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律师们如何放大自己格局?
发布时间:2024-08-06 21:06 浏览量:33
什么是格局?
而按照通常的词语解释,格局意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范围。格是指以时间为格,局是指时间格子内所做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合起来称之为格局。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内所做的事情以及事情的结果不一样,所以有人说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格局不一样。格局,指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认知高度以及胸怀气度。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志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的新书《格局》2024年7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对于什么是格局,王志纲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谓格局,就是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所谓“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个人层面,就是要分清事情的大小要害、轻重缓急;在企业层面,就是要找准核心竞争力、关键驱动环节和战略破局点;至于区域层面,就是要在一盘棋中找到棋眼,棋眼活,则全盘活。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河南大学文学王立群教授谈汉高祖刘邦归结为一句话:格局决定成败。刘邦善于把握当时的大势,敢想敢干、锐意进取,这和当时屡犯错误、屡失良机的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要放大自己的格局?
余秋雨说:“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事上沉沦。当一个人站在山巅,就不会被谷底的小事所束缚。”
生命在于运动,强大在于格局。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曾国藩在写给其九弟曾国荃的家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意即古今成大事者,必备两个要诀:其一,远大的格局;其二,细密的条理。
正所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曾国藩的格局:“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坐拥云起处,心容大江流”。
曾国藩和左宗棠天天因为政见不和而争吵,甚至左宗棠多次上书弹劾曾国藩,但是在左宗棠西北作战,陷入不利时,曾国藩不遗余力的提供支持。
曾国藩有一副12字箴言,曾被中国首富曹德旺挂在办公室50余年。这12字就是: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意思是要通过勤奋战胜懒散和懈怠,通过正义的信念战胜邪恶的欲望,既具备刚强的内心,也能表现出谦逊柔和的态度。做人做事,都应有所底线,保留尺度。凡事以义为先,以柔善为方。如此方可在复杂的人生道路上进退自如,稳操胜券。
有句谚语说的好:“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未来律师们要想做出大事业,干出大成就,成为大律师,就必须放大自己的格局。
如何放大自己的格局?
王志纲先生指出,格局修炼的本质在于认知的不断升级。认知就是你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自我的总和。认知能力是一种在面对万事万物时洞烛探幽直抵本质、穿越偶然抵达必然的能力。
首先,树立远大的目标。
稻盛和夫先生说过,只有拥有高目标的人,才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功。稻盛先生曾说:经营企业好比登山运动员登山,朝着极远、极高的山顶攀登。在登山的那一刻,是以眼前能够看到的山顶为目标,一旦登上这座山的山顶,就会看见山脊相连的另一座高山,再登上这座山,还会看见下一座山,连绵不断。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稻盛和夫在《斗魂》一书中说过:“要实现高目标,必须突破多重壁障,而最大的壁障,是自己那颗追求安逸的心。”
既然选择了做律师,就不要追求安逸,因为律师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自己的消极和懈怠。
其次,扩大自己的认知。
对于扩大认知,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名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意思是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做到知行合一。
知道并不难,难得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核心在于将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和调整。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知行合一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王阳明认为,人的良知是天赋的,但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磨砺和提升。只有在实际行动中不断践行良知,才能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人通过内心的体悟和实践活动,能够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心与理的合一。
第三,要牢记舍得利他。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的修行者问长老:“天堂和地狱到底有什么不同?“长老说:“地狱和天堂都各有一口相同的面锅,每个人手上也都有一双一米长的筷子。不同的是,地狱的人,只顾自己先吃,但由于筷子太长,面送不进嘴里,最后一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而天堂的人,夹起面条时,首先送到他人嘴里,结果人人都吃得心满意足。”其实这世界本无差别,因为有无利他之心,而分出了地狱和天堂。稻盛和夫先生说:人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因此,所有大格局背后,都是敬天爱人和利他精神。
青年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随着斗争实践的不断发展,毛泽东从一个呼唤革命的热血青年到投身革命熔炉,不断成长为革命领袖,人生舞台日益壮阔,视野胸襟更加广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不断磨砺小我,融入大我,达到了无私无我的精神境界。1911年,周恩来在沈阳一所小学读书时,一次修身课上,老师问:“读书为了什么?”周恩来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止是历史功绩伟大,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从小的志向和发心,是为了利他而非利己。
那么未来青年律师们,你们选择做律师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拥有远大的目标,看清未来的方向,还要具备为他人而奋斗的使命。
例如,卓建所的使命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中国法治进步”。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全体卓建人数年来披荆斩棘,奋发向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表彰。2024年,卓建荣登“ALB华南地区本地律所”榜单,卓建入选律新社《律所卓越品牌影响力指南(2023)》并荣获"2023律新社卓越品牌影响力律所100佳”、“2023年度律新社创新品牌律所” 、“2023年度律新社杰出社会责任品牌律所”三项大奖。
这些殊荣的获得,都离不开卓建所及每位卓建人的格局。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青年律师要想放大自己的格局,最简单的捷径就是融入卓建这片海。
- 上一篇:当郑板桥遇见AI
- 下一篇:《短歌行》高品质SACD将于8月13日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