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日课:敬天地,敬众生,敬自己

发布时间:2025-03-10 13:25  浏览量:8

荀子有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对天道的规律心怀敬畏,方知天地不可欺。立身如松柏敬苍穹,处世若稻穗俯众生。

有敬畏,才会心存戒律。为人有底线,处事有分寸。人不可悖逆天,天不能违逆道,道需遵循理,理要顺应天性。

世间万物,皆循规律。

敬天地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译文: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本是一体。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常常忘记我们就是大自然。我们生于大地,生于自然,人与万物生灵一样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加州伯克利大学进行过一次和自然对话的实验。研究者邀请一群小学生,让他们对着不同的瓶装水轻声细语。

奇迹发生了:当孩子们温柔地说出“你好漂亮”,水结晶竟呈现出灵动可爱的图案,宛如自然的精灵在起舞;而当听到粗俗的脏话时,水结晶则变得灰暗混浊,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量子物理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神奇现象:粒子能够感知外界的想法、语言、音乐和图像,并通过自身的微妙变化予以回应。

万物皆有灵。在庄子眼里齐物就是如此,只是万物形态各不相同,人们的一言一行皆是与自然的能量共振。

《史记·河渠书》记载过李冰父子治水的情景,不是与水搏斗,而是让岷江在春耕时自流灌溉,汛期自动调节水量,才造就了天府之国两千年不涝不旱。因为堵不如疏是生存智慧,硬刚不如共生才是永恒的哲学。

我看过一条热搜评论,“给黄河留条故道,给候鸟留片浅滩,给子孙留句‘你看,人类曾与万物好好相处过’。这便是庄子万物齐一思想的在现实生活中的呼应。

自然万物皆有衡,增之则过,减之则缺。敬畏天地,顺应自然,方能蒙天佑地护,享自然之恩泽;否则,必遭天灾人祸之重惩。

敬众生

《庄子·大宗师》里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

译文:能够通晓天地自然的运化之道,明白人的行为,就达到了认识的极致。通晓自然运化之理,是顺应自然而生;明白人的行为,是用已知的知识去滋养未知的事物,直到享尽天年而不中途夭折,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然而,因为人的认识有局限性,正确的认识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却是不确定的。

电视剧《琅琊榜》中有一段剧情让我印象深刻。靖王和他父亲对峙的时候,对他父亲说,你可以把我杀掉,你可以把国家的人民都杀掉,但是你把他们都杀掉,你还是那个王吗?这些都没有了,哪来你王的高贵的身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一个人傲慢,以至于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才是灾难的开始。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破秦军,九战九胜慑诸侯。堪称是气吞山河、勇冠古今

却困于垓下十面埋伏,落得乌江自刎的凄凉结局,徒留千古悲叹。项羽溃败最致命的要害,在于他的刚愎,独断专行。刚愎,必失智谋。错信匹夫之勇可平天下,最终困死英雄路。

刚者易折,愎者必孤。这世间最强大的力量,永远来自对最微小生命的敬畏。真正的强者眼中没有"手下败将",只有照见自身的明镜;智者心中不存无用之人,唯见众生皆可为师。

敬自己

《庄子·渔父》中有云:“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

译文:勤恳修养自己的身心,慎重守护本真。将外物归还于人,就不会受到牵累。修身如护玉,守真似固城。真正的敬己不在形骸修饰,而在心性不染尘。

有一个很出名的历史故事。古时有位高官,酷爱持鱼。有人趁机送鱼,他却断然拒绝。旁人不解,问:“既喜食鱼,何拒之?”他正色道:“若我受鱼,必招人非议,一旦被劾,官职不保。没了官职,何来鱼食?如今拒鱼,虽一时无鱼,却能保全官位,日后鱼便能常食。

应了那句“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独处时守住本心,方能在喧嚣中守住天地;落魄时敬重自己,才能在巅峰时敬畏众生。

王阳明贬至龙场驿,瘴疠中自凿石棺静思,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他的仆从病倒,他采药煮粥、诵诗抚慰。三年后,苗民为其建“何陋轩”,赞他“身处泥泖而神光不灭”。

真正的敬自己是此心光明,陋室可照山河,是看清困顿后,仍从泥沼中开出花朵。

祝福我们。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