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日常生活 | 以哲学的冷静体贴醉酒的迷狂

发布时间:2025-03-22 01:41  浏览量:6

醉的哲学

醉是一场独特的精神体验,一种很多人都可能有过的经历。现象学者尤其擅长对人的意识状态进行犀利的剖析,然而,在醉的状态下,真能做出清醒的分析吗?

醉酒的意义

作者:王俊

《喝酒的女人和醉酒的士兵》

作者:泰尔博赫

酒是人类历史上最普遍、最重要也最易得的精神活性物质,除了北极圈居民和北美的印第安人之外,地球上所有地方、所有文化传统下的人们长年来都习惯于饮用不同的酒精饮料,比如玉米或大麦酿造的饮料发酵奶、椰子酒、蜂蜜酒等。在中国的元代,开始有了关于蒸馏烧酒的制法记载,在欧洲则到15世纪晚期,蒸馏技术才开始广泛地运用于酒类的生产,蒸馏制酒让人类得到了烈性酒。烈性酒无疑是更加强烈的精神活性物质,它的广泛流行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饮酒方式、生活方式、醉酒的体验,酒在人类社会和历史中的意义也被改写。

我们要谈的重点不是酒这种物质本身,而是主观维度的醉酒意识与主体经验,进而描述酒与人的关系,酒的精神品性,以及对于醉酒事件之意义的分析。醉酒状态首先是主体经验,是酒这种物质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后里成精神状态的变化,是通过醉酒实现的主体的精袖释放和心灵平衡。就好比海德格尔通过此在(人的存在) 通达存在问题,我们通过对醉酒经验和醉酒状态的描述和分析来通达酒和人的存在,最终映射出当代境遇下人的存在、人和世界的共在。

醉酒作为一个与此在密切相关的整体性事件在哲学或者现象学的层面加以描述时,并非将之作为一个外在的客观现象,而是第一手的主体经验。并非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威廉·詹姆士曾经援引波斯哲学家和神学家阿伽查黎的话,说明在苏菲派的学同中实践比理论重要,其中就举了醉酒的例子:

知道醉酒是什么一一由胃部出来的酒气引发的状态——与实际喝醉之同,有多大的不同啊。无疑,醉鬼既不知道醉的定义,也不知道科学对醉发生兴趣的原因。醉鬼醉了,所以毫无所知;医师尽管没醉,却清楚地知道醉是怎么回事,知道使人醉的条件是什么……因此,尽管我已经学习了有关苏菲派的教义,但是剩下的学习,既不能通过研读也不能通过耳朵,只能让人亲自进入出神状态,亲自过一种虔诚的生活。

詹姆士无疑赞同阿伽查黎的观点,认为在苏菲派这样的学同中,实践始终先于理论,个体主观维度的经验优先于客观的理论描述。这也是《醉的哲学》的书写动机之一:在这里我们不是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谈论酒与醉酒,而是试图用一种整体性的描述来尽力呈现醉酒的经验,将之视为一种整全性的意义事件和主观的实践过程。

在醉酒时,人的意识形态和处世方式相较于清醒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从而产生出丰富的意义。这些意义的缠绕构成了组成世界的众多“事件”,醉酒的意义就在这些事件中、在缠绕的关系中凸显。

《喀尔刻向尤利西斯敬酒》

作者: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酒作为人类历史上长久存在的精神活性物质,饮酒乃至醉酒可以令人产生比日常生活中更为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日常生活里不敢尝试的极端经验和行为。可以使人隐藏的性情充分展现、激发想像力和生命活力。因此,由醉酒而引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面相长久以来也为人所称道。作为醉酒经验之象征的酒神传说。也是思想史上一个恒久的话题。

在西方语言中,拉丁文 Spiritus,有气息、呼吸、生命、精神、灵魂的含义,同时也有乙醇、烈酒、酒精、烧酒的意思,英文 Spirit 的意义与此类似,因此酒、酒精在字面含义上就与精神性密切相关。首先,酒不是单纯的液体饮料,而是精神活性物质,它能够激发超出日常的精神状态;其次,酒的意象与酒神相关,在古代西方的神话中,酒神代表了生命力、创造性、精神性;最后,酒由粮食酿造,粮食来自于自然,加入了人工的制作,包含了生命、呼吸、气息的意味。

《三老醉酒图》

作者:陆沉

而在汉字中,“醉”是个会意字,从酉从卒“酉”即“酒”,“卒”表示“极点”“极端”,因此“醉”的本意就是酒喝到极端,失去正常神智的状态。由“醉”所指的“饮酒过量,神志不清”的本意,又引申出沉迷、过分爱好、醉心沉醉、陶醉的意思,比如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浸意味着敞开自身、全身心的投入。因此,醉酒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摄入酒精过度的生理层次,其次是酒后意志不清的意识层次,再次是敞开自身的主体层次,最后是沉醉于世界之中的万物一体的存在论层次。

在中国传统中,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比如酒代表着祭祀礼法,饮酒的礼节对应着自然节气、象征着儒家社会秩序。酒还与中国传统的诗乐精神联系在一起,醉酒带来的生命力勃发与艺术创造力的洋溢密不可分。最后,酒以及醉酒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也常常被当作情节推进的关键环节,充当着人生历程的艺术化转折点。在西方思想史中,酒与醉酒的哲学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呈现,并有很多思想家对之进行了系统性的深入反思,从奥尔弗斯宗教对于酒神的神秘崇拜,到柏拉图笔下古希腊的会饮场景,到尼采高扬生命和意志的酒神精神颂歌到叔本华和威廉·詹姆士对于精神迷醉状态的隐秘追求,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酒的生产和流通作为批判工具,酒、酒神和醉酒经验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思想话题。

《饮中八仙图》局部

作者:[明代]尤求

在人类历史上,“醉酒”通常被视为一种失范行为,是日常理智生活所排斥的。长期以来“醉酒”被视为对社会规训的反抗,是居于日常生活和规范之外的异类行为,也是常态社会中的批判性行为。在当代生活中,一方面在新技术的统治下,社会生活在不断加速,个体生活不断被整合进技术的框架,而另一方面,与意义架构相对单一的前现代比,眼下我们生活的世界无疑更加多元,我们面临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在这样的境况下,“醉酒”对我们而言意味着 (暂时)出离不断加速的生活主流,意味着新的可能性和均衡力量,是当代人的生活艺术。

以哲学的冷静体贴醉酒的迷狂

以现象学的细腻探幽日常生活

浙江大学哲学教授王俊邀你共赴一场精神会饮

《醉的哲学》

作者:王俊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醉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体验,一种很多人都可能有过的经历。现象学者尤其擅长对人的意识状态进行犀利的剖析,然而,对醉的状态下,真能做出清醒的分析吗? 对醉的研究,是一种切己的体察。在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下,醉又意味着什么? 作者在本书中对古今中外的哲人关于酒醉状态的描述和讨论进行了分析,也扩展到对中西饮酒文化的思考。作者运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了醉在哲学上的独特意义,显示了作者独特新颖的视角和体验。本书为彩色印刷,大量精美图片,让酒和哲学的关系更为生动直观。

作者王俊,江临海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2002),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哲学博士(2009),“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现任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等。出版德文、中文研究专著三部,译著六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多种A&H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主要研究领域为现象学、当代欧陆哲学、跨文化哲学、非洲哲学等。

本文转自 | 新华国际图书城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