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 | 两届金镜头奖得主:如何拍出“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5-03-13 16:54 浏览量:10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摄影记者每次按下快门瞬间的背后都蕴藏着无数的汗水与积累。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从不断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直觉。如何让自己拍的照片更有张力、更有感染力?
本期庖丁解news特邀中新社云南分社记者刘冉阳揭开其摄影征途中的“战术”秘诀,讲述如何在镜头下捕捉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刘冉阳的作品《外国青年学滇剧》在此前的第33届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中,斩获“日常生活和新闻人物单幅金奖”。
研究你的“对手”
在每一次拍摄前,我都会详细了解采访背景、拍摄地点及相关细节。便于到达现场时,能快速进入状态,并根据事先准备,精准捕捉关键瞬间。
此次金镜头获奖作品拍摄于汉语桥活动。汉语桥已多次在云南举办,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便开始思考如何寻找亮点,拍摄出与往年不同的照片。在了解当日活动具体行程后,我决定将拍摄重点放在滇剧学习环节。
滇剧被誉为“滇粹”,是极具云南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外国青年的面孔与典型在地文化易形成强烈对比,抓人眼球。关注外国青年与滇剧传承人之间的交流,更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人群中的流动与传承。
当外国青年跟随滇剧传承人登上舞台时,一名专注的外国女孩吸引了我。经现场观察,我迅速切换长焦镜头,移至舞台侧面拍摄,巧妙捕捉到传承人与外国青年间的紧密互动,使画面更具动感和感染力。
2023年8月23日,26名参加2023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少年“汉语桥”夏令营云南段活动的青年,走进昆明官渡古镇体验滇派面塑、传统滇剧和乌铜走银等非遗项目。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耐心等待关键瞬间
拍照片就像猎人耐心蹲守猎物。摄影记者需要稳得住,很多动人瞬间往往是留给有耐心的人,切忌“差不多得了”心态。用心观察,再多等几分钟,惊喜可能就在下一秒。
2020年7月,受大雨影响,昆明市区部分路段出现淹积水,路边三把形态不同的凳子吸引了我的注意。经过10多分钟的等待,我终于拍到一名女士踩着凳子,跨过积水的画面。
2020年7月1日,市民用凳子搭桥渡过积水路段。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关键瞬间转瞬即逝,为能精准捕捉,每次拍摄前,我都会先仔细观察现场,预判可能发生的关键时刻。相机早已准备好,参数亦调整到最合适状态,静待千钧一发的关键瞬间。
第31届人民摄影“金镜头”(2021年度)突发新闻类单幅铜奖《雷霆出击救人质》。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置身事外”让照片独树一帜
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表达。在新闻现场,我们常常走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在热闹的环境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眼前的局部细节吸引。这时候我更喜欢退一步,拍点跟别人不一样的场景,而不是重复别人的目光。
2023年春节,拍摄舞龙队在昆明文庙的演出。活动开始前,我观察到文庙建筑中有很多龙元素,古今结合的想法在我脑中构思。最后我放弃了这个场景的特写照片,选择远离新闻主体,把众多“龙”聚合进同一个画面,更显丰富独特。
2023年1月30日,舞狮舞龙的队伍在昆明多个热门景点亮相,为民众带来精彩的演出,送上新春祝福。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从固定角度看待事物。打破人眼的观察习惯,也是我拍照的惯用技巧。
例如拍摄花卉时,我喜欢将相机放低,从花丛里仰拍,不仅能定格花朵的细节,还能捕捉到阳光透过花瓣的效果,给人全新的视觉体验。
2024年2月4日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节气,“春城”昆明天气晴好,众多市民来到户外,在温暖阳光里感受春天的温度。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这张是湖南分社记者杨华峰拍摄的张家界宝峰湖水下清洁工照片,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只要仔细观察,原来照片可以有这么多有趣、打破常规的角度。
让眼力和反应成为本能
拍照的技术和眼力并不是一蹴而就。刚入行时,一位前辈告诉我,“人糊弄地皮,地皮糊弄肚皮”。我们得通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才能在复杂的新闻现场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
平时我总是特别留意周围环境的细节,光线的变化、人物的动作等。用手机随手拍摄是不错的练习方式。
用手机拍摄除了记录美好生活,对摄影记者也是很好的日常训练。刘冉阳手机相册截图
有时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瞬间,可能在未来的报道中成为极具价值的切入点。日常拍摄有助于积累相机和脑中的素材库。在昆明,鲜花经济活跃于一年四季,鲜花和蔬菜一起卖成为当地农贸市场的一大特色。逛农贸市场时偶然发现的摊位,在需要时就从素材库中提出来。
2022年10月10日,在位于云南昆明的大观篆新农贸市场内,市民挑选蔬菜。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每次拍摄都是一次“战斗”,从备战到应战,每一步都考验我们日常的基本功。只有平时练好“射击”技术,才能在“战场”上一击即中。
来源 庖丁解news公众号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