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古今|秦皇岛博物馆汉代铜钫
发布时间:2025-03-21 14:44 浏览量:8
汉代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酒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常用的饮品。汉代酒文化兴盛,盛行随葬青铜酒器,钫即是其中一类。铜钫是陶壶的一种,因腹部横截面作正方形,所以也叫方形腹壶,约始见于战国中期,通行至西汉,西汉时始自名为钫。
本期重点介绍秦皇岛博物馆馆藏的汉代铜钫。铜钫,大口宽肩,口、足形同,颈较细长,鼓腹,四隅有棱,腹壁呈弧形,双兽面形铺首衔环,平底,四壁内削,圈足较高,且圈足外撇呈斜直状。为汉代典型的铜钫器型。
秦皇岛博物馆馆藏汉代铜钫
铜钫为盛酒之器皿。作为青铜壶演化的一个分支,战国时期至汉代整体形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造型大多相似,均为方口,颈部稍长,斜肩,鼓腹,底部内收。因储酒功能的需要,铜钫器身腹部高高鼓起,一些铜钫有器盖。细分下来,战国中期的铜钫,为短颈,深鼓腹,斜直壁圈足,器盖顶饰三鸟形钮。战国晚期至秦代稍有变化,颈部稍长,腹外鼓。这两种类型的钫对汉代钫的形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至汉代,形成了秦皇岛博物馆馆藏铜钫这样的形制。东汉以后,钫的发展受到其他器具逐渐盛行的影响,逐渐消亡。
汉代酒器材质多样,种类丰富,且汉代随葬酒器的活动十分盛行,一般为实用器,壶的数量较多,钫是其中重要的一类,作为礼器,由于盛行的时间较短,且出土数量不算庞大,因此对铜钫的研究十分珍贵。
从整体上看,铜钫的分布较为广泛,西汉早期汉文化区内基本均有分布,但是江浙一带铜钫很少发现,其原因可能与此地盛行瓿这种礼器有关,这从两地的西汉墓葬所出陶器组合便可反映,如中原地区的陶器组合一般为鼎、盒、壶、钫,而江浙地区则盛行鼎、盒、壶、瓿。西汉中期开始,铜钫的分布范围缩小,两广及西南地区不见,范围退缩至山西、安徽、河南、陕西等传统的中原地区。西汉后期,中原地区的墓葬中已经少见铜钫出现,东汉中期以后趋于消亡。
汉钫的装饰趋于朴素,纹饰风格以简练朴素为主,钫身多素面,不加任何纹饰。个别钫表面饰以云纹、几何纹、写实的动物纹等。在钫身两侧,通常会在腹部及以上的位置饰造型别致的铺首衔环,也有少数铺首做鎏金处理。
铜钫体现了青铜铸造业的辉煌和工匠的高超技艺,它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1]张颖.青铜钫的造型与纹饰探析[J].大观,2023,(05):24-26.
[2]李剑.汉代梁邹侯家铜钫初步研究[J].农业考古,2023,(03):33-38.
[3]姚君,杨儒茜,卢星.汉代钫设计研究[J].美术大观,2021,(12):132-134.
[4]吴小平,汉代青铜容器的考古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5:62-68.
[5]朱凤翰:中国青铜器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30.
[6](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信息自 秦皇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