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什么吃不了作家这碗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3-18 05:32  浏览量:7

不少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为何想学自媒体写作却难以在写作领域立足,原因何在?

文学专业毕业生在作者群体中所占比例不高的原因,在于现代文学产业中小说成为主要形式,大量非科班出身者涌入,并以通俗文学稀释了文学毕业生的比例。

然而,若从诗人、剧作家群体来看,文学、戏剧文学等专业出身者仍占多数。

这背后原因在于,小说侧重情节,普通读者对文字要求不高,故具备一定文字功底且能讲述情节者,便足以应对。

但诗歌对文字要求严苛,即便未受科班教育,也需有大量阅读与文字天赋方能驾驭。

戏剧虽与小说相似,却有更严格要求与规范,许多小说佳作频出者未必能胜任编剧。

因此,提及“作家”,人们多默认指写小说者,这对普通人而言也是最易切入的文学类型。

若不将“文学”等同于“小说”或“故事”,自会明白“文学专业之人无法从事创作”这一说法的谬误所在。

文学创作的基础是个人的表达欲,此欲不分高下,能分高下的唯有最终作品。

而“表达欲”与所学专业并无关联,此处的无关,意指文学专业者可有表达欲,非文学专业者亦可具备。

若说“抛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那么抛开比例谈数量亦是同样道理。

在中国,中文专业学生数量至多仅占大学生总数的1%~2%。以一所每年招收5000人的大学为例,即便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数顶多五六十人,不会超过100人。

如此一来,若文学专业大学生占比仅为1%,而非文学专业人群占比高达99%,那么即便文学专业学生全体投身创作,相较于非文学专业一个30人的班级中仅1人写小说的情况,后者数量也将是前者的3倍以上。

尤其在通俗文学领域,这一比例差距更为明显。

为什么无法以写作为生?

一方面,并非所有人都怀揣写作的热情与才能。

另一方面,无论是撰写网文还是运营自媒体,“写作”仅是基本技能之一,运营、推广及商业转化等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创作严肃文学犹如成为顶尖大厨,而撰写网文、从事自媒体则更像开设小吃摊,评判大厨的水准,直接品尝其菜肴即可。

但对于小吃摊而言,食物是否美味只是考量之一,选址、营销策略,乃至与城管的关系维护,都会影响小吃摊的成功与否。

文学专业的写作教育,至多能教会你“如何烹饪美食”,而那些额外的技能,则需在市场的实践中逐渐摸索领悟。

在深入剖析众多世界名著之后,目睹了横跨古今的杰出作品,平凡之作便难以入目。故而,自己不再轻易动笔,每当提笔之前,总要先自我审视一番。

大部分文学理论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基础者难以入门,普通人翻开书本虽字顺文从,却难以理解其意。

虽有诸多有趣议题能吸引有天赋且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但多数人仍会被这一枯燥过程消磨掉兴趣。

既要理解,又要钻研,还要背诵,最后进行分析并提炼价值,考试通过后如释重负,待到自由创作时却只想逃避。

写作实属不易。许多人自认为热爱文学,有能力创作伟大作品,实则不乏有创意之人,但文笔稚嫩,逻辑混乱,或根本无法持之以恒地坐在电脑前认真码字。

即便偶尔灵感迸发,若日复一日如上班般打字,时间久了也难免心生厌倦。

当然也有极为规律产出且水平颇高的作者,但确实寥寥无几。

能够耐心将脑海中的作品完成的,已属勇者。

当然,完成只是成功了一半,接下来可能面临无尽的退稿、改稿、磨砺,以及自我怀疑与否定,需拼命读书写稿以寻觅个人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或题材,方有可能成功。

许多学生本无意成为作家,只是渴望体验与人类伟大灵魂对话的过程,享受专注一事、梳理知识体系的成就感。

文学专业学生未必人人适合吃这碗饭,虽有人硬着头皮能吃,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或是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改变、目标调整。

或许文学的目的并非单纯培养作家,培养就业者并不等同于培养作家。

自媒体写作,其核心更侧重于营销策略而非纯粹的文笔技巧。

创作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与表现力至关重要,而一般文字工作则无需过多依赖这些能力,只需做到文从字顺、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即可,同时,一定的天赋也是不可或缺但难以强求的。

营销所需的能力则完全不同,它更多依赖于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且与写作技巧并无直接关联。

关键在于明确个人追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发挥优势,规避短板。

方向错误,只会让人南辕北辙,劳而无功,徒增挫败感。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