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育的智商税和懒惰税到底有多高?

发布时间:2025-02-07 19:19  浏览量:20

现实之中,确实有一些人拥趸快乐教育,还标榜为先进理念。然而,事实却摆在那里,孩子也许快乐了(不一定),但最终家长和孩子双双快乐不了,面临各种窘况,最主要是一无所成,也无一技之长,生存面临很大难题。可见,快乐教育的智商税是很高的,高到无法计算。

人的智力有高有低,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兴趣爱好有所差异,但都必须不断学习。一个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总得有一样安身立命的本事。没有本事,难以生存,快乐从何处去找?

教育就是教育,快乐就是快乐,两者牛马不相及,既不存在快乐教育,也不存在痛苦教育。教育的功能是让人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力,学习生活,学习如何生存。

接受教育,快乐与否,不在教育,而在自己,也是有人快乐有人愁。绝大多数人每学到一点知识就有一种满足感,而有的人却是一见学习就头痛,因为别人学懂了他学不懂,应该是有所痛苦。那么,为何还有人接受快乐教育这种忽悠,并用以指导后代学习呢?大致有四个原因。

点击(最多18字)

第一个原因,崇洋媚外心理。崇洋媚外观念在一些人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这与是否出过国没有直接联系。只要说是国外观念,一些人不假思索就全盘接受,从不怀疑其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是否水土相服,而且还主要贴上先进理念标签,在快乐教育上也是如此。

第二个原因,懒得思考习惯。经常听到有人说,谁比谁笨,或是大家不都这样吗,等等。这是典型的懒得思考,也是盲从行为的根源。觉得自己不比别人笨,实际上是自证自己笨,为何?聪明人知道天外有天、楼外有楼,而笨人总是觉得所有人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人提出快乐教育,懒得思考的人自然不会追问什么是快乐教育,只是立即接受跟随。你说,这是不是懒惰?

第三个原因,懒惰行为作祟。懒惰是人之天性,谁也不愿吃苦,却又愿意衣食无忧,所以才有天上掉馅饼的故事。教育上的懒惰行为体现在,一些家长贪图舒服,不能监督孩子的学习,于是扯出快乐教育当挡箭牌。这既是无能也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四个原因,富有起来心理。这几十年,有一些人确实富了起来,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人富得也不那么容易,吃了很多苦,经过了很多难。有一些人不愿后代再像自己那样受苦受累,而且也有条件让后代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信奉快乐为上。在这些人看来,不就是一个文凭吗,花钱弄一个就是,国内弄不上,到国外轻松弄一个文凭。

什么是快乐教育?至今无人能够说出子丑寅卯,本文认为是一些人故意制造出来的概念。有人说,18世纪某位英国人就提出来,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强调顺随孩子的天性发展。

如果思考一下就知道“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是一生快乐,并没有快乐教育的意思,“顺随孩子的天性发展”也只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也延伸不出快乐教育。如果假设这是快乐教育的源头,那么这种认识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谈不上先进,而是古董级认识,早就不合时宜。

古今中外,名人们论述教育的言论极多,有的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有的主张“从做中学”,有的反对强制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因材施教,然而却找不到快乐教育四个字。显然,快乐教育是某些人刻意制造出来的。制造出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些人还真的相信,这就是智商的比拼。

有的说,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盛行“快乐教育”,然而又有人说并非如此,美国是两种教育模式并存。无钱家的孩子到公立学校,学业无要求,下午三点就放学。有钱家的孩子到私立学校接受严格教育,作息时间比国内排得还满。这也不能证明快乐教育的存在。

假设美国确实存在快乐教育,看一看数据即知,这是一个什么东西。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的总人口达到3.34亿,文盲率21%

。算一算就知道,超过六千万。在现代社会,文盲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如果真的是上世纪90年代起实行快乐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证明了。#孩子的快乐教育#

网友们,回忆一下即在,前些年,一些人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的概念,并标榜为先进理念,然而现在去了哪里?国际接轨、虚假经济、资本运作,还有高校的“三学期”等,现在还有谁在说?显然, 不管忽悠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你得仔细甄别,否则就会被人忽悠残,所以快乐教育也是懒惰税。不知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为百家号“人生透镜”原创、首发,谢绝搬运;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参阅文章(文中信息的拓展):

快乐教育:一些人到底有多少误解和乱解?

压缩文科规模就是“文科无用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电动汽车中的智商税:科学知识助你正确判断

给人智慧的哲学,为何成了最冷僻的专业?

“经济学家集体隐退”的实质是假冒学家者因露馅而销声匿迹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