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农景”

发布时间:2025-03-16 19:52  浏览量:7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份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在苏州,从太仓的零碳村落到昆山的古村蝶变,从江村的文旅融合到城乡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乡村振兴的“苏州答卷”正徐徐展开。

春耕时节,太仓东林村,2000多亩高标准农田旁,几位新农人正操作飞机施肥,以往二十多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只要三四个人就够了。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如今,东林村的秸秆饲料加工厂,消化了全太仓近一半的秸秆,秸秆发酵饲料每吨可卖到500元,销往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地区。曾经让人头疼的秸秆与农作物生产废料,成了村中的致富手段之一。

在村子另一侧的生态养殖场,吃着秸秆发酵饲料长得膘肥体壮的畜群,它们排泄的粪便与废弃物,也被运至有机肥处理中心,通过高温发酵,年产有机肥3000吨,这些有机肥,又成为了来年粮食丰收的保障。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东林村形成了“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一片田”的现代农牧循环模式。

去年,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授予了东林村“零碳村镇示范村”称号。

以东林村为示范,太仓正积极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等试点示范项目,“一厂六中心”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载体,即将建成运营。未来,太仓将继续加快31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集群,构建一条“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与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

歇马桥这条500米长的老街,目前,已有30多家品牌店铺,被巧妙地藏进了“老屋”。2024年度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如何平衡原住民生活与文旅开发?歇马桥村蹚出了一条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

由于历史古村延续时间较长,歇马桥房屋产权遗留问题也比较多,包括普通宅基地、公房、商业、集体划拨和国有私房,以及拆迁没拆完、私下交易买卖等10多种类型。歇马桥组建了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小组,对村内各类房屋进行摸排、充分征询村民去留意见的同时,帮助厘清并调解各类房屋产权纠纷。

在首批10户村民已完成新房易地翻建的基础上,再在距离歇马桥古村仅50米处,争取到23.5亩集体土地指标。眼下,已经启动第二批农房翻建,既保护歇马桥传统村落风貌不受破坏,又让村民改善居住条件,实现本村就近安新家。此外,对于选择易地翻建、支持歇马桥古村落保护发展事业的村民,还推出每户12万元奖励政策,更好保障村民权益。

根据《昆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昆山要保护、展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生态基底,与传统文化资源紧密结合,塑造江南风情、古今交融的城乡特色风貌,实现“望得见山、近得了水、见得了田园、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1936年,费孝通在开弦弓村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写出了著作《江村经济》,“江村”由此成为开弦弓村的学名,蜚声海内外。费孝通26次造访开弦弓村,周小芳至今仍保留着费孝通于1957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造访她家时的照片。源源不断慕名而来的游客,也给村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弦弓村积极搭建“反哺”平台,引导协助乡村能人打造“江村1936·嘉年华”餐饮项目、桑基鱼塘“山水桑田”项目等,引入江村Club、定胜高糕团店等12家市场运营主体,带动超1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跃升。2024年,开弦弓村年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超1000多万元,相关案例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4年,苏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365.6亿元,同比增长3.1%,粮食总产量达95.7万吨,再创新高。通过城乡一体化改革,苏州率先实现低保、养老、医疗城乡并轨,推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全域均衡。聚焦农村治理现代化,创新推出发展集成改革,在集体经济、村级管理、乡村治理、和美乡村建设四大领域全面发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开展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为经济发达地区探索土地延包新路径;同步推进科技兴农战略,职业农民培育、智慧农业应用等多项惠农试点落地见效,千年水乡正以数字化手段重塑现代农业新图景,让传统农耕焕发现代生机。

40多年来,苏州敢为人先敢拼闯,“苏南模式”造就农村改革最活跃的前沿,“三大法宝”闻名全国,创造了许多“不敢想”“不可能”的发展奇迹,为“春天的故事”添上鲜明的时代注脚。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如今这部“诗”有了新的注解——以深化改革为牵引,以片区化协同发展为抓手,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不仅催生出一个个乡村振兴新场景,赋予苏州乡村更厚重的时代内涵,锦绣江南鱼米乡,更成为了全世界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窗口。

编辑:小w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