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专业作品系列之十三|以手抵心,故宫匠人故事

发布时间:2025-02-23 00:18  浏览量:11

韩童|以手抵心,故宫匠人故事

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遗址,曾经是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符号,又因为故宫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现今成了世界知名的一流博物馆。很幸运我能作为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一分子参与到这些珍贵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中,能够与这里的文物修复专家们一起工作、学习、生活。文物修复工作需要将自身情感倾注于文物之上,这是一个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器物对话的过程,人与物相互影响、相互塑造。修复人员以自身观物,以文物反观内心,全身心投入到修复当中,我想这就是古人“格物”的精神。

故宫的修复技艺传承有序,例如“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据考证第一代修复大师是光绪年间的太监“歪嘴于”,如今最年轻的同事已经是第六代了;故宫的“古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以苏帮装裱为基础,结合扬帮以及北方装裱技术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装裱修复技艺,如今在院内已经传承了四代。故宫的文物修复团队人人都身怀绝技,有各自擅长的领域,且专业知识丰富。他们中既有王津、王有亮这类国家级非遗修复技艺传承人,也有屈峰、巨建伟这些美院出身的艺术家,同时还有众多名校毕业的科技保护领域的高才生。他们有各自的缘由来到这里,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国宝文物。他们以“工匠”为职业,发扬着“工匠精神”,但并不被“工匠”的身份所限制,传承修复技艺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方式深造钻研,实现更广阔的人生价值。

在故宫工作是很特别的一种体验,上下班之间有种古今穿越的感觉,修复专家们同时过着现代与传统两种模式的生活。在这里时间过得既慢又快,老师傅们以十年为时间单位生活着,一辈子也只做一件事。文物修复是一件神秘而严肃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却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这本书不是介绍修复技艺和文物保护的学术书籍,我想展现的是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对工作的一些看法感悟,“格物”的主体永远是人。

文并摄影|韩童

朝钟暮鼓·钟表组

王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古钟表研究所副所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钟表修复技艺第三代传承人。1977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文物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师从钟表修复师马玉良副研究员。从事古钟表修复工作46年,多年以来王津修复各类文物钟表数百件。

亓昊楠,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保科技部古钟表修护室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钟表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2005年进入故宫的古钟表修复组,拜王津为师,从事古钟表修复与保护工作,修复古钟表近百件,发表了数十篇古钟表修复专业文章。

攻金之工·铜器组

王有亮,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青铜器修复专家。1983年至今就职于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师从青铜器修复大家赵振茂先生,从事青铜器及金属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40余年,修复了多件青铜重器,2012年被评为“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高飞,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2001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工作,师从青铜器修复专家王有亮。主要工作和研究方向为金属文物的修复保护、复制。

木曰曲直·木器组

史连仓,1957年7月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木器文物修复专家,副研究馆员。1977年参加工作,1980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综合工艺科,师承史建春,一直从事院藏明清家具及各类木器文物的修复、复制和研究工作,至今已四十余年。

王振英,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1955年1月出生于河北冀州西王乡,1979年12月进入故宫博物院,跟随父亲王庆华学习宫廷传统木器大家具的修复技艺。2015年1月退休,在故宫工作43年,一直从事院藏明清家具的修复保护工作。

屈峰,出生于1978年,美术学博士,2006年进入故宫从事木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文保修复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委员,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理事。

以手托心·古书画修护组

徐建华,1951年出生,1974年空军服役五年后转业回北京,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参与修复《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牛图》等国家级古代传世名作画卷,被称为“故宫画医”,从事古字画修复工作将近50年。

单嘉玖,1957年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装裱修复技艺(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人,中国古书画修复专家。工作四十余年曾修复大量珍贵古书画,如今退休后依然坚持从事故宫的古书画修复工作,指导培养故宫及其他博物馆书画修复人员十余名。

杨泽华,1985年进入书画装裱科,师承徐建华。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原书画修复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导师。2011年被原文化部聘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文化行业职业修订委员会委员,2016年被任命为原文化部第二批重点实验室故宫书画保护实验室副主任。2017年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陶熔鼓铸·陶瓷组

纪东歌,美术学博士,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故宫文保科技部陶瓷修复组负责人。长期从事陶瓷和玻璃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文化史和工艺史。

剔红描金·漆器组

闵俊嵘,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艺专业,201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漆器鉴定与研究专业。2004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从事漆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现为研究馆员。工作期间共修复了百余件漆器文物,参与了太和殿金漆宝座的保护实验、倦勤斋内檐斑竹彩绘与漆饰工艺修复、皇极殿金漆宝座复制、“平安故宫”工程中和韶乐与车马轿舆漆器文物修复等项目。在修复过程中归纳总结了古琴修复中灰胎配比、色彩复原工艺,紫金锭修复工艺,以及雕漆器物的除尘清洗等疑难工艺,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张克学,1969年参加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综合工艺组工作,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原综合工艺组组长,从事漆器文物修复与创作三十余年。

吹影镂尘·镶嵌组

孔艳菊,现任故宫博物院文保修复部副主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有机质和无机质宝玉石镶嵌材料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涉及的主要文物种类有百宝镶嵌、漆器镶嵌、花丝镶嵌及点翠、盆景等。修复手法以传统制作技艺和修复技艺为主,结合现代科技检测与分析。工作与研究成果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故宫学刊》《紫禁城》等刊物上。

继志笃新·复制组和采编组

巨建伟,1987年生于河北省高碑店市,2007年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画专业。2011年至今就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任故宫博物院书画临摹组组长,副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聘任画家,荣宝斋画院宋元人物画研究创作班导师、特聘教授,荣宝斋当代艺术馆推介中青年艺术家。

程俊英,1982年出生,文学博士(书法文献与书法史),艺术学博士后(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史),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日本华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东京艺术大学书道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日书法交流研究和日本藏中国古代书画调查研究。

刘思麟,1990年出生,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故宫博物院修护信息采编组馆员,知名青年当代艺术家,2015年入选“中国当代摄影新锐TOP20”,2016年获“JIMEI-ARLES国际摄影节”发现奖等,代表作品《我无处不在》多次在海内外参加展览。

他们是故宫文物的守望者,也是文物的维护者。我们在观瞻文物时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熠熠光彩却与那些文物同在。

文化史、戏剧史学者 赵珩

我的爷爷在故宫的图书馆工作,我16岁接班来到故宫学习古钟表修复,一转眼46年过去了……这本书讲述的不只是文物修复,更多的是细碎的人生故事,通过这些平凡的日常描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些许收获。

故宫文物修复师 王津

摄影师韩童与书中的故宫文物修复专家们亦师亦友,朝夕相处使得他能够以翔实而多视角的照片梳理默默无闻的修复专家。样式平平却饱经磨砺的独门工具、专注笃定的眼神、传承有序的档案史料,无不体现出修复专家们对古物的感情,以及对修复技艺的精进把握。书中不多的几幅故宫环境,不单单反映寒暑易节,更投射出摄影师的坚持,亦是其自身的工匠之道。

敦煌研究院摄影师 孙志军

翻阅这本书,无论是灿烂辉煌的故宫文化精髓,还是炉火纯青的修复技术传承;无论他们对文物古迹的敬畏之心,还是甘于寂寞的非凡艺术人生,无不呈现在青年摄影家韩童的影像里。

摄影家 黑明

作者简介

韩童,1993年生于吉林长春。本科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广告摄影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专业。201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工作至今,从事文物摄影与研究工作。摄影作品与文物保护论文曾发表于《中国摄影家》《大众摄影》《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期刊。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