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汉竹书的风格问题

发布时间:2025-03-21 00:09  浏览量:8

来源 l《中国书法报》第304期

作者 l 冉令江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北大西汉竹书是西汉中期隶书走向成熟定型阶段的书迹,除以《仓颉篇》为代表的竹书具有一定的篆书笔意外,其他竹书多为平画宽结、相对较为成熟的隶书。其用笔谨严而不失率意,以方笔平势为主,点画平直方峻,结构紧结扁方,已完全摆脱了篆书圆转的用笔和纵引的体势,但隶书“雁尾”的笔画特征仍未完全成熟和定型,所表现出来的书法风格多样,或古朴凝重,或刚健飘逸,堪称汉隶形成、发展史中的精品。如《仓颉篇》《荆决》等,用笔圆厚而不失方峻,点画平直圆润,在掠、磔、竖等笔画中,尚存秦简之纵引笔意和笔画特征;结构扁方紧密,且不乏长方字形,呈现出凝重古朴的风格面貌。而《老子》《周驯》《节》等用笔多取逆势,率意开张,笔画谨严,波磔已近成熟,结构横扁,收放明显,风格刚健飘逸。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壹)《苍颉篇》

(四三、四四)

书写者与书法风格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研究人员认为,北大西汉竹书的主人应是王侯一级。其书写者自然也是具备较高文化修养的令史、书佐、佐史等“主书”之吏。笔者在《汉代边塞“主书”之吏与书体的演变》一文中,曾对汉代“主书”之吏做过较为详细的考察,在对古今学者“史”“史书”的解说进行梳理、考察的基础上,认为:“主书”治文书之吏,亦为“善史书”的史官。而“善史书”,首先应指主掌文书、通晓律令的能力,其次应指善于多种规定通行书体标准式样——“正字”的书写能力,不仅仅指隶书。在西北的汉代边塞出土的汉简,如居延简牍中就有许多任用官吏的档案。北大西汉竹书的书写者作为王侯一级的书吏,无疑不仅能熟练掌握篆书、隶书等书体的书写,且书写水平自然也会高于普通的书吏。

北大西汉竹书所呈现出的书体,皆为成熟的隶书和略带篆书遗意的隶书。处于隶书定型阶段的手写墨迹,在书写过程中难免无意会保留有篆书手写体的书写风格特征。所以,这种带有篆书笔意风格面貌的竹简墨迹,应该是书体在自然演变过程中书写者未完全脱尽篆书的书写方式和习惯所致。

书写内容、形制与书法风格

北大西汉竹书中虽未见文书、簿籍、律令、书信、遣策等,但皆为古代书籍,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六大门类,其中有《仓颉篇》《老子》《赵正书》《周驯》《妄稽》《反淫》《日书》《日忌》等,短简均为医药书。而对古代典籍的抄录,主要以当时庄重易识的正体书书写。虽然北大西汉竹书中的隶书不乏有篆书的笔意和笔画,但隶书的基本特征已趋成熟并取代篆书的地位成为新的正体书。所以,北大竹书古代典籍皆以庄重而不乏秀逸之风的新正体——隶书书写。而且,早在汉文帝时汝阴侯夏侯灶生前诵习的《仓颉篇》,就已经是用隶书抄写的,并且像“氵”“疒”“阝”“扌”“矢”等偏旁以及“天”“女”“夫”“也”等字的写法,都与北大西汉竹书《仓颉篇》中的写法相同。

(五五、五六)

受简策制度的制约和影响,简牍的形状、书体和文字的书写位置、书写格式等都与简牍的形制和内容息息相关。汉时官文书,特别是帝王制、诏、敕书就有着严格的规定。《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李贤注引“汉制度”:

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

此外,简牍的形制,依据内容、用途和材质的不同而异。古人根据简牍的形制分为:简(牒或札)、两行、方、觚、檄、笺、削衣、椠等。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检、册、符、楬、棨等。北大西汉竹书基本全部为竹简的形制。

简牍,一般长23厘米(约为汉尺一尺)、宽1厘米、厚0.2-0.3厘米。因此,人们习惯称一尺的简牍为“尺牍”。古代对简牍长度的使用,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来说,汉代民间使用多为一尺长之简牍;皇帝的诏书使用长为一尺一之简牍,称为“尺一”;军中命名一般都写在檄上,使用二尺之简牍,《说文解字》曰:“檄,二尺书”;古代经典著作使用二尺四寸之简牍,《论衡·谢短篇》记:“二尺四寸,圣人之语”;记录法律使用三尺之简牍,孟康注《史记·酷吏列传》记:“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以汉尺看,北大西汉竹书除《日书》《日忌》《日约》等数术书长二尺,医药书长一尺外,其余典籍一般为尺三寸和尺四寸简,且宽度一般在0.7—1.0厘米左右。

书写材料与书法风格

除书写者和书写的内容、简牍的形制外,书写的材料——毛笔和竹木也是影响简牍书法风格的重要因素。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种艺术效果的呈现,都离不开其所使用的工具。书法亦不例外,不同书法艺术效果的呈现无不受毛笔和书写材料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书法是在毛笔和书写材料演进前提下发展的。而毛笔作为书法艺术表现的主要工具,在其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字能够成为艺术品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之一便是——中国人用的是毛笔。”所以,研究汉代的简牍书法风格,不可忽视对汉代毛笔的研究。目前在居延、敦煌马圈湾、武威磨咀子等汉代边塞遗址和江陵凤凰山、尹湾、连云港西郭宝等汉墓中,均有汉代毛笔出土。

1931年1月,西北科学考察团就在蒙古额济纳(居延)破城子发现一支汉笔,即为“居延笔”。马衡先生记其形制如下:

笔管以木为之,析而为四,纳笔头于其本,而缠之以枲,涂之以漆,以固其笔头,其首则以锐顶之木冒之。如此,则四分之木,上下相束而成一圆管。笔管长20.9厘米,冒首长0.9厘米,笔头(露于管外者)长1.4厘米,通长23.2厘米,圆径:本,0.65厘米,末,0.5厘米。末首下端圆径与末同。管本缠桌两束:第一束(近笔头之处)宽0.3厘米,第二束宽0.2厘米。两束之间相距0.2厘米。笔管黄褐色;缠枲黄白色;漆作黑色;笔毫为墨所掩作黑色,而其锋则呈白色。此实物之状态也。

1972年武威磨咀子49号汉墓出土一支杆、颖均完整的汉笔。其长21.9厘米,径0.6厘米,笔锋长1.6厘米。外覆黄褐色狼毫,笔芯及锋黑紫色,根部留墨迹。笔杆竹制,端直均匀,中空,浅褐色,包笔头处稍有收分。笔杆前端扎丝线并髹漆,宽0.8厘米;杆尾削尖。中部隶书阴刻“白马作”三字。此笔和1957年磨咀子2号汉墓出土的一支(缺笔头)形状、制法基本相同:杆前端中空以纳笔头,扎丝髹漆以加固,笔尾削尖便于簪发。特别是笔头中含长毫,有芯有锋,外披短毛,便于蓄墨,这是汉笔的特点,比战国毛笔进步。笔杆落款,2号墓出土的为“史虎作”,此笔为“白马作”。当为笔工名字。

1985年4月,连云港新浦以南8公里处的黄石崖,西郭宝汉墓中,出土了一支汉代毛笔,笔杆末端有残长18.9厘米,木杆直径0.75厘米,笔头部分上面冒首1.8厘米,在冒首的杆端0.3厘米处向后缠以丝麻紧固笔头,用大漆粘固呈黑色,整笔残长21.2厘米。笔毫总长3.2厘米,露毫2.5厘米,笔毫为兔毫。

王充曾云:“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居延笔长23.2厘米,武威磨咀子出土汉笔长21.9厘米,西郭宝汉墓出土汉笔残长18.9厘米,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汉笔长19.6厘米,正合汉尺一尺左右。可见,汉笔长度确有定数。

对于笔头的制作,晋代崔豹《问答释义第八》中记载,秦笔“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苍毫非兔毫,竹管也”。《齐民要术》载汉魏韦诞《笔方》言笔头制作最为详实:“作笔当以铁梳梳兔毫及羊青(脊)毛,去其秽毛,使不髯茹。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好。用衣羊青(脊)毛,缩羊青(脊)毛(疑有脱误),去羊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颉义未详)。以所整羊毛中或用衣中心(疑有脱误)。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复用毫青(脊)衣羊青(脊)毛外(疑有脱误)、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痛颉,内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晋代王隐《笔铭》曰:“岂其作笔,必兔之毫,调利难秃(马衡先生:所谓调利难秃者,即取其强也),亦有鹿毛。”

可见,汉代毛笔的笔柱是用兔毫或鹿毫之类的硬毫,被则独用羊毫之类的软毫。且根据以上所述出土汉代毛笔实物笔头与圆径的比例,可以发现汉笔笔肚较为饱满,且笔毫末端缠紧载入笔杆达三分之一的毫(即长毫做短锋笔)。这样制成的毛笔笔锋尖锐圆健,不易散毫,且蓄墨量大,正适合了汉简隶书中波磔大幅度提按动作的表现,以及迅疾和痛快沉着的长竖及掠磔之笔的书写,使书写者在连续快捷的书写中使转自如,得心应手。

魏晋以前,纸还未普遍运用于书写,书写材料主要为竹、木简牍。《说文》曰:“简,牒也,从竹间声。”牍,从片,片是剖开的木。《说文》曰:“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所以,竹质的被称之为“竹简”,木质的被称之为“木牍”。南方盛产竹子,书写材料以竹简为主;北方少竹,书写材料以木为主。竹木条最后成为书写材料需要经过几道工序。首先,要将片解出来的竹、木条,进行“刮削”,使其平整、划一,并将书写的一面打磨光滑。其次,还要对竹、木条进行“杀青”。“杀青”,即用火把竹、木片中的水分烤干,一为防止腐朽,二为防止书写过程中渗墨。此外,木牍在“杀青”定型后,需要涂刷胶以防止渗墨。经过处理后的竹、木条平整、光滑,与毛笔的摩擦较小,便于书写,容易表现出圆润、飘逸的线质和风格特征。

综上所述,书写风格的形成是书写者在书写内容、简牍形制和书写材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呈现出来的。它们之中任一的改变都可能会对书写活动和书法风格产生影响。书写者书法水平的高低,书写内容、形制以及材料的不同,共同促使了书法用笔的拓展,进而引发汉字笔画形态、结字体势的变化,促使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乃至书体的流变。

(四九——五一)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 xshufa

及时收看更多有价值的好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