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写生手记

发布时间:2025-03-17 08:00  浏览量:8

东岳日观峰

泰山云步桥 相望十八盘

岱庙汉柏

李耀林

年年登泰山,进出山门几十回,每回都在心中默读、默画、默记。甲辰初冬,燕京书画社组团,开启“画说五岳”写生创作第一章——泰山行。从西路进山,观黑龙潭、白龙池、傲徕峰;雨宿中天门,望十八盘、南天门、碧霞祠;移居玉皇顶下,访后山、后石坞、千年古松。数日攀爬,遇层云锁山、跳珠滴檐、晴雨霭散,览璀璨星河、东方欲晓、红日初升。五十载壮游,第一次看日出,叹为观止。与同道沉浸体会、细致观察、反复研究,将泰山之体魄、气韵,尽数收于咫尺素卷,艺途满足。

每次登泰山,都有新感受。季节不同,时辰不同,气象不同,山峦呈现出不同姿态,不同色调,不同韵味。云絮飞渡,仪态万千,任手中画笔穷追,仅挽留之万一。大自然如魔术师,春风嫩芽、夏雨浓荫、秋熟金赭、冬雪素裹,或细致入微,或力拔大势,或浓郁妖娆,或委婉聪慧,四时四景,为山水画创作之先师。由此念及艺术巨匠李可染、吴冠中诸先生,岁及八十,仍奔走于山水之间,对景展卷,追索考源,不遗余力,精读大自然这本书。

泰山为“五大名岳”之首,除位于华夏东方,得天地造化,成撼人气势,亦“高而可登,雄而可亲”,多有文人墨客跋文颂扬。欲得泰山真体魄、真气韵,须深入其间,体味细节样貌、游动身段、域宇气质。半生相晤,其峰、岩、松柏、潭、池、瀑、古道,神韵独具。泰山主峰呈正金字塔形,在开阔山域中渐次升华,躯干宽大坚实,至峰顶出奇形而领风骚,近观巍峨高耸,远眺豁达从容。石间岩缝吐虬龙,松柏盘根错节,沧桑裸露,树冠枝蔓攀绕,静默迎风。凡名山,必有瀑,垂水沿如削峭壁顺流,直落黑龙潭,玄缟交错,似文墨长卷,写天地峥嵘;旁有山谷,素练依层叠石阶而下,及至白龙池,悠然起伏,如婉转乐音,唱古今情思。黑龙、白龙比邻,刚柔相济,蔚为胜景。至于古道,暖赭、青灰花岗岩敦厚沉稳,石纹如凿,宽容十数人,扶栏、石桥皆凭山势缓急延展。南天门下十八盘石阶,如挂云梯。曾几何时,工匠开凿巨石,人力调运,手工铺就,大道自山外直通极顶,泽被后世。云游山中,目之所及,皆为山水画创作之基石,亦即真经宝藏之所。写生似朝圣——吴冠中先生曾将写生比作“为冶炼采集矿石”——如无矿石,何来精钢,何来楼宇?

泰山文气非凡,春秋时期孔子登临,杜甫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妇孺皆知。古代帝王来此封禅,秦始皇留无字之碑,汉武帝植常青桧柏,唐玄宗撰千言雄文,以记“士马无哗,肃肃邕邕”之庄重,“为苍生之祈福,岂敢高视千古,自比九皇哉”之笃诚,“道在观政,名非从欲”之务实。隶书摩崖《纪泰山铭》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及今可见帝王碑之首。历代官员文士登攀览胜,沿途观景、赏景、问景,依时、依事、依境成文、成诗、成一字,刻于石上,以垂后世;从岱庙至玉皇顶,弘文雅句、书法大观,凡两千五百余处。名山之“名”,除却自然山水,美文、法书之数千年积淀,成就历史、文化、艺术之载体、之传承。由泰山石刻,依稀可见文人墨客林立之形影,开辟回望历史、采撷佳构、启迪意象之蹊径,进而为研究泰山之美、创作泰山画卷积累文史哲素材。古人文思,寄寓东方审美独到意趣及理想,为山水画创作之内在。

所谓写生,即面对实景运笔,写目之所见,故上品不易得。通过一石一树、一山一水、一卷一画,悟得全貌、悟得气象、悟得规律、悟得精神,乃更高追求,可求,而未必可遇。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