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龙镇曼飞龙村:“家门口”的就业,带来稳稳的幸福

发布时间:2025-03-19 03:19  浏览量:9

勐龙镇曼飞龙村

“以前,年轻人都外出工作了,村子里冷冷清清。现在可好了,咱们村子变成了景区,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摆摊,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创业发展,收入还不错!”玉奶奶一边熟练地招呼着游客,一边笑着说。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勐龙镇曼龙扣村委会曼飞龙村民小组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而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乡村旅游产业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发展。

乡村旅游古艺新生,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成为撬动曼飞龙村乡村旅游发展的“金钥匙”。曼飞龙村的慢轮制陶、傣锦、象脚鼓制作技艺传承千年,过去因市场萎缩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曼飞龙村通过挖掘非遗内涵,将其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又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

曼飞龙村以“非遗+旅游”为抓手,打造“白塔之村”“傣陶之村”“传统村落”,将制陶、织锦技艺等融入旅游体验、文创产品开发中。游客可跟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制陶、织锦手法,亲手制作傣陶。村内还设有手工艺品展销区,孔雀、大象等传统纹样的傣陶成为爆款伴手礼。“这里的非遗项目太丰富了,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次能亲身感受,真的非常难忘。”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女士兴奋地说。

2024年,曼飞龙村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以前傣陶、傣锦只能卖给乡邻,现在游客抢着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玉南恩笑言。同时,当地政府乘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积极引导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和周边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

技艺传承,“家门口”就业编织幸福生活

非遗与旅游的碰撞,不仅激活了文化基因,更催生了“家门口”的就业。在曼飞龙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慢轮制陶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村民从田间走进工坊,实现“技艺变现”。

“舂土、筛土、拌沙、制坯、打坯……老祖宗的手艺成了我们的‘铁饭碗’!以前,我们这些传统手工艺只能在村里代代相传,很少有人知道。现在通过乡村旅游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对我们的手艺感兴趣,这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希望。”玉南恩介绍。据统计,曼飞龙村已有20户发展傣陶产业,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增长20%。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曼飞龙村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非遗项目,将其融入旅游产品和体验服务中,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底蕴。除了慢轮制陶,傣锦、贝叶经、象脚鼓、傣族章哈等非遗项目也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传统傣族文化表演、品尝特色美食、购买手工艺品,全方位地体验非遗魅力。在景区入口处,村民岩叫的摊位前围满了游客。摊位上摆放着自家果园种植的热带水果、土鸡蛋、手工竹篮、傣陶、傣族粑粑等特色产品。“以前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家里吃,现在游客多了,拿到景区来卖,一天能挣一百多块呢!”岩叫笑着说。据统计,目前曼飞龙村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村民达到了2000余人。

传统节庆是非遗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乡村旅游的“引流利器”。“非遗+市集”“非遗+节庆”不仅为非遗传承搭建了新平台,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探索出了新模式。曼飞龙村依托传统佳节和重要节日打造多个文化IP,以非遗展示,打造傣陶、傣锦文化IP等,不停解锁传统文化新魅力,让“潮玩”有了新选择,转化为促进文旅消费的流量。活动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超过2万人次前来参观体验,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生意火爆。通过深入挖掘本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将非遗产品化、体验化,曼飞龙村跑出乡村振兴的“新赛道”。

这场文旅盛宴,不仅让游客领略到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切实推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下一步,曼飞龙村将注重对核心IP的深度挖掘和多元产品矩阵的创新开发,通过“非遗+文旅”“非遗+电商”等多种模式,进一步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现代产业的深度融合。

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保护一个项目、带动一方产业、致富一片群众”的生动实践。一根丝线、一抔黄土、一曲乡音连古今,非遗让乡村有了魂,更让乡亲们的日子有了奔头。在这条文化与经济共荣的发展之路上,越来越多的村寨正依托非遗宝藏,实现了“家门口”就近就业,奏响韵境勐龙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