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讲学:论以《易》格物致知

发布时间:2025-03-18 00:28  浏览量:6

薛佩生,字易简,号长安雅士,忝任秀秀书院山长,于兹一十八载矣。朝夕与诸生论道讲学,未尝敢忘传承文化之重任,尤以《易》学为基,探寻格物致知之妙谛。

《易》者,诚东方文化之渊府也。其思邃邈,通贯古今,经纬天地。自无极浑沌初辟,化育太极。太极判分阴阳两仪,两仪摩荡,遂生四象;四象递变,乃成八卦。八卦相重,而成六十四卦。自此推衍无穷,世间万象,皆由兹出。此思维范式,实为东方文化之枢要脉络,如血脉周流,渗诸般学术、技艺与人生诸境,无所不至。

儒家所崇之“格物致知”,与《易》之思若符节之合。格物者,非徒事于事物之表,而必以《易》之睿目,深窺其幽微之理。夫天地之间,万物咸具阴阳之性,此乃《易》之大本。持阴阳之理以格物,则于一事一物,皆可洞见其对待统一之质。如昼夜相代,寒暑迭运,此阴阳消长之著显者也。人之言行,亦有刚柔动静之分,唯刚柔相济,动静合时,方为合道之行。

以《易》观自然之象,可明其理。山川之形胜,河流之纡曲,皆蕴乾坤之象。高山嵯峨,表乾之刚健;流水汤汤,显坤之柔顺。风雨雷电,各有其卦象以征之。风之巽顺,雷之震动,咸与《易》之八卦相应。知此理者,乃能顺乎自然,趋利避害,与天地参。

施《易》之思于人事社会,可通人情之变。人际之繁,可于阴阳、五行生克之理中,寻其端倪。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各有其位,宜守其道,犹卦爻之序次井然。君为阳,臣为阴,君仁臣忠,则政通人和;父为阳,子为阴,父慈子孝,则家道兴隆。于社会交际,善握阴阳之平,深谙进退存亡之机,方能游刃有余。

至于士人所好之琴棋书画,以《易》格之,亦见妙趣。琴音袅袅,可燮阴阳,于宫商间演天地之和;棋局纵横,能定兴衰,每一步皆含世事之变;书法挥洒,犹布政令于毫端,笔锋刚柔,类政令之严慈,疏密得宜,尽显中和之美;绘画点染,借丹青绘万象,浓墨为阳,淡墨为阴,远近虚实,皆蕴自然之理与人生之悟。

“诚意正心”,亦与《易》思息息相关。以《易》格物致知,明事物之理,心乃能诚而无妄。诚其意者,不欺己,不欺人,此顺乎天道之征也。正其心者,心无妄念,守中正平和之道,恰如《易》之所重“中”“正”之旨。唯诚意正心,方能融《易》之智于日用常行,践履其实。

余掌教十八载,目睹诸生因《易》而启智,因格物而明心,深感此道之无穷魅力。愿诸生及后学,皆能以《易》之思格物致知,此诚为探东方文化精髓之要途。于识自然、理人事、修身心诸端,《易》皆能启人深省。当今之世,纷纭复杂,重拾《易》之智,用其独特之思洞察世界,必能于茫茫世事中,觅得内心之宁与前行之向,以传扬东方文化之瑰宝。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