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第四季用历史文脉传递精神力量 成为定格前人血脉精魂的相片

发布时间:2024-08-06 17:55  浏览量:33

国乐合鸣《明月引》、舞蹈《靖狼烟》……精彩纷呈的节目间,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福建博物院、江西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和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九件入选“《国家宝藏》中华文明标识”的国宝陆续揭晓。随着3日国宝盛典的播出,《国家宝藏》第四季圆满收官。

  时光流转,七载春秋,四季《国家宝藏》自开播以来共展示了108件国宝,这些文物精品在灿烂璀璨的中华文明中熠熠生辉。本季《国家宝藏》继续为观众带来连绵不断的惊喜与感动。

  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造型上处处彰显拔山盖世的力量……安徽博物院推选了出自楚幽王墓中的铸客大鼎。国宝前世传奇中,岳跃利饰演的铸客目含泪光、试图在八百年楚国将入终章之际挽救危亡,感动了无数观众。今生故事中,外形取自这件国宝的国家公祭鼎,再次以一颗爱国之心、一点安邦之念触动人们的心弦。

  4米多高,3米多宽,绣有麻姑献寿图、郭子仪拜寿图……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推选了屏山邓族祝寿贺幛,与1899年以屏山邓氏为首的新界居民英勇抗英的“六日战争”息息相关,引发轰动,全网点击量高达上亿次。

  七年间,《国家宝藏》已成为一座连通古今的桥梁,用厚重的历史文脉呼唤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与家国情怀。

  “文物最让人动容的地方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出现在《国家宝藏》的每一件文物,都应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们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想的传承与实现。”《国家宝藏》总导演毕波说,第四季的气质,更重在传递蕴藏在中华文明中的精神力量,形成巨大向心力。

  “历史文物是各个历史时期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历史遗物,文物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于现代社会有着启示、借鉴、传承等广泛而实际的重要意义。”吉林省博物院副院长钱进说。

  在这七年中,《国家宝藏》都经历了哪些变化与不变?

  毕波介绍,不变的内核是“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第一季我们从历史里寻找文化自信。能看到节目里经常会有“世界之最”“全球独一无二”“我们的发明领先世界”的表述。而七年过去,“之最”的表述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我们开始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曾经解决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我们的节目究竟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节目每次开场时,001号讲解员张国立与热情洋溢的年轻观众之间的互动,成为了《国家宝藏》的标志之一。毕波介绍,曾有一度,节目组担心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将互动停了几期,而网友们的弹幕一致要求“拉回来”。

  “现在每期开场,满屏‘上下五千年’弹幕都会奔涌而来。保留这样的设计,我们希望观众记得‘年轻’二字。永远保持少年意气,是我们民族蒸蒸日上的不竭动力。”毕波说。

  林觉民在黄花岗起义前夕写下的《与妻书》唤起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在20世纪30年代隐藏文件所用的花瓶见证过抗战岁月中的生死时刻、理想之花;主动请缨赴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的“小蘑菇”常宝堃在朝鲜战场上牺牲前使用的日记本展现了一位艺术家此生无悔入华夏的风骨担当……数件革命文物在本季《国家宝藏》亮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民族这本日历上的精华。其实在节目主创心中,无分古代近代。‘国宝在魂不在器’,革命文物也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明见证物。”毕波介绍。

  《国家宝藏》第四季的服装、舞美设计同样让观众惊艳不已——王羲之的服饰造型参考《摹顾恺之兰亭讌集图卷》中描绘的王羲之形象、乾隆年间内务府包衣造型则取自《紫光阁赐宴图》《万国来朝图》这两幅清代宫廷绘画,古人风貌被客观严谨再现;通过深入调研、精密计算,舞台上复原呈现出而今位于长江江底的重庆白鹤梁全景……

  《国家宝藏》视觉总监江宇昊介绍,这一季的舞台用360度LED屏幕包裹的8块立方体搭建,并结合裸眼3D技术及AR虚拟技术,构建多维立体空间,为前世传奇与今生故事拓展了更多的表达方式以及表达空间,让观众具有更多的沉浸式的时空穿梭的体验。

  身着牡丹、海棠、梅花以及鸾凤纹饰的大袖袍,手持小扇……舞台上款款走向观众的南宋少女,却有着一副外国面孔。

  《国家宝藏》第四季首度在国宝前世传奇环节引入了外国助演。在华东师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突尼斯女孩萨娜·哈兹里(中文名:森娜)是本季登场的两位外国助演之一。她与陈都灵共同演绎了南宋少女黄昇墓中出土的服饰背后的故事。

  森娜扮演的角色名为李可儿,她的父亲是大食商业领袖,已经在海上丝绸之路经营丝绸生意十余年。对大宋向往不已的李可儿,跟随父亲来到福建。

  在高中时代,森娜开始学习中文,她喜爱汉字中象形文字的美感,在突尼斯就读本科时毫不犹豫选择了中文专业,因为学业优秀被推荐到中国读研的她,还曾一度梦想成为一名中医。

  森娜说,从前她更倾向于在中国欣赏自然风景,来到《国家宝藏》舞台之后,点燃了她对中国博物馆与文物的强烈兴趣。

  “汉服太优美、太好看了。假如有机会去福建,我希望去福建博物院,亲眼见到这些服饰。”森娜说。

  据悉,福建博物院已开放特别展厅,集中展览此次向《国家宝藏》推选的国宝。

  谈到海上丝绸之路,森娜认为这是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悠长友谊的基础,也认为这种纽带在今天会更好。

  “在舞台上,我扮演的是一位公元12世纪的大食女孩,她怀揣着对中国的向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这里。这与我自己的现实生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在中国学习的是新闻学,研究中国的声音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声音在中国的传播。我很喜欢中国,希望能多从文化交流方面做一些贡献。”森娜说。

  而来自英国的马特·简(中文名:白龙)自《国家宝藏》首季开播以来便是该节目的忠实观众。在他心目中,这是个投入巨大精力解读各种文物、让人们获得学习机会的节目,也是一个让世界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促进人类增进了解的载体。

  在李小龙拍摄最后一部电影时所用的黄色战衣的前世传奇中,白龙身着黄色僧袍,头戴斗笠,在少林寺门口扫地,以“扫地僧”的身份帮助樊少皇饰演的“过气武打演员”寻找功夫的真谛。

  作为一名“85后”,白龙说他小时候就喜欢中国功夫,看过不少李小龙、樊少皇的电影作品,视他们为偶像。

  2005年,17岁的白龙怀揣着《英汉互译词典》以及对功夫的热忱,即使一个汉字也不认识,依然踏上了前往中国的航班。在河南登封,他学会了中文,领悟了武术,拜少林寺方丈为师,还结识了他的中国妻子。

  现在,白龙在伦敦北部经营一家武馆,打破了当地外国人练不好中国功夫的成见。每个夏天,他还会带着自己的学员前往中国游学。

  “每到一个中国城市,我都会带我的家人或学员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中国的文化遗产富含深厚的历史。”白龙说,许多国家并没有像中国这样悠久的历史,西方人看到中国博物馆的收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还能获得灵感和创新思维。

  “对我来说,功夫并不局限于武术,它是一种通过时间和努力获得的技艺,渗透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无处不在。每一件中国文物也体现着这种精神。”白龙说。

  “对待每一期节目、每一个博物馆、每一件文物,甚至每一帧画面,所有剧组工作人员都无比用心。我们希望今天的《国家宝藏》在未来也能成为国家宝藏本身。”毕波告诉记者,希望它成为当今人们理解古代的注脚,成为定格着前人血脉精魂的相片,希望它成为这个时代能够传之后世的礼器,永远孜孜不倦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记者翟翔 喻珮 袁慧晶)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