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千吟邀月来
发布时间:2024-12-20 08:02 浏览量:9
□孙梓文
张中信的《邀月集》收录188首旧体诗,五绝56首,五律44首,七绝28首,七律50首,古风10首,是从他2000余首旧体诗中精选而出的,用“诺水赞”“巴中诗”“还乡记”“成都书”“四海风”“浪子吟”六卷分辑。从这些卷名可知,他写诗的最大启发或触动,是自然山川河谷,而他流连最多的仍然是家乡山水、故土风物。
诗集中45次出现了“月”字,8次出现了“邀月”一词,可见时时处处,作者都在举头望月、与月相伴,最寂寞孤独时,便心生邀月的冲动、邀月的企盼。《诺水夜归》中“携壶柳阴下,邀月过东墙”;《诺水棹歌七首》中“邀月对渔笛,携壶醉海楼”;《空山月》中“把酒向天歌声彻,我来邀月醉颜红”;《海山村》中“沙头谁与酌?邀月独凭栏”;《荷花谷》中“邀月谁同乐?携酒卧沙汀”;《山中诗记》中“依山枕碧流,邀月一壶酒”;《邛崃行》中“邀月枕溪上,长卿入梦来”;《过洞庭湖望岳阳楼》中“我来谁与伴?邀月酌清秋”。越是读这些“邀月”句,越感到作者的某种孤独。这些被作者一再邀请的“月亮”,也许就是作者自身,或作者的内心、情绪和精神。盘桓于这些诗作,发现有三条路径可以通往作者所要营建的诗歌之境。
一种是山水行记的自然投射。在诗集后记《当我谈论诗歌的时候》,中信自述:“于我而言,爱上诗歌纯属一种偶然。”他从《唐诗三百首》的阅读背诵中,自然生发了“一试身手”的冲动,并一生保持着这个习惯。从我对中信的了解来看,他为什么选择这种“苦吟”的差事,与自己过不去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对诗歌保持的敬畏感和神圣感,让他不停地反思感悟,求诸内省,也就是内心理想主义在诗歌追求上的再现。二是他在诗意与声律的天平上左右为难、双向平衡,内心的完美主义让他对诗歌孜孜以求。
另一种是心中诗情的畅达抒写。归去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密码或依托:在山水里发现自我,又让山水滋养自我,最后精神归还山水,实现着另一种不同性质的长生不老。中国文人的精神洁癖,需要山水不断地清洗和净化,他们反复吟咏的自然风物与灵性山水,其实就是自己精神世界里的无羁山水与自在旷野。中信深谙个中情状,所以能在外界山水与内心山水中自由穿越,加之拥有这种现实能力,自然会轻松实现这一目的。
再一种是宇宙万物的生命共振。如果你漫步在中信的诗行里,就会发现万物共生,相互滋养,彼此通情,并被赋予了生命和精神的意义。读中信的旧体诗,分明感觉他自在地穿行在古今,与那些伟大的诗人们曲水流觞,笑嗔怒痴。他的诗歌穿越时空,构建了一种自然万物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格局,这里可以喂养童年、故乡,可以接通过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