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昆山】一曲宣卷穿古今千年锦溪江南韵

发布时间:2025-03-21 14:51  浏览量:8

“华夏文明五千年,悠悠岁月到如今,民族文化来弘扬,乡音一曲表深情,丝弦宣卷唱一段……”随着醒木最后一拍,沉浸其中的村民方从故事中清醒过来,随之而来的则是阵阵掌声。宣卷演出现场,锦溪宣卷艺术表演者王丽娟,正以宣卷的表演形式,生动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观众近距离感受乡音乡情的魅力。

一曲宣卷穿古今,千年锦溪江南韵。宣卷,又称宝卷,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起源于江南民间,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千年的传承中,宣卷几经起落,不断演变,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宣卷文化。锦溪宣卷便是其中的重要分支。2014年,作为吴地宝卷的组成部分,锦溪宣卷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的伯父王秉中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宣卷艺人。小时候,伯父经常带领宣卷班子外出表演,也会把我带在身边,所以我从小就会说唱宣卷了。那时候,台下的观众时不时就会让我上去唱一首。”王丽娟笑着说。如今的锦溪宣卷,以唱为主,说表为辅,伴奏有二胡、笛子、琵琶、扬琴、古筝等丝弦乐器。曲调和唱腔细腻软糯,幽雅婉转,带有明显的江南民歌和戏曲曲牌风味,处处透着水的灵秀。而“一波三折”的长拖腔,更成了锦溪宣卷的一大特色。

为了迎合不同地域观众的喜好,王丽娟一边研究越剧、沪剧、锡剧等戏曲的唱腔,一边学习苏州话,能将同一本卷演绎出不同版本的唱调。她认为,再苦再累也抵不过心中对宣卷的热爱,身为一名演员,观众的喜爱就是对她最大的回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宣卷演出需要扎实的说、表、唱、演功底,一个人要能使用不同的声腔表演各类角色,也能逼真模仿动物和器具的声音,才能使宣卷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王丽娟介绍,她能够宣唱传统宣卷100多部,脱稿宣唱锦溪宣卷30多部。近40年来,她带领一代代传承人进行常态化展示演出,使传统宣卷中所宣讲的美德通过生动的表演得以弘扬,深受观众喜爱,推动了锦溪宣卷的活态传承和发展。她先后被认定为苏州市级和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并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她还参与收集整理锦溪宣卷卷本工作,至今已收藏整理50多本宝卷。

起源于唐宋时期的锦溪宣卷,如今已逐渐摆脱了原本浓重的佛教色彩。在传承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韵腔,又在创作脚本、表演形式、唱腔旋律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打磨。锦溪宣卷故事情节生动,说唱曲调悠扬动听,内容多以劝人为善、忠孝礼仪及修身治家为主,流行于江南水乡,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在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中,锦溪宣卷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不断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盛宴。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