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外国语学校开展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学观摩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21 11:14 浏览量:10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月19日下午,明媚的阳光正透过窗户斜斜地铺在高一6班的讲台上,高中教务处副主任邓小林带领高一年级选修“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评说”校本课程的同学们穿越千年时空,与至圣先师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拉开了全校校本课程教学观摩活动的序幕。
千年文脉在对话中流淌
邓老师以“孔子形象嬗变”为经纬,带领学生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溯源之旅。从周游列国的“丧家之犬”到享祀千年的“至圣先师”,课堂通过历史长镜头下的多维镜像,生动勾勒出孔子形象随时代洪流演变的轨迹,揭示不同文明语境中文化符号的重构密码。
整堂课充满思辨张力,在三个维度构筑起立体化的研习空间:在知识建构层面,邓老师将儒学发展脉络与政教关系转型巧妙编织,从汉唐“王官学”到宋明“新儒学”,再到“文化复兴”,精选的典型史料既涵盖高考高频考点,又突破教材框架局限,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知识图谱。在能力培养维度,邓老师指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训练学生将具象符号转化为抽象阐释的学科思维。在价值引领高度,邓老师在课堂尾声展示孔子在当代社会中形象的变化,诠释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实践,让同学们在文明传承的坐标系中找准青春方位。
说课议课
思想火花在碰撞中升华
说课环节,邓老师围绕课程目标、课时目标、设计思路及教学反思展开分享,着重阐释以孔子形象嬗变为线索揭示时代语境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强调变的是时代语境,不变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议课环节,高三历史备课组长王老师、高二历史备课组长吴老师、高一历史备课组长唐老师及初中分校历史教研组长何老师、研究中心主任曾义先后发言,对这堂历史校本课程观摩课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堂课精准呼应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教学设计如精工雕琢的玉璧,知识之“肉”、能力之“骨”与价值之“魂”浑然天成;趣味性与知识性交融共生的课堂生态,恰似春日的海棠花影,既有传统文化的幽香浮动,又见思维之蕊的粲然绽放。在评议中,大家纷纷强调要利用好校本课程这一块“自留地”,充分地展示学校和老师的“个性”。
活动总结
且以匠心付桃李
高中分校校长董汉坤在发言中强调,校本课程设计应实现趣味性与学理性的有机融合,让知识自然浸润学生心田;课程形态需突破传统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思辨为核心,打造开放式课堂的多元生态,激发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实施中要聚焦思维生长本质,以师生对话激活课堂生态,让讲台成为思想交锋的稷下学宫。
学校副校长陈玉培做了总结讲话。他指出,校本课程教学要厘清师生角色,教师当为文化火种的传递者,学生应是智慧矿脉的勘探者;要基于学段特点精心设计,高中阶段需强调拔尖培优,借实践创新之力,破土凌云。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及教学实施,他提出四点要求:其一,唤醒教师课程创生力,使三尺讲台化作个性生长的实验田;其二,革新教学技艺,融数字清泉入传统砚池;其三,构筑多元评价体系,令考试如尺规、作业如镜像、项目如沙场、自评如明镜;其四,搭建教研云梯,让经验沉淀与理论升华比翼齐飞。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当议课的余音融入渐浓的夜色,教学楼长廊的灯光次第亮起,与会教师们的笔记本上已满是批注。正如校园里新种下的银杏树苗,校本课程建设正扎根于广外这片文化沃土,等待着在未来的岁月里长成参天大树,为每个学子的成长洒下一片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