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明月,月色疑可餐”徐照三首经典诗作,琢句精工
发布时间:2025-03-16 14:00 浏览量:8
徐照(?—1211),字道晖,号山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终生未仕,好饮苦茗,"手烹口啜无时",喜游山水,行迹遍及湘、赣、苏、蜀等地。与同郡徐玑、翁卷、赵师秀合称"永嘉四灵"。
其诗宗姚合、贾岛,琢句精工,多写闲逸景致,存诗数百首。嘉定四年(1211)卒,家贫,友人赵师秀等集资葬之。
本文徐照的三首诗作:《渔者》描绘渔人风雨中艰辛漂泊、家难归的生活;《闻水》借深夜水声传递出客居孤寂、心境波动的感受;《玩月》以月相变化折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瑟瑟负吹鬓发飞,自将莎草补蓑衣。
小船撑入芦花去,家在溪边多不归。
《渔者》是一首用白描手法刻画渔人生活的宋诗。全诗仅四句,语言质朴自然,却将渔人的艰辛与漂泊刻画得入木三分。首句"瑟瑟负吹鬓发飞",用"瑟瑟"描摹寒风刺骨的声音,鬓发在风中凌乱飘动,虽未直接写寒冷,却令人顿生凉意。渔人用莎草修补蓑衣的细节,暗示着生活的困顿——本该遮风避雨的蓑衣需要反复缝补,恰似诗中人在风雨飘摇中艰难求生。
第二句"小船撑入芦花去"是全诗最具画面感的描写。芦花素白,本是秋日清雅之景,但渔人撑船进入花丛并非赏景,而是为生计奔波。这种以美景衬托劳苦的写法,与王维笔下"竹喧归浣女"的闲适形成反差,更显渔人身不由己的境遇。末句"家在溪边多不归"看似浅淡,实则蕴含深意:既道出渔人漂泊的日常,又以"家"的存在反衬其有家难归的处境。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孤寂不同,这里多了几分真实的生活气息。
"莎草补蓑衣"的细节尤为精妙。莎草是水边常见植物,用莎草补衣既符合渔人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又与后文"芦花"形成植物意象的呼应。这种以物写人的手法,如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诗句。但徐照没有旁观者的感叹,而是将自身清贫的生活体验融入诗中。作为终生未仕的布衣诗人,他对渔人境遇的描写不带士大夫的俯视,更像是邻人朴实的记录。
声韵处理上,"飞""归"押微韵,声调悠长绵延,与寒风吹过芦荡的自然声响相呼应。这种声韵选择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异曲同工,都用绵长尾韵营造苍茫意境。
作为永嘉四灵之一,徐照诗风以清瘦著称。这首《渔者》却突破了文人雅趣,在简淡中见深沉。结尾"多不归"三字,既可以是渔人劳作的客观陈述,也可能暗含诗人"家在烟江著短莎"的布衣之叹。这种多义性使短短二十八字的小诗具有超越时代的感染力,余韵绵长不绝。
灯光难照客怀开,忽听寒声响似雷。
天气无风树无叶,道州半夜水流来。
《闻水》是一首以听觉感受串联全篇的羁旅诗。通过深夜闻水声的片段,刻画出客居者细腻的内心波动,展现了宋人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
首句"灯光难照客怀开",用光线的局限暗示心绪的孤寂。灯能照亮房间,却照不亮游子的愁怀,这与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物写情的手法相通。次句"忽听寒声响似雷"打破宁静:冬夜本该寂静无声,突然响起雷鸣般的水声,就像李清照笔下"争渡,争渡"的强化处理,瞬间将人拉入特定情境。这种对特殊声响的聚焦,反映了宋代文人注重细节刻画的特点。
第三句"天气无风树无叶"看似闲笔,实则暗藏张力。光秃秃的枝桠在无风之夜静止不动,与孟浩然"野旷天低树"的苍茫感不同,这里更强调静物的轮廓感。末句"道州半夜水流来"揭开谜底,将前三句的悬疑化为具体场景。水流的动感与前文的静止形成反差,类似苏轼"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动静对比,在矛盾中达成和谐。
"寒声"二字可见炼字功夫。不同于白居易"夜深知雪重"的触觉描写,徐照通过听觉传递寒意,让声音带着冷气渗入身心。这种手法可比林逋"暗香浮动月黄昏",都是用单一感官触发多重感受。"似雷"的比喻既显水势,又暗藏时间线索——需要积蓄力量的水流在深夜爆发,暗示诗人辗转难眠的状态,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孤寂形成呼应。
全诗结构很像宋代院体画:首句铺陈环境,次句突起波澜,三句收束铺垫,末句揭开画面。这种起承转合的设计,符合宋代文学注重逻辑的特点。作为永嘉四灵之一,徐照这首诗既有贾岛"推敲"的苦吟痕迹,又带着杨万里"诚斋体"捕捉生活瞬间的灵动,体现南宋诗歌传承与创新的特点。
初生如金钩,将满如玉盘。
古人爱明月,月色疑可餐。
贾岛倚长杉,精魂化蟾间。
李白捉皓色,狂不如波澜。
何为梅山翁,见月长兴叹。
月多照予愁,未久先掩关。
《玩月》以月亮为线索,串联起古今诗人对月色的喜爱与想象。开篇"初生如金钩,将满如玉盘",用金钩比新月,玉盘比满月,把静态的月相变化写成动态的过程。这种用器物比月亮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天真想象,但徐照写得更加精巧,金玉相映间藏着时光流逝的深意。
诗人接着点出"古人爱明月"的共同情感。月色变得像可以品尝的东西,如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月光仿佛能触摸,既照亮山河,也滋养诗心。贾岛"倚长杉"的身影与"精魂化蟾"的传说交织,道出寒士对明月的寄托;李白"捉皓色"的狂态,正对应他"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这些对照既显笔力,更见月色包容万物的魅力。
写到"梅山翁"时,突然转到现实角度。老人望月感叹,诗人闭门避愁,与前人赏月形成对比。张潮《幽梦影》曾说"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徐照却说"月多照予愁",翻出新意:不是月亮不懂人心,而是人间本来就有遗憾。这种矛盾心情,就像谢庄"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惆怅,月光穿越时空,照见古今共同的悲欢。
全诗结构像月亮运行,从描写月相到追忆古人,最后回到自身感受。贾岛、李白的典故不是简单堆砌,而是以月为镜,反映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结尾"未久先掩关"特别耐人寻味:关门动作既像逃避愁绪,又像守护心中月光。这种含蓄的写法,就像王维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