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之势无出其右——王铎书法《留别赵公景毅》高清全图
发布时间:2025-03-13 10:00 浏览量:11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大家,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其书法以行草见长,融古法于创新,形成雄浑奇崛的独特风格,与董其昌并称“南董北王”。
《留别赵公景毅》是王铎晚年行草书代表作之一,创作于辛卯年(1651年)四月,时年六十岁。作品为绫本立轴,纵约222.5厘米,横约51.5厘米,款识题“留别赵公景毅”,并附“王铎之印”“烟潭渔叟”两枚钤印。
此作以行草为主,兼具楷书笔意。从布局看,纵向轴线的连贯性与横向空间的疏密对比形成张力,字间连带自然,行气贯通。
王铎早年师法“二王”,笔法圆润含蓄,中年后受米芾影响,强化方折用笔。其起笔多呈直角顿挫,凌厉如刀削,收笔则迅疾提锋,形成“顿笔起、轻收笔”的节奏。这种方折与圆转的结合,既保留了晋唐笔法的典雅,又注入刚健之力,邱振中评其“线条如钢筋铁骨,扛鼎之势无出其右”。
王铎的艺术成就与其生平境遇紧密相关。作为明末重臣,他在1645年降清,后被列入《贰臣传》,人格备受争议。然而,其书法却因“熔铸古今、自成一格”得到后世推崇。吴昌硕赞其“波磔直追篆籀,明代书家无出其右”,戴明皋更称其草书“风樯阵马,魄力非赵、董所能及”。
争议焦点集中于其“反传统”倾向。王铎虽主张“书不宗晋,终入野道”,却大胆突破晋人法度,用墨上摒弃“乌黑光亮”的实用标准,结体上颠覆“中庸平和”的审美范式。这种矛盾性恰是其艺术张力的来源——他并非否定传统,而是以“入古愈深,出古愈新”的态度重构经典。
▼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