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古城--详解
发布时间:2025-03-20 10:14 浏览量:8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只想简单了解过程的,可以直接听简化后的视频版本。
视频汇总在作者的视频合集:广东省古城史系列
在讲述韶关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重要古老建筑或遗址留存至今。
1.马坝人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狮子岩,是距今约1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2.南华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道场,也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
南华诞万人斋: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辰),信众排队"摸祖殿"求福,寺院布施"罗汉斋"。
浴佛节放生:四月初八信众放生锦鲤于曹溪,重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意。
3.双峰寺:建于唐代,是韶关地区另一座重要的佛教寺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4.张九龄故居: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故乡,现为纪念他的文化景点。
韶关历史来龙去脉
史前文明起源
早期人类活动,距今13万年前,马坝人作为早期智人代表在此繁衍生息,成为岭南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马坝人遗址研学:狮子岩景区定期举办模拟考古、原始耕作体验活动,青少年穿兽皮、用石器模拟远古生活。
新石器时代文明
约4000年前的石峡文化遗址显示韶关已进入农耕文明,出土文物反映其作为岭南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高等级聚落的地位.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尝新节:农家秋收后用新米做糍粑祭祖,与石峡文化"刀耕火种"的农耕传统一脉相承。
古代行政建制演变过程
在广东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叫曲江。这个名字来源于这个地方靠近一条河,这条河弯弯曲曲地流过这里,所以人们称它为“江流回曲”。这里的水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还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南方设立了三个郡,称为“岭南三郡”,并设置了三个关卡来控制进出,其中横浦关就在现在的曲江境内。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军队攻打了南越国,并在胜利后设立了一个新的县——曲江县,这个县归桂阳郡管辖。曲江县的旧址位于浈水东边,莲花岭下。
东汉末年,为了加强对曲江一带的军事控制,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始兴都尉。三国时期,吴国将桂阳郡南部地区独立出来成立了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县。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始兴郡的归属不断变化,有时属于广州,有时又划归其他州。
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始兴郡改隶广州,并析曲江县地分置始兴县。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始兴郡改隶湘州。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废湘州,始兴郡复归荆州。东晋末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兴元三年(公元404年),卢循破番禺自称“平南将军”,遣徐道覆为始兴守。为了保卫始兴郡城,徐道覆“因险自固”,于城南十里官滩下筑城。
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始兴郡改隶广州。次年复归湘州。泰豫元年(公元472年)改始兴郡称广兴郡。南齐时,又改回始兴之名。南梁末萧勃官至定州刺史,封曲江乡侯,之后割据岭南。承圣中始兴郡改隶东衡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掉南陈,大肆废并天下郡县,始兴郡被废除,曲江县直接隶属于东衡州管辖。开皇十一年废东衡州并入广州。大业年间,刺史邓文进将治所从汉代旧城迁至武水西并筑城。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
舞狮攀云梯:春节时狮队表演攀爬数米高木架,源自古代士兵城墙瞭望训练。
端午赛龙舟:武江河段龙舟赛传承"百舸争流"精神,隐喻古代水军操练场景。
唐武德四年,设置番州治曲江县,并分曲江县地置临泷、良化二县,不久又改番州为东衡州。贞观元年取州北韶石(传说虞舜南狩苍梧,奏韶乐于石上,箫韶九成,凤凰来仪)为名,改东衡州为韶州,州治曲江县。贞观八年废临泷、良化二县并入曲江。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圣祖祭:乐昌、乳源等地客家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二祭祀舜帝,诵祭文、献五谷,被列为韶关市级非遗。这一仪式延续了"虞舜德昭古今"的文化认同。通天塔祈福:明代为纪念舜帝建造的通天塔(2012年重建),现成为市民中秋赏月、元旦敲钟的场所,重现"塔楼遥望"的古景。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韶州为始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始兴郡为韶州。
五代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武水西岸故城毁于洪水,录事李光册将韶州治迁至武水东、浈水西的中洲之上。南汉白龙二年(公元927年),刺史梁裴始筑韶州城。
北宋灭南汉后,废徐道覆与沈田子所筑二城,又于原唐故城遗址设钱监。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郡守常九思修望京楼门。之后皇祐、南宋绍熙年间都对韶州城有所增修。元至元十五年,改置韶州路。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中原人士南迁后,第一站落脚点大多数在经珠玑巷,
围楼百家宴:翁源湖心坝等围楼每年正月举办"吃公桌",百户同席延续宗族共居传统。
采茶戏对歌:"阿哥担茶过南岭"等曲目保留宋代采茶山歌调式,婚俗中仍有"哭嫁送茶"环节。
瑶族自宋代迁入乳源,多民族交融 ,瑶畲风情
盘王节长鼓舞:瑶族十月十六跳长鼓祭祖,服饰刺绣纹样记载迁徙路线。
畲族招兵节:每隔三年举办的法事,用牛角号、铜铃再现祖先征战场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韶州路为韶州府,曲江县附郭,并置韶州卫。次年知府徐真重修敌楼二十九座,复建五座城门。
永乐十五年,韶州千户赵铭、赵贵先后砌筑城墙。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两广瑶乱自清远波及至韶州境内。广东(布政司)左恭政刘炜、都指挥裘忠亲自坐镇韶州府城,重做五门城楼。
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左副都御史、两广总督韩雍命韶州千户赵雄、推官余铎重修城楼。
嘉靖四年,知府唐昇修筑倾圮城墙二十余处。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锡修筑串楼三百五十间及五门大楼:东门闻韶楼、西门镇远楼、新开门望京楼、湘江门迎恩楼、南门阜民楼。天启四年,知府吴兆元另开新东门。
清顺治十年,设韶协总制官兵二千员。康熙十三年,改韶协为镇。次年又将兵力补至二千五百员,分属左、中、右三营。此后直至清末,韶州兵力或裁或增,但由于曲江为粤东上游要害始终驻扎有重兵防御。
康熙十六年,增筑北门瓮城。咸丰四年,三水县天地会之首陈金釭作乱北江,广东提督崑寿统兵驻韶州,于府城北、东南、西南三面各筑炮台一座。
民国1912年,废韶州府,曲江县直隶广东省。
民国1928年,为了方便交通,开辟马路,让汽车开进城里,拆除部分古城墙,并用拆下来的城砖建设公益事业。这一过程中,包括九成台在内的部分城墙被拆除,新建的道路取名为“九成路”,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
1949年,成立韶关市。
1951年开始,拆除了韶关县城东、北、西三面的古城墙,以城砖建设公益事业,保留了南面水城墙及码头,用于水上运输和防洪。
2004年,改曲江县为韶关市曲江区。
从圣祖祭到围楼百家宴,从赛龙舟到瑶绣传承,韶关风俗如同活态博物馆,将古老的古城记忆融入现代生活。这些习俗不仅是历史见证,更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建议实地探访南华禅寺、珠玑古巷等文化地标,亲身感受"穿越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