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望祭长白山处皆在小白山

发布时间:2025-03-21 12:58  浏览量:8

《江城日报》2025年3月21日3版

长白山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三江之源,为“东方万物之所始,山岳神灵之所宅”。《山海经》中,长白山被称为“不咸山”,此后又有“单单大岭”“太白山”等名。金代曾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在今二道白河镇建有祭祀神庙。《吉林通志》记载,长白山在满语中被称为“果勒敏珊延阿林”,“果勒敏”意为“长”,“珊延”意为“白”,“阿林”意为“山”。清廷定都北京后,即将长白山视为“肇迹兴王”之圣山。康熙登基后,即派遣臣属前往长白山探访,并在第一次东巡吉林时望祭长白山。

小白山望祭殿旧貌全景

今天,在吉林史学界有一个历史谜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东巡吉林,二月十五日从京师出发,三月二十五日抵达吉林城,尚未进城,即在城外举行望祭长白山典礼。望祭之处究竟在何处?说法颇多,但多为推断和臆测,如认为望祭之处在松花江边,具体在松花江边何处,则说法不一;又有说是在临江门外头道码头,或在温德河口一带,或在今西关宾馆一带,莫衷一是。

综观多年来的有关研究,之所以大多数人持康熙望祭长白山处在松花江边的观点,主要是因为高士奇的《扈从东巡日录》、南怀仁的《鞑靼旅行记》以及《清实录》,都记载康熙望祭长白山是在江边。

南怀仁在《鞑靼旅行记》中记述:“皇帝一到江畔,立刻下马,面南向山,为祭山和祭祖而三叩首。然后,乘坐金轿,在亲卫武官的簇拥中进入吉林城。”

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记述:“将至乌喇鸡陵,皇上乘銮舆,率皇太子及诸王、大臣、从官至江干,望长白山行三跪九叩礼毕,鼓吹入城,驻跸将军署内。”“皇上以祖宗发祥之地,曾遣侍卫裹粮往探其胜,春发秋还。具言岩壑清竦,松柏蓊郁,固灵仙之窟宅,山岳之神秀也。今国家有大典礼,必遣使臣祭告,每于此望祀焉。”

《清实录》记载:是日,“上至吉林乌喇地方,率皇太子及扈从诸王、贝子、公等,蒙古诸王、台吉等,内大臣、侍卫、文武官员,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祭长白山”。

这里记述的望祭长白山处,南怀仁称是在“江畔”,《扈从东巡日录》记述的是在“江干”,《清实录》记述的是在松花江岸,都是指在江岸地带,即松花江边。那么,康熙望祭长白山的典礼真的是在松花江边举行的吗?众多的历史文献证明,康熙望祭长白山的地方是在我市西南方向丰满区小白山乡境内的小白山上。

两件“议复”隐藏的历史秘密

清代,望祭长白山典礼制度始于康熙。康熙十六年(1677年),谕命内大臣吴默纳等:“长白为祖先发祥之地,至今无人知晓,尔四人前往,从乌拉(吉林)将军处带领通晓地方之人,细行查阅,酌量行礼。于大暑前起行。”吴默纳等遵旨,于五月四日从北京出发,经由盛京(沈阳)来到吉林城。

曾为翰林院编修的方象瑛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参与过编修《明史》,作有《封长白山记》。《封长白山记》详细地记述了康熙谕命往探长白山的经过:“康熙十有六年四月望,上以长白山发祥要地,特命内大臣觉罗武木纳、一等侍卫兼御前侍卫费耀色、一等侍卫塞护理等,于大暑前驰驿往。五月四日启行,十四日至盛京,二十三日至乌拉(吉林)。宣谕镇守将军等召村庄猎户,皆无知长白者。都统尼雅漠族祖戴穆布鲁世采猎,以老退闲,自言祖居额赫讷阴,闻其父尝云猎鹿长白山……”依循猎人指示路线,准备三个月口粮,又由“将军巴海载米一舟,候于讷阴”,一切筹划妥当后,吴默纳等人在六月初三出发寻访长白山。队伍从吉林城出发,过温德河,先是溯松花江逆流而上,经阿虎山、库纳纳林、斜尔萨河……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前进,行一月有余,到达额赫纳阴地方,几天后,终见圣山真容。

方象瑛在《封长白山记》中记述武木纳等所见长白山景象:“十六日黎明,闻鹤鸣六七声,云雾弥漫,不复见山。乃从鹤鸣处觅径得鹿蹊,循之以进,则山麓矣。始至一处,树木环密,中颇坦而圆,有草无木,前临水,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烂漫,随移驻林中。然云雾漫漫,无所见也。众惶惑虔诵纶音,礼甫毕,云披雾卷,历历可睹,莫不欢呼称异。遂攀跻而上,有胜地平敞如台,遥望山形长阔,近视颇圆,所见白光皆冰雪也……”

这是关于长白山最早的较为细致的文字记载。他们在七月二日回到吉林城,随后又去宁古塔,在八月二十一日回到北京,据实向康熙奏报之后,“上以发祥之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下内阁礼部议,封为长白山之神。岁时享祀,如五岳焉”,很快拟定了对长白山的四时望祭典礼制度,“国家龙兴所自,然至今无知所处者。睿虑周详,穆然念祖宗所由出,专官访求,备历险异,卒光大典,以答神庥,共享天心而致灵贶。宜哉,谨摭原疏,缀葺为记,用志千万世无疆之盛”。清代崇祀长白山神典礼自此隆重开启。

康熙严格明确了,长白山祭祀典礼是祭祀规格同五岳的清代国之重典。祭礼于何处举行?《清实录》记载的一件礼部“议复”说:“长白山系本朝发祥之地,礼典从崇,但民舍辽远,不便建庙。请封为长白山之神,初次往封,请大臣诣山择地,设帐幄,立牌致祭,其每年春秋二祭。道远路泞或雨水阻隔,应交宁古塔(吉林)官员在乌喇地方望祭。”康熙派吴默纳探访长白山并听取奏报之后,令将此事交礼部议奏。礼部在讨论之后,将议奏报告康熙。“议复”是朝廷礼部发给吉林将军衙门的批复,也是经过康熙批准的,是朝廷对这一事情的最终决定。“诣山择地,设帐幄,立牌致祭”,“诣山择地”是寻找并选择一处小山作为望祭之地,并在此望祭之处设立帐幄,供奉长白山神牌位,每年按时致祭。由此可见,“望祭处”是在山上,而不是江边平旷之地。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望祭之礼已确定。《皇朝通典》卷四十四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命内大臣觉罗吴默纳、侍卫费耀色等诣长白山,审验明晰,酌行祀礼。九月,奉谕旨:长白山发祥重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永著祀典,以昭国家茂膺神贶之意。礼部奏请依岳镇之例封为长白山之神,照五岳例春秋致祭。令宁古塔将军遣官在黑龙江(松花江)地方望祭,遇有庆典,即令祭北镇官前往望祭。奏上,从之。”《皇朝通典》是一部记事体例的著作,始撰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参与编撰者主要为当时的著名学者和重要官员,共一百余人。这条记述与《清实录》所载“议复”大体一致。

再看雍正十年(1732年)礼部的另一件“议复”,小白山在建望祭殿之前已是望祭长白山之处的事实就更清楚了。雍正十年(1732年),宁古塔(吉林)将军常德奏请建造望祭殿。《清实录》收录的礼部在给常德的“议复”中说:“长白山为发祥福地,神迹显著,(常德)请于乌喇之板山(即后来的小白山)望祭处,盖造享殿,以肃祀典,应如所请。”小白山在满语中被称为“温德亨山”或“温德赫恩山”,汉语意为“板山”。礼部“议复”中说“请于乌喇之板山望祭处,盖造享殿”,即是说山上已有“望祭处”,“享殿”即待建的望祭殿,选址就在此“望祭处”,“应如所请”。礼部的“议复”是传达皇帝的旨意。这件“议复”即是礼部在向常德传达雍正的谕旨,证明此前的小白山已是延续多年的“望祭处”,在此建望祭殿不是临时选址。

“望祭处”即致祭的露坛。雍正知道小白山有祭祀长白山的露坛,并且具体指示了望祭殿在此处的建造规模。谕旨中说:于小白山顶遥对长白山方向“兴建牌楼二座,祭器楼二楹,正殿五楹”。这一“望祭处”,也是当时宁古塔将军每年春秋两季望祭长白山的地方。《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雍正十年(1732年)前,“每年春秋致祭长白山,皆由宁古塔将军遣官于吉林之温德亨山,设幄次望祭。若偶遇风雨,恐致不能成礼。今仿照宋明于坛侧建设斋厅祭殿之意,于温德亨山望祭处为屋五闲(间),务使规制明敞,与长白山相望”。建造望祭殿,可使望祭之礼免去帐幄祭祀常常受到的雨雪困扰,不必担心“若偶遇风雨,恐致不能成礼”。

这些清代文献档案足以厘清一段史实,康熙十六年(1677年),封长白山神,崇祀如五岳,确定的望祭之地是一座山,而不是江边的平旷之地。雍正十年(1732年),礼部“议复”中所说“于乌喇之板山(小白山)望祭处,盖造享殿,以肃祀典,应如所请”,以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记“每年春秋致祭长白山,皆由宁古塔将军遣官于吉林之温德亨山(今名望祭山),设幄次望祭”。两者前后衔接相吻合,即康熙十六年(1677年)选择的“望祭处”在小白山,雍正十年(1732年)下旨批准在此“望祭处”兴建望祭殿。

至于《清实录》《扈从东巡日录》《鞑靼旅行记》为何称康熙望祭长白山之地在“江岸”,也不难理解,小白山距松花江并不远,在山顶俯瞰,松花江就在眼底;远望小白山,小白山立于江滨,是可以称之为“江岸”的。

而且,依据礼制规则,康熙也不可能在松花江边望祭长白山。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礼部“议复”已经明确指出,望祭长白山选址的规则是“诣山择地”,即在吉林城郊选一处小山作为望祭之地,而不是平地。雍正十年(1732年)的礼部“议复”也明确提示,望祭殿的建造地址是在原有的“乌喇之板山(即后来的小白山)望祭处,盖造享殿”。今天虽然尚未见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诣山择地”选择的是哪座山的文献记载,但从雍正十年(1732年)的礼部“议复”看已可明了,小白山在建造望祭殿之前,已是望祭长白山之处。望祭地点是需要经皇帝与大臣反复斟酌才确定的,不可能任意择地作为望祭大典的礼仪祭祀重地。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记载:“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祭祀五岳之“祠”即祭坛,或祭祀的殿堂。其位“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这是传承几千年的古制。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登泰山封禅,都是登临山顶祭天,在山下小山丘筑坛祭地。武则天祭嵩山,也是登临山巅祭祀后,又把玉册埋藏在山顶。

康熙望祭长白山处,即在小白山。小白山不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造望祭殿后才成为望祭长白山之地的,是早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后就已敲响了望祭长白山的钟鼓。康熙在此“望祭处”望祭之后,乾隆又在此遥拜长白山神。而不是像以前人们说的,清代皇帝只有乾隆一人来过小白山。康熙、乾隆都曾在小白山望祭长白山,只不过,康熙望祭时,只在山上“设帐幄”,置神牌而祭;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致祭长白山的典礼则为隆重的殿堂之祭。

神奇的小白山

小白山海拔只有313米,却因其特殊的地理形势,被选作“望祭处”。小白山,不险而峻,不高而秀,端端正正,团团如盖,呈祥瑞之姿。其北部与东部,均有山拱卫。山巅平坦,仿佛天地预设的殿址平台。又有浅山一脉,衔之以远,好似潜龙伏地。登上山巅远眺,松花江天河一线,隐隐如白练横悬,苍山莽莽,脉脉相连。而松花江之源,正在长白山之巅。更为神奇的是,传说中,三仙女沐浴的长白山天池周边,满是幽香的铃兰,花开时,映着白云绿野,恍如仙境。而小白山也是铃兰满山,花光照眼,香风习习。铃兰花,花色紫蓝,叶可燃香。清代将铃兰花作为兆示国运吉祥的“国花”。小白山距吉林城4公里,不远不近,距离适中。反观吉林城周围诸山,东、西两团山,虽然山形很好,但都为孤山,缺少掩映;北山与玄天岭距城太近,缺少清幽;龙潭山一带曾为古战场,不宜作为望祭之地。

康熙第一次东巡吉林望祭长白山后,还曾多次派遣臣属望祭长白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收复台湾,康熙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范承勋往祭长白山。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征噶尔丹前,康熙遣宗人府刘元慧望祭长白山。其祭文曰:“维神天作钟祥,地灵启运;肇基王迹,诞锡鸿庥。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歉登,蚤夜孜孜,深切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雨之时若,庶稼穑之屡丰,惟神鉴焉。”

后来,康熙又著文《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提出,泰山实发脉于长白山:“古今论山脉九州,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为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长白绵亘(吉林)乌拉之南,山之四围,百泉奔注,为松花、鸭绿、土(图)们三大江之源。其南麓分为二干:一干西南指者,东至鸭绿,西至通加,大抵高丽(朝鲜)诸山皆其支裔也;其一干自西而北,至纳禄窝集复分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折西为医巫闾山。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蜿蜒而南,旁薄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浮时现,海中皇城、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崖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

崇祀山川是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是国之大礼。自先秦开始,岳镇海渎之祭便为历朝定例。“岳”有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镇”有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五镇”;“海”有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海”;“渎”有江渎、河渎、淮渎、济渎“四渎”。它们代表着王朝领有的九州版图,山川宁,则天下安定。每年,朝廷都会依时祭祀。长白山的望祭与传统的岳镇海渎之祭又有所不同。清王朝统治者是将长白山视为“肇迹兴王”的发祥之地,并将长白山与松花江广大流域封为禁区,一山一江皆封神,小白山望祭殿供奉的是长白山神,东莱门外松花江神庙供奉的是松花江神,致祭长白山神和松花江神同为清王朝的国家重典。由此可见,清代,吉林城不仅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重镇,亦是礼制的中心。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