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赴江苏省盐城、江阴交流学习

发布时间:2025-03-13 10:14  浏览量:10

探寻铁军足迹,追寻红色记忆

——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赴江苏省盐城、江阴交流学习

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车昕林

探寻铁军足迹,追寻红色记忆。3月5日—8日,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敦学组织研究会秘书处和部分会员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江阴黄山炮台交流学习。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是全面、 系统地反映新四军抗战征程的综合性纪念馆,已入选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一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雄伟壮观,其主建筑正门上方镶嵌有“N4A”臂章,象征着新四军的文化特色。馆内的展厅大气磅礴,庄严肃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还通过模拟实景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新四军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我们沉浸式地游览其中,不仅是一种视觉盛宴,还是一次荡气回肠的身心洗礼,让人叹为观止。

新四军全称“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建立军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人民军队。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形势下,经国民党当局同意,由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起陆续改编而成。

新四军不仅在鄂豫皖革命时期,战功卓著,还在抗日战争中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约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联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中、淮南、苏北、淮北、鄂豫边、苏南、皖江、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艰苦卓绝的重要贡献。

纪念馆由主馆区、重建军部纪念塔和重建军部旧址(泰山庙)三个部分组成,占地120余亩,建筑面积13000多平方米,展览面积9000多平方米。其展厅分为六个展厅,主要以时间为序、以新四军全面抗战为经、以新四军各师和各个抗日根据地为纬的4个部分、32个单元,包括“进军华中,开辟敌后抗日战场”、“重建军部,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坚持抗战,纵横驰骋江淮河汊”、“反攻作战,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等部分,共展出了新四军在华中坚持敌后抗战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发绣、铁画、泥塑、油画等文艺作品9000余件(幅)。

一斑窥全豹,一砾见沧海。从“黄桥战役战略要图”中就可以看出国民党苏鲁战区的副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韩德勤部为保持其苏北阵地的稳固,派重兵3万余人分三路向东进抗日的新四军部发起猛烈进攻,企图一举消灭因长途跋涉而未站稳脚跟的新四军。新四军身陷困境被迫绝地英勇反击,采用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一举夺取了黄桥战役的胜利。在这次自卫反击抗日战争中红安籍英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9团团长徐绪奎,在战斗即将胜利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他是黄桥战役中牺牲级别最高的指挥员,为纪念其英勇事迹,新编《泰兴县志》为其立传以示铭记。江阴市政协学习会员会编纂的《新四军在江阴》一书中记录了徐绪奎传略的篇章,并陈列在新四军纪念馆“铁军书屋”的书架上,以飨读者。红安县红色文化研究会也即将为新四军英烈徐绪奎团长出书立传,以示铭记和传扬。

置身馆中,仿佛穿越时空,一幅幅图片,一帧帧画面,一件件红色遗物,生动地呈现了新四军八年抗战、十年征程的烽火岁月,令人感慨万千。这些正是我们研究新四军建立、东进北上、开辟苏北根据地、对革命的贡献、历史地位等问题,极其珍贵和稀缺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江阴黄山炮台

随后学习小分队还赴江苏省江阴市黄山炮台参观交流。黄山炮台位于江阴黄山风景区,又称江阴要塞。黄山炮台因其“枕山负水”“水环峦拱”的天堑之势,素来享有“江河门户”“镇航要塞”之称,自古为军事要地。如今,这里成了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也是江阴著名的八景之一“黄山秋涛”。

江阴黄山炮台共有20余座,现存12座。这些炮台大多建于民国时期,曾是江阴要塞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现存炮台分布在各个山湾和山头,包括7座清理出土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古炮和两尊“耀武大将军”万斤铁炮及弹丸。

据记载,黄山炮台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吴国在黄山的席帽峰上筑石室,作为江防烽火台之所。从南北朝开始,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驻屯水师。明代中叶,东南沿海地带常受倭寇侵扰,江阴军民在黄山构筑烟墩作为预警之用。崇祯八年,朝廷在黄山修筑炮堤,配置红夷大炮。清康熙二年,在黄山及周边地区设炮台和烟墩。鸦片战争期间,黄山地区的炮台数量增加,配置了大量大炮。同治十二年,清政府为预防外舰经长江入侵,在大石湾、小石湾等地修筑暗炮台。光绪二十年,在黄山之巅及东西两山续设大炮及快炮,并任命要塞总台官驻守。

炮台的建筑风格相似,每座炮台均由2座营房、2个弹药库和1座圆形炮台组成,通过地道相连。在龙头山第六民国炮台上,还能看到当年使用的刻有“56”字样的大炮,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弹药库由条石、水泥、地砖构成,每一座炮台都有其独特的设计。这里还修复了当年的要塞门楼和碉堡指挥所,构筑了古今战场胜迹,是历史爱好者的必游之地。

黄山上还建有望江楼和标校塔等。标校塔位于1号炮台附近,至今仍作为军事基地使用,是远望号测量船训练的场所。

黄山炮台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构成了江阴要塞的防御体系,担负着沿江的防御任务。现存炮台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展示了江阴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厚重的历史底蕴。

这些隐藏在旅游景区群山之中的炮台,自明朝崇祯年间起,历经清朝至民国,见证了历史风云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洪流的更迭,依旧巍然静卧于丛林茂密的山林之巅。它们曾是江阴要塞的一部分,也是江阴要塞起义的有力见证。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次参观交流学习之旅,不仅让我们收获满满,收集了许多有关新四军珍贵的文献史料和图片,还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新四军在武器装备极其简单和匮乏的情况下,多次参与重要战役取得胜利、创建革命根据地、完成重要的战略转移任务,并在后续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辉煌战绩等等,这些丰富的历史事迹无不令人为之震撼。新四军所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终将被世代铭记和传扬。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