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墨痕:王西京笔下的千年遗韵
发布时间:2025-03-10 16:39 浏览量:13
王西京是西安人,在西大街居住了很多年,从1968年到1986年,身为西安晚报记者的王西京画了很多速写,特别是古城西安的钟楼,鼓楼,南门,小雁塔,大雁塔,华清池,他用60年积累的不同笔墨经验,构造着他心中的西安胜景。
晨光初破晓,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钟楼的琉璃飞檐,王西京已支起画板,在青石砖铺就的十字街口站成了与历史对话的剪影。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秦川之子,正以水墨为媒,穿行于长安城的历史褶皱之间,用六十载磨砺的笔锋,叩响盛唐遗韵的时空回音。
钟鼓合鸣:市井烟火里的建筑史诗
在钟楼三重檐下的阴影里,王西京的狼毫忽而如刀劈斧凿,忽而似游丝拂面。他捕捉着晨光在32根朱漆明柱间游走的轨迹,将藻井天花上1600余片彩绘云纹化作墨色氤氲。转至鼓楼,暮色中的二十四节气鼓声犹在耳畔,他蘸取赭石与藤黄,将高台基座上的青砖肌理层层皴擦,令这座中国现存最大的鼓楼在宣纸上巍然重生。画角处几点淡墨点染的市井行人,恰似千年未散的烟火气,从《清明上河图》的卷轴里漫溢至现代街巷。
雁塔双峙:梵音墨韵中的时光刻痕
大雁塔七层密檐的轮廓,在王西京笔下化作一柄刺破苍穹的唐楷悬针竖。他常在慈恩寺东廊徘徊,观察晨昏光线如何将塔身128个拱券门洞演绎成变幻莫测的水墨剧场。某日雪后,见小雁塔"神合"的裂痕被积雪填平,他突发奇想以枯笔飞白表现塔身风化的砖纹,又以湿墨晕染荐福寺古槐虬枝,竟在尺幅间重现了唐代诗人笔下"塔影倒悬初日红"的奇观。画案上散落的《大唐西域记》残页,与未干的墨迹悄然对话。
华清遗梦:温泉氤氲里的历史倒影
骊山北麓的华清池,是王西京最常驻足的水墨道场。他偏爱在暮春微雨时写生,看九龙湖面蒸腾的雾气漫过海棠汤遗址的莲花柱础。其《长恨歌》系列中,飞霜殿的鸱吻在宿墨的渗透下恍若浴水而出,莲花汤的汉白玉池壁以金石笔法勾勒,却在贵妃沐浴处留出大块虚白——这是画家对历史想象的诗意留白。某次夜宿骊山,见星月映照下的晚照亭,他竟以砚中残墨混入温泉矿物质水,绘出夜色里泛着翡翠光泽的《霓裳羽衣图》。
这些浸透长安烟雨的写生稿,最终在王西京的画室熔铸成气象万千的水墨交响。钟鼓楼的雄浑架构化作其人物画的铮铮铁骨,雁塔的岁月包浆凝为宣纸上的沧桑肌理,华清池的氤氲水汽晕染出历史人物的朦胧神韵。当画家站在西安城墙箭楼远眺,手中笔墨早已不是简单的摹形工具,而是贯通古今的时光梭子,将周秦汉唐的文脉织入当代水墨的经纬。
在这座"露天历史博物馆"里,王西京的写生行为本身已成为一种文化仪式:斑驳的唐砖与温润的宣纸对话,流逝的时光与凝固的墨痕交融。每一幅画稿都是历史的拓片,记录着长安城在现代化浪潮中愈发清晰的文化胎记,也见证着一位艺术家用笔墨守护文明根脉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