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屈原祠
发布时间:2025-03-12 17:57 浏览量:12
文/熊宗荣
凌晨五点,星辰尚未隐退,新秭归县城仍在夜幕笼罩之中。我和培升、义新同时起床,秭归县政协办公室谭主任已在我们下榻的夔龙山庄外等候。
汽车像一只孤舟,悄悄地行驶在长江南岸的沿江大道上。路上没有其他车辆,也无行人,只有稀疏的路灯将昏黄的光亮洒在灰蒙蒙的路面上,还有浑浊的江水使劲地拍打着岸边的石崖,发出噼噼啪啪的水响。
公路,像一条镶在江边山崖上的黑色曲线,蜿蜒逶迤,随着江岸山势的伸缩起伏无限向前延伸。汽车离开新秭归县城不久,便开始爬山,一会儿钻洞,一会儿过桥,在沧浪溟濛的晨雾中缥缈穿行。那条桀骜不羁的浩浩大江,早已下落到高山深谷的西陵峡中去了。
兴山昭君村
汽车在曲折陡峭的公路上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来到了沿江古镇郭家坝。谭主任说:“我们在这里过江,再往前走,就进入巴东县境了。”
郭家坝位于长江南岸的一处山坡上,是我们沿途所见规模最大的一个乡镇。虽说是古镇,但街道楼房大都是新建的。这里的地势太不平坦,汽车盘旋迂回,拐了好几道弯,才下到江边。
汽车刚到江边,司机义新便兴奋地喊道:“太好了!太好了!轮渡刚好从对岸开来,似乎是专程来迎接我们的呢!”
这时天气尚早,过江的行人和车辆不多,轮渡上显得很宽敞。
我们站在轮渡上,手扶栏杆,眺望大江,但见江水浩瀚,滚滚东逝,两岸山峰耸峙,高入云霄,不觉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真想效仿古人,横槊赋诗,以做骚客。
“快看,那是香溪!”
随着谭主任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江对岸的两山之间,有一条河流,清澈的河水在这里与大江汇合,这条河流便是香溪。香溪源出神农架的高山密林,流经兴山,在秭归汇入长江。两千年前的绝代佳人王昭君的故里就在香溪上游兴山境内宝坪村。传说昭君在家乡时常临溪浣洗。有一次,她颈上的项链断了,一串珍珠散落在溪中。从此,溪水转清,若含脂气,故名香溪。
谭主任说:“每逢桃花盛开时节,香溪中便出现一种鱼,它身分四瓣,形似桃花,人称桃花鱼。”传说王昭君出塞和亲之前,回乡省亲,泣别亲人之日,正是桃花盛开之时。昭君站在船头,手弹琵琶,思至永诀,泪如雨下,两岸桃花纷纷飘落水中,化作了美丽的桃花鱼。桃花鱼追随在昭君船尾,一直护送到香溪河口。
汽车在长江北岸的沿江公路上又行驶了约七八公里,迎面看到一座横跨公路的龙门架,上书“屈原故里”几个大字。培升和义新一看,便齐声说:“到了!到了!”
秭归县屈原祠
屈原祠位于小镇北面,公路的下侧,靠近江面的斜坡上。人们参观屈原祠,大都是乘船走水路而来,走陆路来参观的人极少。我们在小镇北面找了好久,找到一条狭窄而荒僻的小径,才将汽车开进屈原祠前面靠近江面的一块小场地上。
我们来得太早了,屈原祠的大门尚未打开。好在场地上有几家早点摊,我们在这里吃了简单的早点,又在书摊上买了一本《三峡大观》,屈原祠的大门才打开。
这里的地势太陡峭了,屈原祠只得因形就势,依山而建。我们从狭窄的巷道走进去,再登十数步台阶就到了屈原祠的大门。大门并不高大雄伟,但很古老。屈原祠始建于汉代,后几经兵火焚毁,现在看到的是清初的建筑。祠的大门白墙红柱,上覆绿色琉璃瓦。大门上方有“屈原祠”三个大字,右边有“孤忠”,左边是“流芳”,俱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
秭归县屈原祠大门
进了大门,是一方院落,院落正中央有一高台,台上站立着屈原塑像。屈原身材颀长,峨冠博带,长袍及地。他右手下垂,左手怀抱笏简,形象极似匆匆上朝奏事,又像奏章未被采纳,满怀忧伤地退班下朝。只见他面容清癯,银须飘飘,低头蹙额,双眉紧锁,满面愁容,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屈原塑像前设有祭坛,祭坛上的香炉中有燃犹未烬的香蜡和纸钱。
从院落再上两道台阶是屈原事迹展览馆。展览馆里展出有屈原的生平事迹、作品介绍及历朝后代对他的追颂怀念文章和诗作。
屈原,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他曾在楚国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后因受权奸排挤而被放逐,浪迹江湖间。当楚都郢为秦兵攻破时,他愤而以身殉国,投汨罗江而死。其《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诗篇,声贯中外,名扬古今,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屈原墓
屈原的故里在今秭归县三闾镇乐平里,这里有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吟诗台、玉米坵等有关屈原种种传说的文物古迹,事隔两千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据说,秭归县的县名也是由屈原而来。传说屈原因受谗言被楚怀王放逐,他的姐姐女媭特地回来看望屈原,故名秭归。
从屈原展览馆的后面再上数级台阶,是一片橘林。这里种有许多橘树,一棵棵枝青叶茂,碧绿苍翠,累累硕果压得枝垂叶坠。橘林中间有一古墓,这就是屈原墓。屈原本葬身于湖南的汨罗江畔,怎么坟墓修在这里呢?谭主任介绍说,相传屈原投江后,楚国的老百姓怕他的身子被鱼吃掉,就划龙舟,抛粽子到江中,以保全屈原的身子。后来,有一条大鱼出洞庭湖溯江而上,把屈原的尸体驮回故乡,家乡的人民便将屈原埋葬于此,并在墓后建庙祭祀。古庙因年久失修,早已荒废。为了纪念这位古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后来又在这里建立了屈原纪念馆。
有史记载,屈原出身于楚国王廷公族,本姓熊,是楚武王熊通次子熊瑕的第十五代孙。楚国王廷公族熊姓后来演变出三大姓:屈姓、景姓和昭姓。屈原临死前曾对后人说:“我本楚廷公族熊姓,因先祖熊瑕受封于屈,故为屈姓。屈姓不吉,果受天大屈辱。我屈死之后,后代须改姓屈为熊,以归公族。”如此看来,屈原亦属我熊姓先祖,于是,我就在屈原墓前,屈膝匍地,行三叩九拜之礼,朝拜了这位前朝本家先贤一回。
屈原塑像
返回时,我一路叹道:“这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先贤,这么一位古今中外闻名的伟大诗人,他的祭祠却这么偏僻,这么陈旧。”
谭主任一听,便说:“三峡大坝第二次加高时,这里就要被水淹没,屈原祠准备搬迁,所以才未整修。”
走出屈原祠大门,忽听到笙箫齐鸣,鼓乐大作。原来,一艘大型豪华游船停靠在江岸。一路头戴统一旅游帽的游客正排着长队,在手持小旗的导游小姐带领下,正缓缓向屈原祠走来。
上车前,我再一次回头环视屈原祠,只见屈原祠四周的斜坡上到处都是橘树林,一棵棵枝叶青秀,苍郁葳蕤,迎风摇曳。这时,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那篇脍炙人口、传颂千古的《橘颂》来。
一阵苍劲古老、雄浑低沉的声音,正从遥遥悠远的天籁缓缓临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2005年11月16日于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