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超长待机”,“应烤” 有啥“凉方”?
发布时间:2024-08-09 18:00 浏览量:30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清风不肯来,烈日不肯暮”“深堂无人午睡余,欲动儿先汗如雨”……古人对酷暑的烦恼,正应了我们时下的“煎熬”——烈日如喷火,大地如蒸笼,人人皆苦夏。
今年的“三伏”又是“加热加长版”,从初伏7月15日开始到末伏8月23日结束,长达40天,比普通年份多了整整10天。事实上,这是我们连续第十年迎来“加长版”三伏天了。
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 翁忻旸 摄
最近,全国大部地区上演“热辣滚烫”大戏,部分地区白天最高气温突破40℃。昼间烈日炙烤,夜间焖蒸桑拿,“连轴热”不给人喘息的机会,热得很彻底。
连续高温激发了网友的吐槽灵感:“虽然我爱烧烤,但不代表我想成为烧烤”“热得你出走半生,归来全熟”“冰箱以外都是远方,空调房以外都是他乡”“上午离家中午回,乡音未改肤已黑”……
高温酷热“超长待机”,“凉方”何处寻?不妨从网友的“调侃”中探得一二。
一、“大热天,哪儿凉快哪儿待着”
漫画 徐涛 绘
眼下,寻一片树荫,找一方水塘,哪儿凉快就去哪儿待着,是大家解暑的一致想法。
“蹭凉小屋”歇歇脚。城市为市民“蹭凉”提供便利——有的引导大型商超、体育场馆等场所在极端高温期间开放空调空间;有的将人防工程设为纳凉点,还配备了象棋、扑克牌、饮水机;有的提倡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延时闭馆,让大家学习、纳凉两不误……当纳凉点不只提供凉爽,还升级为可娱乐、可休闲、可运动、可学习的民生服务综合体,夏日的趣味也就多了起来。
炙烤下,户外工作者不服“暑”,坚守岗位,城市也为他们撑起“遮阳伞”。青岛市现有工会驿站780余个,各企业捐设的“纳凉小屋”也陆续开放,内设便民服务设施,有的还提供绿豆水等防暑降温食品,让打工人有歇个脚、喝口水、吹空调的地方。
近日,青岛市总工会开展“工地防暑送清凉”活动 李紫恒 摄
“天然冷岛”纳纳凉。滚滚热浪中,没有什么事比“找个凉快地”更要紧,大大小小的城市“冷岛”就是不错的去处。
近年来,青岛公园城市的形态越来越完善,各具特色的山头公园、口袋公园、林荫廊道不断涌现,在人间烟火中开辟出一片片休憩绿地。青岛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蓝色冷岛”——九大海水浴场,“洗个海澡”让暑气随海风消散。公园、湖泊、树林、绿道、浴场……一个个“天然冷岛”,在炎炎夏日为城市带来阵阵凉意。
夏日,人们在金沙滩海水浴场游玩 王雷 摄
“避暑胜地”散散步。赴青岛的海边漫步、去湖州的森林乘凉、到呼伦贝尔草原上驰骋、上桂林漓江乘竹筏泛游……高温天气催热“避暑游”,无论是周边还是他乡,只要气候凉爽宜人,哪里都可以是“人间理想”。
数据显示,入伏以来,人们“上山下海”寻觅清凉的需求高涨,避暑相关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329%。携程《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青岛成为暑期游热门目的地,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7%。为躲避蒸烤,“白天宅、晚上逛”,玩法多样的“Nightwalk”成为今夏潮流。
二、“空调、冰箱、冷笑话,能‘降温’的都是好办法”
漫画 徐涛 绘
漫漫苦夏,想尽一切办法制冷,是古今通用的“解暑思路”。
穿上“科技马甲”。运用“最新科技”降温,是自古延续的“传统”。早在明清时期,一些住宅就布设孔洞与地下暗河相通,引地下水流的凉风入屋,起到降温作用。
如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让清凉“随身”。比如,水冷降温背心通过风扇、水泵的带动,利用水循环来降低体温,随时随地为高空作业的劳动者带来清凉。又如,智慧喷雾降温系统可实时监控温度和粉尘,一旦达到预警值,立刻开启喷淋,可在两小时内将温度降低5℃,保障户外工作者的安全与舒适。
高温天气,依靠空调“续命” 图源:新华网
保证“能源口粮”。正如网友调侃,“我的九条命都是空调给的”,开空调成为大多数人应对高温的必需。受高温影响,7月以来,国家电网经营区负荷四创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1亿千瓦。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四个区域电网及江苏、浙江、山东等16个省级电网负荷68次创新高。8月1日11时16分,青岛电网全网用电负荷达到1338.7万千瓦,创出山东地市电网最高用电负荷纪录。
“迎峰度夏”如同一场电网的“交通疏导”。一方面,把牢“口粮关”,加强电力供应。国家电网大范围开展跨区跨省送电,通过“西电东送”“北电南供”,实现电能余缺互济、精准匹配,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梳理重点项目列为度夏保供“1号工程”,完成243项主网、配网项目,建强电网保供应。另一方面,保障“运维稳”。通过政企联合开展大面积停电、需求响应、负荷管理等一系列应急演练,加快重点设施远程智能巡视建设,推进关键设备一键顺控改造等措施,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电网维护工作
改善“地球脾气”。地球的“脾气”越来越火爆。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从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全球月平均气温已经连续13个月刷新最高纪录。过去一年,大范围、长时间的强烈热浪袭击了各大洲,至少有10个国家的多个地区录得超过50℃的日气温。
从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来看,给地球降温才是“终极制冷措施”。所以说,把大自然视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才是“降温消暑”的治本之策。
三、“清凉自在心,万千不如意睡得着就过得去”
漫画 徐涛 绘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如何安然度苦夏?身体与心灵,都要追寻一份“凉然自得”。
养身,冬病夏来治。《黄帝内经》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一大特色。常见的“三伏贴”,便是在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防病强身的功效。
各种“潮起来”的中医养生方式,在今夏掀起了健康新风尚。比如,晒背成热门,天台、绿地到沙滩,都成了晒背好去处,“晒背一周,湿气都没了”“没想到晒背还能助眠,这几天睡得很香”。又如,各类中草药饮食也颇受欢迎,“乌梅荷叶饮”“薏仁祛湿汤”“川贝枇杷冰激凌”等成为爆款。
社交平台上的公园晒背图
夏季贪凉有度,冷饮适量、多喝温水,空调温度不低于26℃,既环保又健康。饮食之外,适当的运动必不可少。清晨或傍晚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微微出汗有助于强健体魄。
养心,心静自然凉。去身上暑易,去心中暑难。炎炎夏日,除了身体难捱,情绪也有可能“中暑”。一项基于190万人的追踪调查显示,温度高于21℃会减少喜悦、幸福等积极情绪,增加压力、愤怒等负面情绪。在医学上,这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何以解心中暑热?中国人讲求身心合一、动静相宜,“心静自然凉”便是老祖宗悟出来的答案。许多古人都擅长于这样的“意念消暑”:白居易在烦闷之时写下,“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更在心静之后感到“窗下有清风”;夏夜无风闷热,杨万里睡不着索性“开门小立月明中”,感慨“时有微凉不是风”,说这凉意并非来自风,而是夜深气清、静中生凉的结果。
夏日荷花静立 刘栋 摄
及时进行自我排解和宣泄,将负面情绪放入“回收站”清空,保持积极心态,涵养心中静气,炎炎夏日也可成为读书品茗、优哉游哉的大好时光。
高温“流连”,不仅是对人的“烤”验,更是对城市运行等多方面的检验。酷热之时,有人不畏高热埋头苦干,有人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真正的清凉,不全在自然的恩赐,也来自辛勤创造,唯有更精准、更细致地应对,方能给夏天一个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