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崑:如何建设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21 14:52  浏览量:8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被正式确立,其承载着完善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学术委员翟崑认为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建设需体现学科交叉特点,培养学术与实践能力,推动“教—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然而当前仍面临课程整合不足、跨学科师资缺乏、实践教学薄弱等问题,为此,他建议构建中国特色知识体系,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化建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本文约4800字,读完约15分钟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承载着完善学科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随着最初几批区域国别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正式进入跨学科的培养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这意味着,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建设将从最初的自发探索阶段,进入有组织的系统化推进阶段。

一、课程体系建设达成初步共识

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等文件的规定,经过几年的反复讨论研究,我国区域国别学界目前就课程体系建设问题达成几项初步的基本共识。

一是关于区域国别学核心课程体系。学术界认为,区域国别学的核心课程体系应有别于政治学、经济学、世界史等单一学科框架内的课程,充分体现应用型基础学科的本质属性及学科交叉特点。二是关于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学术界认为,既要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也要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在满足学科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也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预留空间。三是关于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模块。学术界认为,应包括语言模块、区域国别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等。其中,语言模块以对象国语言和学术外语为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区域国别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区域和国别的综合认知,可以分为区域综合研究、区域专题研究、国别综合研究、国别专题研究等。专业模块主要反映二级学科方向,包括理论与方法(包括概论和学科史)、比较研究、中外文明交流与互鉴、全球和区域治理等。实践模块强调海外工作能力、应用研究能力、新技术应用等实践技能等。不同模块之间要形成有机衔接的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碎片化,形成融合性知识。四是关于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的动态发展。学术界认为,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有规划指导、长期迭代、动态调整,既要合理配置现有教学资源,又要建立持续优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二、课程体系建设带动学科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更是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下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可以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关键抓手,带动学科“教—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鉴于区域国别学作为基础学科和实践学科的双重属性,其课程体系建设服务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应该形成“教—学—研—用”的闭环,基本逻辑是“教学相长”与“学用相生”。“教学相长”,是指适应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建立跨学科师资团队,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科建设的良性循环。“学用相生”,是指课程体系建设应有助于推进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方法建设,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入国家对外战略实践,形成“学以致用,用以强学”的良性循环。当前,一些较早开办的区域国别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已经在“教—学—研—用”的闭环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例如,有的学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运用虚拟仿真等现代化教学工具,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沉浸式体验。有的学校建立区域国别学实践案例库,培养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校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基本知识、海外调研报告、政策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的学校与一些部委、企业、机构、智库、驻外机构等合作培养高端人才,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总之,只有在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用”闭环中,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三、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处于初创期的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课程体系仍需系统整合。区域国别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如何实现语言、区域国别、专业、实践等模块之间的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是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各高校的实践中仍存在“拼盘式”设计的倾向。究其原因,学科壁垒导致的天然屏障,加之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化差异较大,形成了教研人员“互不破圈”的传统。同时,由于机制壁垒造成的制度障碍,大学传统的学科建制难以适应跨学科教学需求。

二是师资力量缺乏跨学科整合经验。现有师资力量多来自传统学科,缺乏开展跨学科教学的经验。师资力量总数少,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大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大国,远未实现国别全覆盖,区域国别学的理论和方法等核心课程仍在开发中。同时,非“985”院校新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硕点较少,学科人才蓄积能力较弱。例如,在冷门国家、小岛国、未建交国等研究领域,往往缺乏专门的课程和师资力量,因而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传授体系。

三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当前,课程设置中的理论训练与实践应用脱节问题还比较突出。例如,高校缺乏具有可持续资金支持的系统的海外实习和田野调查机制,智库实践与课堂教学难以有效衔接,政策分析等应用型课程缺乏与实务部门的深度对接等。

四、发展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在我国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建设进入有组织、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为保障课程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发展,有如下几点建议。一是注重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国内外关于区域国别研究和人才培养已有较长历史积累。中国区域国别学界应充分借鉴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认识。同时,应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这需要梳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历史脉络,提炼其中的有益经验,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实践,探索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

二是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的一般性与特色化的统一。“区域国别学核心课程指南”或将为各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基本指导和指南。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应鼓励相关高校在遵循学科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设计课程,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保持课程体系的活力。区域国别学课程体系必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高校可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与动态调整机制,例如,定期开展课程评估,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专家评估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课程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密切关注国家对区域国别人才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吸纳学生对课程改革的建议,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四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的跨学科协作。各学科应充分调动学科资源,促进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跨院系的课程建设委员会,或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区域国别学公开课程库或课程网络,实现课程体系建设的跨学科协作。

五是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建设。中国区域国别学界应避免将区域国别研究简单地局限为“他者化”的学问,而是要在开放性视角下推进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办学、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等方式,推动课程的国际化建设。同时,注重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对话,不断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