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揽胜】漫步波士顿“红线”,品读“城市遗产足迹”

发布时间:2025-03-13 16:04  浏览量:10

文图尹伊凡(北京市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畔的波士顿城市天际线景观

波士顿是美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美国独立运动的功勋城市,在整个国家历史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波士顿早期的城市规划,顺应地形灵活布局,同时也非常关注城市设计与历史保护的有机结合,进行了许多创新实践。波士顿“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又称波士顿“红线”,是一条穿越历史、纵贯市区,与殖民地独立斗争和国家的诞生及发展有关、享誉海内外的游览线。

“城市遗产足迹”是一种常见的景观设计类型,通常以线性形态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以特色标识引导人们参观。“自由之路”是“城市遗产足迹”概念的经典案例。1951年,当地记者威廉·斯科菲尔德提议,用一条步行系统将重要历史地点相连接,以保护这些与美国革命历史相关的重要景点。他的意见随即被采纳,这条路线由当时的波士顿市长亲自命名为“自由之路”,筛选出16处重要历史遗迹,以城市街道将其串联。

沉浸式“阅读历史”的主题游线

“自由之路”全长约4公里,以当地特色建材——红砖铺砌而成。由它连接的重要历史遗存,包含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等。“自由之路”上的16处景点,即:波士顿公园、州议会大厦、旧谷仓墓地、公园街教堂、国王教堂与墓园、波士顿拉丁学校、老街角书店、旧南会堂、邦克山纪念碑等,均为与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地,已被认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自由之路”对外来游客了解波士顿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突出作用,每年有超过2200万游客游览波士顿,其中400多万游客因慕名“自由之路”而来。

作为“自由之路”的起点,全美最古老的城市公园——波士顿公园,建于1634年,因见证了美国殖民历史和波士顿的城市变迁,其历史地位显著。

波士顿公园历史背景简介

公园是诸多重要历史时刻的发生地,如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等人在此庆祝胜利、南北战争期间是废除奴隶制度的集会地等,公园位于城市中心,便于串联引导周边历史遗迹,因而成为“自由之路”的起点。

波士顿公园内的五十四团纪念碑

公园与周边金融区、住宅区紧密相连,交通便利,人流量集中。园内景观独特,绿树成荫、花草茂盛,有湖泊和池塘等,是城市的“绿肺”,也是居民散步、野餐的好去处,园内众多的纪念碑和雕塑,可让人了解美国历史。公园还常被用作迎接贵宾的集会场所。1987年被列为波士顿的城市地标。

波士顿“自由之路”起点:波士顿公园

园中的旧谷仓墓地,是与革命历史关系最密切的场所之一。它是波士顿第三古老的公墓,葬有许多独立革命的重要历史人物,如为独立宣言签字的塞穆尔·亚当斯、罗布特·崔特·潘恩,波士顿大屠杀中的非裔受害者克里斯普斯·阿塔克斯,著名的爱国人士保罗·列维尔、詹姆斯·奥蒂斯等。

旧谷仓墓地

旧南会堂是“自由之路”中段的重要节点,是首次宣读《独立宣言》的地方。会堂建于1729年,是当时波士顿最大的建筑物。旧南会堂具有典型的新英格兰风格,外观简洁大方,砖石结构为主,是宗教礼拜和市民集会、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曾是“波士顿茶党”的主要集会场所,更是著名历史事件“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策源地。该事件成为北美殖民地革命的重大转折点,旧南会堂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由于1872年的一场大火,旧南会堂所在的市中心被焚毁大半,在市民们的奋力保护下,从大火中被救出的旧南会堂,已经满目疮痍;后还险些被拆除,作为废弃材料公开拍卖。是一个名为“波士顿二十女人”的组织发起筹款,最终保住了会堂,并将其作为历史博物馆向世人开放。旧南会堂的保护行动体现了民间组织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也成为了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自由之路”的北部端点位于查尔斯顿的小山丘,即邦克山纪念碑。其外观形似方尖碑,高67米,以花岗岩为原料,建于邦克山上。它是美国最早的纪念碑之一,于1827年为纪念邦克山战役而建。

邦克山战役烈士名录纪念碑

邦克山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重要、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为争取到国际支持,以及最终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伫立山顶,仰望高耸的纪念碑,脑海中会不断闪现当年人们追求自由,英勇抗争的画面,身临其境的你,也将被其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震撼!

邦克山纪念碑及“红线”游览图

“自由之路”仿佛是一位老者,叙述着城市过往的记忆和峥嵘岁月中留下的故事。漫游“红线”,细品波士顿历史文化,深切体会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精髓——真实记录,永续传承!“以线串点”这种简洁明了的遗产展示方式,将人带入历史故事场景,一幅幅历史卷轴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参观者以第一视角沉浸式体验着过去和现在的切换;他们不再只是被动的旁观者,而似乎成为事件的亲历者。这种方式加强了历史遗产的“可读性”,为参观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沿“红线”游览的游客

古今于一线,“抚四海于一瞬”

“城市遗产足迹”是一种互动性与引导性融合,以连续线性空间展示特色文化主题,以廊道形式贯穿城市空间的文化展现方式,对沿线社区的文化发展带动也非常有益,可增进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发掘更多历史故事,有利于和社区的步道系统联动展示。

连续贯通的“红线”

波士顿“红线”运用鲜明、简洁的设计语言,使用本地建筑材料,嵌入现有道路,在路口衔接处用红色油漆涂刷,保持连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红线”全段铺装和标识基调一致,线型笔直,易于辨识。路线规划考虑了与现有车行路的协调、避让,使旅客游览体验更方便、安全。

连续贯通的“红线”

“红线”长度非常适合步行和骑行,依托街道、广场、绿地等形成宜人尺度路径,历史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紧扣“自由”主题。景点附近配置休息区、咖啡座、纪念品售卖机等设施,人们在赏读历史的同时,也能体验当代城市的风土人情。“红线”加强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完整性,与城市道路、地标建筑、滨水步道、“翡翠项链”等有机衔接,使人们在丰富多元的文化空间网络中,以轻松、自由的方式,多视角地认识与体验城市文化和深厚历史,感受城市人居环境的独特魅力。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沿着红线进行课外活动

2000年“自由之路”被美国政府指定为国家千禧线路。它对后来波士顿的“城市遗产足迹”理念的发展与弘扬,起到了先行示范的作用。之后,各类历史遗产保护都纷纷以“足迹”的形式出现,如:纪念独立与平权的黑人足迹、妇女足迹、 爱尔兰人足迹等。

结语

徜徉于古今之中,“零距离”感受历史,“城市遗产足迹”已经成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魅力空间营建的绝佳方式。波士顿“红线”上每一处历史印记,都让人感受到迈向自由和胜利的希望与坚定。

波士顿拉丁学校

美国海军宪法号

这种整体性保护的思路,将分散的遗产点用“足迹”整合成历史遗产组群,文化展示的脉络特色鲜明,与开敞空间有机交融,形成蓝绿+人文交织的人居环境和文化景观;既凸显了历史文化的价值,又为城市增添了魅力,成为宣传城市文化的最佳名片。波士顿“红线”是历史保护传承的成功实践案例。历史文化遗产与人居环境相互融合,使人们在了解历史、与历史遗产的互动中,增长见闻、愉悦身心、铭记历史,从而真正做到历史文化的永续保护和传扬。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4年 第 4 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