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遗产系列之五 | 赣地名府 古邑南城
发布时间:2025-03-19 06:45 浏览量:7
南城县是江西省置县最早的古县之一,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的美誉。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盱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聚居,碑山商周文化遗址更是见证了南城的古文明。
历史沿革,深烙岁月印记
南城县,古称“新南城”。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在南昌置豫章郡,为拱卫郡守,在南城的硝石镇(今淹入洪门水库中)筑城置县,因在豫章郡城之南而称南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县治由硝石迁至榻埠街(今建昌镇九鼎一带),改名为新南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改新南城为南城。两晋时期均属临川郡。隋唐属抚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设建昌军,治南城县。元改军为路,明改路为府南城仍为建昌府治所,沿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城先后属抚州分区、抚州专区、抚州地区、抚州市。
清同治十一年南城县境图
方位定名,沉淀地理基因
“南城”得名遵循中国传统地名学以方位标识地理特征的逻辑。当时豫章郡涵盖江西大部,郡治南昌在赣北,南城地处南端,扼守武夷山脉西麓,是闽越与中原往来的关键通道。“南”字既标明地理坐标,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原王朝经略南疆的重要战略支点。尽管历经三国分治、南北割据,行政隶属多次调整,南城之名却始终不变。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地名之恒久者,必据形胜而守要冲。”南城正是凭借其地理枢纽地位,名称得以跨越不同朝代,延续至今。
南城县城远景图
军政重镇,勾勒权力图谱
三国时期,东吴设临川郡,南城成为郡级治所,以经略山越地区。南北朝时,中原士族南迁,临川郡治迁至南城,使其成为赣东政治中心。北宋设建昌军,南城为治所,宋代“军”制兼具军事与行政职能,南城控辖南丰、广昌等地,形成“军——县”二级管理体系。元改军为路,明升府治,南城一直是区域中心。从宋至清,南城之名的长期稳定,体现了地名传承传统,也象征着政权的合法性与文化认同。
名贤辈出,辉映古今史册
南城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胜会佳境。旧志称南城“控五岭封疆之要,悍七州冠微之虞,地气殊异,山川炳灵,林奇谷秀,水绕山环,抗御七闽,牵制百粤”。唐代著名的文学家独孤及在《抚州南城县客馆新亭记》称南城为“胜会之佳境”。元代著名诗人虞集称“自古南城天下稀”。
作为“赣地名邑”,南城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还孕育了众多历史名人。自宋至清,南城籍进士达620余人,其中不乏明代状元张升、宋代榜眼曾渐、音韵学家陈彭年、思想家李觏、元代名臣程钜夫、明代思想家罗汝芳、清代文学家曾燠、近代桥梁家罗英、中共南城县党组织创建人宁元勋等。
麻姑山
古迹遗存,传承历史瑰宝
南城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国家级文保单位有益王墓群、万年桥、聚星塔等3处;省级文保单位有太平桥、麻姑山石刻、尧坊大夫第等6处;市级文保单位有金水桥、活水亭桥、沸珠泉等3处,县级文保单位有毛泽东旧居、从姑山石刻等38处。麻姑山因“麻姑升仙”传说闻名,是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名山。聚星塔设计精妙,七层八角,飞檐斗拱,堪称明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
聚星塔
万年桥始建于南宋,桥身斑驳的石刻铭文承载着历史沧桑,见证着南城的岁月变迁。太平桥始建于唐代,重建于南宋,为抚州留存较完整的古桥之一,其精湛的石拱工艺令人叹服。此外,南城还拥有麻姑酒酿造技艺、麻姑仙女传说、建昌帮药业、麻姑米粉制作技艺、株良唢呐等一批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万年桥
尧坊大夫第船型屋
南城,这座承载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城,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继续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