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唧唧”是什么意思?《语文》课本解释错了!

发布时间:2025-03-21 13:17  浏览量:8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木兰诗》的前四句。句中的“唧唧”是什么意思?《语文》课本解释为叹息声,这是错误的,应该是指促织的鸣叫声。

古籍文献中,《木兰诗》首句有四种形态:唧唧复唧唧、促织何唧唧、唧唧何力力、唧唧何历历。其中,《古今诗删》《古诗归》《竹庄诗话》《石仓历代诗选》《山堂肆考》《大明一统志》作“唧唧复唧唧”。《乐府诗集》《古乐府》《唐诗品汇》《古乐苑》《古诗纪》为“唧唧复唧唧,一作促织何唧唧”。《古文苑》《类说》《诗林广记》《绀珠集》《诗女史纂》《女镜》《女范编》作“促织何唧唧”,另据多篇论文提及: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亦为“促织何唧唧”,笔者未见原碑或碑拓,但应该是可信的 。北宋碑拓本作“即即何历历”,《湖广通志》作“唧唧何力力”,《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力力,或作唧唧何历历。乐府作唧唧复唧唧,注作促织何唧唧”。四种形态中,“唧唧复唧唧”和“促织何唧唧”的文献及版本比较多。

在笔者检索到的20多种古籍文献及版本中,最古的文献是唐代的《古文苑》,该文献的两个宋本均作“促织何唧唧”。另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正选为“唧唧复唧唧”的文献及版本大多注有“一作促织何唧唧”,而作“促织何唧唧”的文献及版本都没有标注异文,这也说明“促织何唧唧”的确定性更强。因此,从版本源流来看,正本应该是“促织何唧唧”。

“唧唧”以及整个首句是什么意思呢?“唧唧”有三种解释:一是叹息声,二是机杼声,三是虫鸣声。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意见纷披,此不赘述。笔者以为,三种解释中,首先应该排除的是“机杼声”,因为本诗第三句就是“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里明确指出没有机杼声,前面怎么会描摹机杼的声音呢?把“唧唧”解释为木兰的叹息声也不可取,因为这个拟声词与人的叹息之声完全不相像。“唧唧”之声细而碎,叹息之声长而缓。纵观历代文献,鲜有“唧唧”模拟叹息之声的用例,而以“唧唧”模拟虫鸣之声的用例俯拾即是,比如僧贯休《杂曲歌辞·轻薄篇二首》“木落萧萧,蛩鸣唧唧”,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有句:“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此句中的“唧唧”一般解释为叹息声。白乐天这样遣词可能是为了凑韵,究其意并不准确。《正字通》:“唧,窃语声也。又啾唧,众声。又虫鸣。古促织诗:唧唧复唧唧。”我以为“又闻此语重唧唧”中的“唧唧”也可以解释为“窃语声”。另请注意:《正声通》即把“唧唧复唧唧”解释是虫鸣声

促织,蟋蟀也,又名蛐蛐。雄性促织前翅上有发音器,通过前翅左右摩擦发出鸣叫声,用来吸引雌性和驱赶其他雄性。笔者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对蛐蛐的鸣叫声非常熟悉,用“唧唧”来模拟促织的声音是非常形象的。宋本《乐府诗集》中的首句为“蝍蝍复蝍蝍”,即用的是虫字旁的“蝍”,应该也是理解为虫鸣之声。因此,即便首句作“唧唧复唧唧”,“唧唧”也应该解释为促织的鸣叫声。

从行文的角度说,首句也应该是“促织何唧唧”。蟋蟀之所以又名促织,源于“促织鸣,懒妇起,秋风凉,快纺织,缝衣被,御冬寒”的俚语。西汉《诗纬》亦云“立秋促织鸣”。秋风渐紧,蟋蟀嘶鸣,似乎是在催促妇女们纺线织布,制作冬衣。而且,古代的战事以及征兵通常也发生在秋季,征妇织造的冬衣也往往要寄往边塞。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云:“沙场秋点兵”。陆游《书愤》云“铁马秋风大散关”。而木兰的故事,正是因秋季征兵而起。秋天本来就是肃杀的,年复一年的强行征兵使人更加压抑,促织偏偏又在这个时候开始鸣叫。杜甫《促织》诗云:“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那细微的声音如泣如诉,会使愁苦之人更加感伤。“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此这般,木兰哪里还有心思纺线织布,所以“不闻机杼声,唯有女叹息”。

赋、比、兴,是源于《诗经》的三种文学表现手法。所谓“兴”,就是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歌的韵味,提升诗歌的感染力。《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典型的比兴。这一手法,在后世诗文中时有所见,比如曹丕《杂诗·漫漫秋夜长》云:“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古诗十九首(其五)》云:“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这些诗都以促织等虫子的鸣叫起兴,给整首诗奠定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氛围。为什么选择促织等虫子作为起兴的对象?因为虫子是弱小的,声音是微弱的,他们的哀鸣也是为环境所迫——这与木兰的身份及处境,何其相似乃尔!

《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木兰诗》就是以促织的鸣叫声起兴,从而引出木兰的叹息声及其代父从军的故事。不仅自然顺畅,而且相得益彰。欧阳修 《秋声赋》云:“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木兰诗》中促织的唧唧就有“助女之叹息”之效。

与“促织何唧唧”相比,“唧唧复唧唧”不仅显得平平无奇,而且容易产生歧义。如果取“促织何唧唧”,关于“唧唧”为何意的争议也就不会出现了。

附:本文所据部分古籍版本截图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