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河西历史文化的玉钥——读《玉酒泉》有感

发布时间:2025-03-19 10:20  浏览量:8

有幸得到《玉酒泉》一书时,恰逢酒泉的一场小雪。寒风裹着清新的空气,在单位门前的雪地里接过了原报社领导和同事送来的上下两册书,绿色的封面被雪地映衬得宛如一片鲜亮的绿叶,心里像提前感受到了绿意春暖,并把书晒到了朋友圈。

当我开卷品读时,窗外又飘起了雪花,每日抬头可见的祁连山隐却在天地的迷蒙雪雾中,但书中写到的美玉,好似让人已经置身在远古祁连山的冰雪山巅峡谷追寻那些美玉的踪影,文字里的美玉与窗外的雪花,让人进入到了一个晶莹剔透的纯净世界。从那天伊始,便断断续续一直在工作之余手捧这两本书仔细读。不得不说,内容很吸引人,虽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酒泉人,很惭愧我对我生活的这片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宽广的文化品性、繁茂的文化脉络不够了解,而这两册书围绕它们做了亘贯古今的阐述。

从体例上来说,这两册书是按照纲目体编纂的地方志书。但是从单篇来讲,它又是一个文集,是一篇篇主题鲜明的历史文化散文的合集。

与之前地方史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该书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呈现与挖掘找到了一个非常准确且有代表性的切入点——“玉酒泉”。在我国,玉与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关联,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一个标志。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而酒泉自远古的神话传说中就与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又是早于丝绸之路的玉石之路上的必经之地,设有西域美玉进入中原的重要关隘玉门关,考古研究结果表明酒泉境内有着国内最早的玉石矿——马鬃山玉矿和敦煌旱峡玉矿,玉的开采加工起始于新石器时代,加之享誉中外的夜光杯产于酒泉,历史悠久,因此,追溯河西乃至酒泉的历史,玉是无法分割与绕开的文化根系,也是打开酒泉乃至河西地区历史的一把神秘玉钥,而《玉酒泉》一书的编纂者们便手持这把锁匙,尝试深入挖掘酒泉纷繁芜杂的历史文化根系,并依存这棵大树的深厚根系,沿着历史文化的根茎脉络,梳理出了繁衍生长的枝叶。

机缘巧合,去年年底,我写了“浅说‘玉酒泉’之渊源”这篇文章,我知道玉与酒泉的渊源无法在区区四千字里尽述,因此用浅说二字,文章在“当代敦煌”公众号首发数十天后,《玉酒泉》一书出版。我想,那篇小文就像一个楔子般——且看下回精彩分解。

《玉酒泉》一书是对广义“玉酒泉”概念的首次梳理。人们常说“金张掖、银武威、玉酒泉”。说到“玉酒泉”的来历,很多人对此概念很模糊,常理解为因夜光杯而得名,实际上,夜光杯仅仅是酒泉玉文化脉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本书从人类文明之初,玉与酒泉河西大地的缘起及后来与之相关的交通运输、开采、生产加工、交易、历史文化遗存等多方面进行编撰整理,翻阅《玉酒泉》一书,便会知晓酒泉的玉文化不再是一个空泛的称谓。

这本书从多个纵横面来叙述《玉酒泉》乃至河西的历史,内容不拘一格,打破了史书从故纸堆里捞历史的单一架构,它既有承袭,更有编纂者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原创文章,祛除了以往研究性文章语言陈腐呆板的印象,文字鲜活且有亲和力,让读者看到了酒泉的独特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得知该书从策划到出版历经了三年之久,从一开始的无从下手再到后来的查阅诸多史料、实地探访、多次研讨……耗费了很多的心血和汗水,在书的撰稿者里我看到了数位熟悉的名字。

回想起在酒泉日报社工作之时,酒泉历史考古届有三位老先生,当时被称为酒泉的“三仪(义)”,“刘兴义”“冯明义”“郭仪”,既采访过也编辑过他们的文章,还记得那时几位老先生经常将他们在稿纸上写得工工整整的文稿投到报社,多为对酒泉大地的文物遗存的考证研究。文稿里经常有我不认识的古语字词,待后来笔迹都颤颤巍巍时依然笔耕不辍。如今他们虽然都已驾鹤西去,但是文章却留存在本地历史文化丛书里,成为后来我们查阅了解酒泉的珍贵资料。

待自己离开媒体单位后,曾感叹在史学方面鲜见如几位老先生一般治学精神的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但后来发现,那是自己的一时之见。近年来前往县市采风,先后获得了县市文友们相赠的敦煌、肃北、瓜州等地的地方历史文化丛书,丛书体系完备,内容厚重,具有很好的收藏和学习价值。一直以来,我觉得一个人学习历史一定要从本地历史文化课补起,而历史研究者们比文学创作者们更要有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的信心和决心,因此,我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编纂者们一直心怀敬意。

《玉酒泉》集结了阵容强大的编纂力量,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们的厚积薄发。虽然他们中数位也都步入中年,但是对于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来说,又都是很年轻的力量。

主编杨利民先生,早先读过先生的自传,开篇序言落笔的大气磅礴中投射出他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凝结了对河西文化的哲思与独到见解;副主编赵开山先生一贯擅于策划总结,这些年虽然退休,但是在河西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孜孜不倦,出版多部著作,其钻研精神令人敬佩。

《玉酒泉》又是对酒泉玉文化资料的一次抢救性的搜集和整理。在本书上卷《祁连山采玉纪实》篇章中,首次详细记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酒泉夜光杯厂的探玉队及玉雕师傅们前往茫茫祁连山深处老君庙、鹰嘴沟等艰险地段探玉、找老山玉的跌宕起伏、九死一生的艰辛历程。采写者巴海云先生数次前往实地考察,而年届九十高龄的原酒泉夜光杯厂厂长巴天才老先生在讲述完这段珍贵的历史后,也安心地长眠了。

酒泉大地的玉文化乃是中华玉文化血脉相承的一部分,本书也在下卷中从说文解字读玉伊始,搜集整理了上古时期的玉文化、玉崇拜、中国几大名玉及古诗词中的玉等。

如生长在同一棵大树上的繁茂枝叶,《玉酒泉》一书归集了杨永生、吴浩军先生对于酒泉岩画、古代石刻文献、敦煌汉简及居延汉简、洞窟、壁画这些酒泉乃至河西具有代表性文化符号的研究论述。

在秦国顺先生对酒泉古民居玉及文物如数家珍的研究讲述中,我们有些许失落与遗憾,这座有着近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如果在近现代的建设与拆迁中能保存一些古民居之类的历史痕迹,对于现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该有多好啊。(张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