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这两种“制衡”,千万当心!太“黑”了

发布时间:2025-03-06 23:34  浏览量:12

制衡,是一种典型的权术,症结在于利益面临了可能的失控风险。

因此,制衡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制造制衡格局者,往往具有资源调配上的优越地位,也即制衡格局的达成,始终是基于一种可能的居高临下的有意设计。

而这也正是遭遇制衡的个体,之所以要对制衡格局有充分拆解能力的关键所在。被制衡者,如果不能有效地拆解制衡格局的核心症结,那么,将面临各种的阻碍,直到被彻底消除风险。

其二、能遭遇制衡的个体,往往是其在系统里的能量过大了,以至于对系统既成格局形成了可能的失控风险。

这里所谓的失控风险,主要指利益结构和话语权结构的变更风险。

因此,制衡,只可能发生在一种分权结构的系统里。而纵观古今,制衡术,屡见不鲜。其中,有两种制衡模式,总是让人不寒而栗,因其效率极高,战绩颇丰。

01

第一种:小人当道,不计成本。

要用到小人制衡的,往往是需要制衡的对象,油盐不进,几乎零瑕疵,不仅有能力,还有威信。这样的人,对于其上面的人,都会构成巨大的威胁。

就像历史上那些能效极高,还品性高洁的人,对于其上之人而言,总是会如坐针毡,始终找不到可乘之机,以行压制之举。于是,小人之术就诞生了。

因为是小人,因此,无所谓形象成本,道义成本,对他们而言,只要能被用,就会把这种“用”做到极致。于是,所谓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其中隐匿的不过是小人在毁灭美好时的那种践踏感,以及由此带来的快感。

正是基于小人的这种无成本可计的底层生态,才是对那些几乎零瑕疵的高绩效之人的最佳制衡筹码。

而其中的制衡手段,无外乎造谣中伤,以乌合之众行孤立之实,于是,众口铄金,大兴罗织经,诬陷诽谤,直至上面以无法抵御舆论的高压为借口,而不得不抽离其资源,调离其岗位,最终达成预期的制衡结果。

遭遇此种制衡,就像功高盖主,需要学一学王翦、郭子仪,留点破绽,该退则退,让进则进,好让人放心。

02

第二种:暴虎冯河,一石二鸟。

所谓暴虎冯河,即比喻有勇无谋,粗暴蛮干者。在许多的利益博弈中,引入暴虎冯河者,总是是一种中上乘的策略。因为这样的人,总是有两种显著的特征。而这两种特征,恰恰是一把开过刃的刀。

其一,这样的人,总是具有较高的能量,只是,这种能量并不具备必要的处世哲学的支撑。因此,谁能驱使这种能量,这种能量,就变成谁手里的刀。

其二、于是,当这样的人被当成筹码去达成制衡的时候,往往被制衡者是较大的既得利益者,并且,这种既成的利益格局,还是建立在某种系统结构的既成建制之上的。

也就是说,需要制衡的对象,在既有的系统格局中,是较大的利得者,但是,这种利得是基于既成的系统结构,而非其采用了不当手段。

于是,要解决这种格局,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改变系统建制,但这个动作太大,面临不可控之成本;另一条则是解决人,要么变相减少利得,要么换一个更好操控的。

但是,怎么解决呢?于是,暴虎冯河者就来了。他们总是被灌输很多的正义,很多的先入之见,总是被强调他们所做的是锄强扶弱之举,是为了更好的大局。

于是,被制衡者,总是会被暴虎冯河者以监督、挑刺、质疑、硬刚,以及可能的专业性攻击等站在台面上的方式,发起攻击。而围观者,因为看见可能能分得一杯羹,或者仅仅是出于嫉妒,而成为助攻。

最终,被制衡者会以各种可能的专业性质疑,以及可能的业务和财务瑕疵,而被清理出去。当这个结构位置没有了强悍的盘踞者,那么,瓜分就开始了。

至于暴虎冯河者,则最终会以激进、不睦、狭隘等借口,而逐渐边缘化。

03

说到底,任何被制衡,症结都在于其为人处事,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与他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伤到了他者的话语权,或动到了他者的奶酪。

而这种鲜明对比,最显著的就这两种:

一种是高能效还品性维度极高,导致无法以合情合理的手段来处理他。

一种是在既成路径中吃得太多,而明晃晃修改路径,成本会很高,于是,不如找个搅屎棍,横冲直撞,不按套路出牌。最终,两败俱伤。

如是前者,韬光养晦,和光同尘,尚还力有不逮;若是后者,或及时分利,或让位于暴虎冯河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用刀者,最终惧怕这把刀。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