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的上热下寒三种证型治疗
发布时间:2025-02-09 10:32 浏览量:15
贾跃进系山西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临床中强调“一个气机,两个枢纽”,坚持以调畅气机为核心,突出肝胆和脾胃两个枢纽,在上热下寒治疗中注重“通阳以温阳”。其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上热下寒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笔者跟师学医多年,现将其经验整理分享如下。
病因分析
上热下寒是指同一时期内患者出现上部有热、下部有寒,呈现寒热错杂、阴阳失交的病理状态。如《素问·解精微论》所述“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身体的上下两端表现出不同的寒热症状,因此治疗复杂且棘手。早在《灵枢·刺节真邪》就有了相关记载:“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临床中,上热下寒在失眠、痞满、胃痛、耳鸣、泄泻等病症中皆有所见。
上热下寒多见于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心阳受损、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或肾阳虚,蒸腾气化无力,导致肾水不升,心火独亢,而致心肾不交,出现上热下寒。第二种是《伤寒论》所述的厥阴病,属肝木失调、心包受邪导致里虚后,相火上炎而心火不能下达而出现上热下寒。第三种是因人体肝郁脾虚、痰瘀阻滞致气机升降失调,阴阳不能交通上下,进而出现上热下寒,病久还往往波及心、肾、大小肠等脏腑,使病情复杂而加重。本文主要论述的即为最后一种情形,上热下寒初期致病原因也多见于肝郁脾虚、中焦阻滞。
上热症状表现有头闷头胀、胸中烦热、急躁易怒、眼鼻干涩、口苦咽干、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等,究其原因,多是因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再加上人们普遍缺乏运动,或多或少存在情绪波动、急躁或抑郁、过度思虑等致肝气郁结、胆火过旺的情况,郁而发热,从而引发了上热症状。
下寒症状表现有大便溏稀、四肢厥冷、腹中冷痛、尿频尿急等,究其原因,多是因现代人饮食无度,过度摄入寒凉辛辣刺激食物致中焦脾胃功能受损、气机运行不畅,再加上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过度依赖空调,人体无法顺应自然界的寒热变化,日久损伤脾肾阳气,加剧了气机的紊乱和枢机的不利。
治则治法
治疗时,注重疏肝健脾,同时随症加减“清上温下”药,在通阳的基础上配合温补,常用基础方为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最早出自清代名医罗美所著《古今名医方论》,适用于“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原方主要组成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砂仁、木香,主要功效为补气健脾、行气化痰、温中和胃。但贾跃进依据现代人多见肝气不疏、肝郁气滞、肝失条达的情况,将木香易为香附,“以香易香”来强化疏肝理气的功效。“清上”药常用黄芩、菊花、黄连、夏枯草、百合等,“温下”药常用肉桂、干姜、木瓜、附子等。
验案举隅
案一 失眠
吴某,女,53岁,2023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间断失眠4年,加重3周。口服右佐匹克隆1片。刻下:入睡困难,夜12点上床,睡前身热,思虑多,1小时后才可入睡,易醒2~3次,7点起床。次日全天乏力,偶头晕耳鸣。素急躁易怒,易上火,口干、鼻干。纳可,不可凉饮,凉饮则胃不适。脚冷,双下肢凉,二便调。舌胖尖红,脉弦细。
诊断:失眠(肝郁脾虚,痰热阻滞)。
处方:香附10g,砂仁(后下)6g,党参20g,炒白术18g,清半夏9g,陈皮10g,茯神15g,制远志10g,合欢皮20g,川牛膝12g,磁石(先煎)20g,生麦芽30g。7剂,水煎服,日1剂。
12月21日二诊:药后睡眠好转,服中药同时服右佐匹克隆1片,10分钟可入睡,仍易醒2~3次,但醒后可再眠。次日乏力好转,耳鸣好转,唇干,易紧张,纳可,脚冷,二便调。舌胖,脉弦细。守上方加生龙骨(先煎)30g、百合15g、肉桂(后下)3g。7剂,煎服法同上。
12月28日三诊:中西药同服后约10分钟可入睡,每晚可睡6~7小时。口鼻干好转,纳可。脚冷、双下肢凉明显好转,最近脚不冷。不由自主想不好的事。二便调。舌胖,脉弦细。守上方加川楝子10g。5剂,煎服法同上。
2024年1月2日四诊:自述药后诸症均明显好转。希望服用膏方巩固疗效。膏方:香附100g,砂仁(后下)60g,党参200g,炒白术200g,清半夏90g,陈皮100g,茯神150g,龙眼肉200g,桑葚300g,炒山药300g,当归150g,白芍150g,柴胡100g,黄芩150g,珍珠母(先煎)300g,合欢皮200g,制远志100g,生麦芽300g,生龙骨(先煎)300g,百合300g,川牛膝120g,阿胶200g,蜂蜜400g,黄酒150ml。上药熬制成膏,早晚各服10g。
按 该患者主诉为失眠,入睡困难、易醒多次,但同时有上热下寒的诸多表现。失眠同时伴有易上火、口干、鼻干的上热症状,和脚冷、双下肢凉的下寒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肝郁脾虚,郁而化热,痰热阻滞,气机失畅,阴阳失交,出现郁热上扰,下失温煦而寒。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指出:“下寒上热之原,则过不在于心肾,而在于脾胃之湿……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阳上郁而热生于气,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贾跃进认为气机的失调是百病的源头,通过用香砂六君子汤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使得气机得以调畅,升降出入得以正常,则上热下寒得以缓解,实现了通阳以补阳的效果,如《伤寒说意》所述:“脾胃升降,阴阳交济,土气温和,故四肢不冷。”药后患者症状逐渐见好。二诊时,为强化清上温下,加甘寒的百合来清热滋阴,用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并引火归元。四诊时,患者诸症已明显好转,不仅失眠好转,上热下寒也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继服香砂六君子汤为底方的膏方。
案二 梅核气
王某,女,35岁,2023年9月11日初诊。主诉:间断喉中异物感1月余。1个月前生气后出现喉中不适。刻下:喉中异物感,口干欲饮。偶左前胸痛。情绪暴躁易怒。时心慌,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纳可,但饮凉则腹痛腹泻,眠差。神疲乏力,健忘,双下肢乏力,双膝冷痛,手足冷,偶腰困。大便日3~4行、稀,尿频。月经周期规律,经期3~4天,周期28天,末次月经时间为2023年9月4日,量少、色红、有血块。舌胖尖红、有齿痕,脉细。既往有乳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
诊断:梅核气(肝郁脾虚,痰瘀阻滞)。
处方:香附10g,党参20g,炒白术20g,清半夏9g,陈皮10g,茯苓30g,桔梗10g,紫苏梗10g,炒薏苡仁45g,厚朴15g,炒白芍20g,延胡索12g。7剂,水煎服,日1剂。
9月21日二诊:药后睡眠、手冷、乏力皆好转。纳可。咽痛。大便药后正常,但近3天又稀,尿频减少。舌胖尖红,脉细。守上方加生甘草8g、浙贝母15g。7剂,煎服法同上。
10月12日三诊:药后咽痛、乏力、手足冷均明显好转,情绪佳。眠可,纳可,口干喜热饮。二便正常。舌胖有齿痕,脉细。守上方加夏枯草15g、连翘12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患者因生气出现梅核气,并伴有口干、情绪暴躁易怒及双膝冷痛、手足冷、大便溏稀的上热下寒症状。梅核气多发于青中年女性,与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密切相关。肝脾关系密切,脾胃的中枢运化功能与肝胆的转枢运行息息相关,共同调节人体气机,且患者本身就存在脾虚运化不足,有上热下寒的诸多症状,故疏肝同时需强化脾土运化功能。如《伤寒论直解》所述:“阴阳与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辨其证型为肝郁脾虚、痰瘀阻滞,因肝脾失调,津液输布失司,终成痰结于咽喉。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来疏肝健脾、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以期达到如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所说的“握枢而运,以渐透于上下”。二诊因其咽痛加入了生甘草、浙贝母来清热化痰,解毒散结。三诊时诸症均明显好转,肝郁得到疏泄,脾虚得到健运,大便已正常,但仍口干喜热饮,上焦热症明显,且素有乳腺结节、桥本甲状腺炎,故在原方调和肝脾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夏枯草、连翘。
案三 痞满
逯某,女,68岁,2024年7月11日初诊。主诉:间断反酸恶心20余年,胃胀6月余。刻下:纳差,不欲饮食,多食则胃不适,偶反酸恶心,或胃中灼热。口干、鼻干、眼干涩。喉中白痰,难咳出。心情压抑、焦虑,时心慌气短。眠差,多梦,服安眠药。大腿关节肿,脚冷。大便日2~3行,量少,夜尿频。舌胖,苔腻,脉细弦。既往史:关节置换术后11年,哮喘、肺气肿30年,乳腺癌术后10年,高血压服药控制可。
诊断:痞满(肝郁脾虚,心肾不交)。
处方:香附10g,砂仁(后下)8g,党参20g,炒白术20g,清半夏8g,陈皮10g,茯神15g,合欢皮20g,竹茹10g,黄连5g,肉桂(后下)3g,生麦芽30g。5剂,水煎服,日1剂。
7月18日二诊:药后口干舌燥减轻。时腹胃拘急,时呕,晚饭后甚。纳差,神疲乏力。大便日2~3行,小便正常。舌下瘀滞,苔黄腻,脉弦。守上方减黄连、肉桂,加延胡索12g。7剂,煎服法同上。
8月1日三诊:药后症状好转,纳增,失眠好转,口干舌燥减轻,脚冷稍好。但停药后又口干、眼灼热。大便1~2日一行,小便正常。苔厚腻,脉弦数。守上方减延胡索,加芦根20g、菊花12g。7剂,煎服法同上。
按 痞满又称“胃痞”“心下痞”等,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气机逆乱、胃气壅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人体正常的功能运行离不开脾升水谷精微、胃降痰湿浊气,当中焦气机阻滞不通,再加肝气郁滞,出现上热下寒,病程日久,还会影响心肾的相交,肾水不能上济于心滋养心阴,心火不能下降于肾温煦肾阳,叠加上热下寒,使病情加重。该患者素体虚弱,病程日久,多种病症夹杂,但根源还是肝郁脾虚,如《慎斋遗书》所说“凡由上损下、由下损上,最要一关,皆在脾胃”,《医方考》也提到:“治杂症者,宜以脾胃为主。”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胃乃“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
现代研究也证实香砂六君子汤可抑制胃黏膜水肿、减少肠上皮化生,并可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胃液游离酸度,在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动力、保护胃黏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
初诊时,香砂六君子汤合交泰丸加减治疗。黄连苦寒,降心火使心火不亢,肉桂辛热,温肾阳使肾水不寒,寒热并用使水火既济、心肾相交。二诊时,口干舌燥减轻,但时腹胃拘急,时呕,晚饭后甚,患者胃寒症状突出,如近代医家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中所认为的“凡朝食暮吐者,责其胃寒”,故去掉交泰丸,避免黄连苦寒伤胃,并加延胡索来强化活血行气功效。《本草正义》曰:“(延胡)故能治内外上下气血不宣之病,通滞散结,主一切肝胃胸腹诸痛。”三诊时,患者自觉效佳,药后纳增、口干舌燥减轻、脚冷稍好,上热下寒得到缓解。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山西省晋中市平遥鹊景康堂中医诊所 李珠怀 山西中医药大学 武莎莎
- 上一篇:央视总台再度邀请陈玉树出席春晚
- 下一篇:Deepseek推荐的经典棋谱,你有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