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时、喜时、怒时、悲时、书,心画也!陆维钊书法课程秘录第二话

发布时间:2025-03-21 10:30  浏览量:9

(续上)

研究甲骨、钟鼎,涉及古文字学范围,始而分析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之部居,中而沟通古今通假、转变之法则,终而补苴许氏《说文》一系相承之旧说,有裨六书,有补古训,此其一。周、秦、汉、唐,铭文碑板,撰者每属通人,体制每兼众有,文辞典则,书法华赡。

译解:

研究甲骨文和钟鼎文,属于古文字学的范畴。最初需要分析“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等造字方法的分类规律,中期则要梳理古今文字通假、演变转换的法则,最终则是补充完善许慎《说文解字》一脉相承的传统学说——这些研究既对理解“六书”理论有助益,也能补充古代训诂学的不足,这是其价值之一。


周、秦、汉、唐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与石刻碑版,撰写者多为学识渊博的大家,文体形式常融合多种风格。其文辞雅正规范,书法华美丰赡,堪称典范。初学者可依《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吴大澂说文建首册》而入门。

习其字,必诵其文,循流溯源,可为文学史之参考;低徊吟诵,又可代个体文之欣赏,此其二。而史料丰赡,人物辅聚,自典章制度、国计民生,以至社会风土、人情族望,每可补订史书,此其三。斯则又由学书而导吾人于问学之途,以兴起探求学问的兴趣,又其作用之一也。


故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人。

译解:

学习书法,不仅要练习写字,还必须诵读相关的文章。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从书法的表象追溯到它的根源,这可以作为研究文学史的参考。同时,反复吟诵这些文章,也可以当作对个人文学作品的欣赏,这是书法学习的第二个作用。

此外,书法作品中丰富的史料和人物故事,从典章制度、国家经济民生,到社会风俗、人情世故,都可以补充和订正史书的记载,这是第三个作用。通过学习书法,还能引导我们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激发探求知识的兴趣,这是书法的又一重要作用。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被认为是艺术上的事情,实际上除了美观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作用。这些作用能够引导人们提升修养、增进学问、洞察世事。

我惟以此论书,故对于杨雄所说的“书,心画也”(《法言·问神篇》)一语,认为最足以表示书法之精义。此处之“画”字,也可作“描绘”解,则书法即是心理的描绘,也即是以线条表示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测验法。

故醉时之书,眉飞色舞;喜时之书,光风霁月;怒时之书,剑拔弩张;悲时之书,神沮气丧;以及年壮年老,男性女性,病时平时,皆可觇其梗概。盖心脑之力量,指挥筋肉;筋肉之力量,聚于手指;指头之力量,指挥笔杆;笔杆动而笔尖随之。

译解:

我之所以这样谈论书法,是因为我非常认同杨雄在《法言·问神篇》中所说的“书,心画也”这句话,我认为它最能体现书法的精髓。这里的“画”字,也可以理解为“描绘”,那么书法就是心理状态的描绘,是一种通过线条来表现心理状态的心理测验方法。

因此,人在醉酒时写字,字迹会显得眉飞色舞;高兴时写字,字迹如同雨后晴空般明朗;愤怒时写字,字迹如同剑拔弩张般凌厉;悲伤时写字,字迹则显得精神萎靡、气息低沉。不仅如此,从书法中还可以看出书写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比如壮年与老年、男性与女性、生病时与平时的书法风格都有所不同,大致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这是因为心脑的力量指挥着肌肉,肌肉的力量集中在手指上,手指的力量又指挥着笔杆,笔杆一动,笔尖就会随之而动。

由是而就果溯因,推想其平日之训练,下笔前之姿势,书写前之情绪,书写时之环境,谓不能得其心理,我不信也。

由是而推想古今名家,下笔转侧横直、钩挑点捺时之取势表情、徐疾轻重,谓不能示人之心理,我不信也。故临摹之范本,如为墨迹,必易于碑板;如为清晰之碑板,必易于剥蚀之碑板:即由推想窥测易不易之程度,此三者有不同耳。

译解:

通过观察书法作品的最终效果,我们可以追溯其原因,推测书法家平时的训练方法、下笔前的姿势、书写前的情绪状态以及书写时的环境。如果有人说通过这些无法了解书法家的心理状态,我是不相信的。

由此推想古今书法名家在书写时,笔画的转折、横竖、钩挑、点捺等动作中的姿态和表情,以及书写速度的快慢、笔触的轻重,这些都能反映出书写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如果有人说这些无法展示一个人的心理,我也是不相信的,观《明徐有贞三吴墨妙》诸贤共一卷可有此悟。因此,在临摹书法时,如果范本是墨迹(即原作),那么临摹起来肯定比临摹碑刻(石碑上的拓印)要容易;如果碑刻保存完好、字迹清晰,那么临摹起来肯定比临摹那些已经剥蚀(因风化等原因而磨损)的碑刻要容易。这三种情况之所以难易程度不同,正是因为通过推测和观察的难易程度不同。

我惟如此论书,故以为学书者成就高下,除前所述之学问修养外,其初步条件有二:其一属于心灵的,要看其人想象力之高下;如对模糊剥落之碑板,不能窥测其用笔结构者,其想象力弱,其学习成就必有限。其二属于肌肉的,要看其人手指上神经之灵敏不灵敏;如心欲如此,而手指动作不能恰如其分,则其神经迟钝,其学习成就也必受限制。

此即所谓不能得之心而应之手也。而况不得心,不能见古人之精神,更何能将所见之名迹揣摩之,而为之重行表现于纸上?故不得于心者,根本不能学书;得于心而不应手者,往往大致粗似,不能达到丝丝入扣的地步。

平常书家不能语其根由,往往或曰“此人性不相近”,或曰“此人天资低劣”。实则无甚神秘,即在其中有如此物质关系而已。

译解:

我之所以这样谈论书法,认为学习书法的人成就高低,除了前面提到的学问修养之外,还有两个初步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心灵方面的,要看一个人的想象力高低。比如面对模糊剥落的碑板,如果不能推测出其用笔和结构,那么这个人的想象力就比较弱,他的学习成就也必定有限。第二个条件是肌肉方面的,要看一个人手指上神经是否灵敏。比如心里想写成某种样子,但手指的动作却不能做到恰到好处,那么这个人的神经就比较迟钝,他的学习成就也会受到限制。

这就是所谓的“心里想得到,但手上做不到”。更何况如果心里都得不到(理解),不能领会古人的精神,又怎么能对所见到的名迹进行揣摩,并重新表现在纸上呢?所以,心里得不到(理解)的人,根本不能学书法;心里得到了,但手上做不到的人,往往只能大致写得像,却达不到精细入微的程度。

平常书法家们不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常常会说“这个人天性不适合”或者“这个人天资太差”。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只是其中存在着这样的物质关系(即心灵和肌肉条件)罢了。

书法练习的有关条件

古人学书所注意之运笔用墨、辨纸临摹以及选碑等事,应如何有助于初学?曰:

选笔:不主张专用羊毫

(一)执笔之前,须先选笔。选笔,我绝不主张专用羊毫。因毫有软硬,字有刚柔。篆隶柔中见刚,宜用羊毫;行书刚中见柔,宜用狼毫;正楷也刚也柔,用羊、用狼、用兼,惧无不可。

此其大致也,但也不必拘泥,尽有善为变化者。篆隶须用羊毫,其原因为:羊毫软,伸缩性大,吸墨多,转笔处不致生硬无情(北齐隶书,即病生硬)。行草之须用狼毫(有时也可用兼毫),其原因为:狼毫硬,指挥容易;行草笔不滞留,软笔不易松动飞舞。至于真书,则迟速适中,转侧方而不圆;可缓可速,提顿露而不泥。

我们将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吴大澂说文建首册》、《明徐有贞三吴墨妙》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吴大澂说文建首册》、《明徐有贞三吴墨妙》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