,有雨滴不经意从树叶滴落下来,让人顿感微凉,裹挟着春雨丝丝柔情,打湿了路边的柳树、杉树,涤荡着跋涉的心,温润着登山的旅程。前面不远处,有一座石牌坊,走近细看,才发觉它是这里的历史古迹,建于清朝嘉庆七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牌坊横额题写“丹景第一”四个大字。丹景山牡丹数量之多,仅牡丹种植就达三百余万株。观赏的景点多达十二处,有蜀绣园、牡丹坪、国色园、金华园等牡丹观赏基地。要想领略到白牡丹、黑牡丹、紫红色牡丹的婀娜多姿,得爬上山顶,方可一睹芳容。上山的路,全是长条形石梯步道,大约有三千多步石梯,没有足够的体力是很难徒步到达山顶的。石梯整洁,沿路沟壑纵横,溪水清澈明净,有的如飞瀑直下,溅起层层涟漪,有的温情脉脉,无语东流。梯步边翠竹青青,摇曳在春日的风光里。石梯半山腰旁边,是一座陆游祠。陆游不但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爱花的谦谦君子,尤爱牡丹。他在丹景山时,曾号召当地老百姓遍种牡丹,写下了《天彭牡丹谱》。其中有云——“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从陆游祠出来,继续沿石梯步行,一株高大的柏树矗立在石梯旁,上书“汉柏”,距今有一千多年,树身大约两人张开手才能合围,树高三十余米。在柏树上方,便是汉柏亭,亭内可坐、可休息,极目远眺,青松翠柏、竹影婆娑,游人拾级而上,在静逸的山中攀爬而行。来到金华园,抬头即见素有“国色天香”美誉的牡丹花。走近了,弯下腰静静观赏,鳞次栉比的牡丹,在横七竖八的岩石间恣意生长,矮的几十分左右,高一点的也就一米左右的样子,绿意盎然,每一枝节上有一个花苞。露珠在每一片叶上、花苞上显得晶莹剔透,像撒落的珍珠,真怕一不小心就碰落了。闻着淡淡花香,粉红色的花儿在茎秆上尽显美丽妖娆,每一个茎秆上长出一个花苞来,中通外直,亭亭玉立,像美丽的仙女手执鲜花,引你而来。花开时,硕大的粉红色花瓣和金黄色的花心高高耸立在枝头,其下是青枝绿叶的陪伴,美不胜收。最后来到牡丹坪。神清气爽间,白色的、黑色的、粉红色、紫红色的牡丹花印满眼帘。置身于牡丹之中,被花团簇拥,渲染了沧桑岁月,明媚了亮丽人生,多想拈一缕花香,染一指芬芳,让掌心的花带着清新的回忆,把思念写在风里,让牡丹的花香温润我的心。多年以来,丹景山镇的人们就这样守着一方“世外桃源”,过着惬意的生活。难怪他们有这样的感慨——“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丹城。”(作者单位:彭州市通济镇政法委)

四川法治报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