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营小学,启灵生智的摇篮

发布时间:2025-01-22 06:30  浏览量:21

张营小学,坐落在社旗县大冯营镇张营村东北角的位置。

小学始建于清末,迄今已有130年校史。起初是由张营村几个乡绅出资建起的私塾,校舍以当时的废弃的寺庙大殿,两侧8间厢房作为陪衬,聘了几位老师,由于教育有方,培养出不少人才,方圆十几里闻名。

当时在这能念起书的,起码家有十来亩地,日子过得去的.最有出息从这走出去的当数张营村北邻朱庄孙杰,解放初期考上清华大学,毕业后在政务院任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就听老师讲,学校也把他当作张营小学的荣耀,我从内心肃然起敬。

我是1959年秋进入张营小学上学,老家上徐距学校有四里路。焦庄、周庄、杨庄虽是大队,但都没有小学,所以方圆十里八里的农家子弟都来这里求学。

每到秋季报名期,校内外家长学生看热闹的人山人海,老师应接不暇,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报不上名追着老师苦苦哀求。我算幸运,父亲与一年级二班王老师认识,没废多少话报上了名,后来我才得知,王老师是上徐的至亲。

那时张营小学算是很正规的公办小学,1-3年级各3个班、4-6年级各两个班,教室都是改造后的三间通房,北实墙,南透木窗,课桌都是宽30公分长 150公分的长木板钉制而成,学生自带木凳子。

天气好上课时光线还凑和,若遇阴天,亮一半、暗一半,课桌靠北边,书本上字看着就模糊,老师还算公道,半个月调一次座位,同学们调换座位后调侃地说:“我又初一换来了十五!”

那个时期哪有电啊,晚上自习的学生们,还是蓖麻籽串成串点着,满屋烟雾缭绕,学生们呛的发出咯咯咳嗽声,但谁也不想离开教室.他们知道,往上数多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瞎字不识的庄稼汉,珍惜学习机会就是对长辈的报答。

学校的老师,年龄十分悬殊,有解放前过渡而来的私塾先生,有建国后陆续毕业的高中、师范毕业生,教龄当然有长有短。学生们都喜欢年轻、活泼可爱的老师,喜欢听他们唱歌、讲课,对教过私塾过来的老师望而生畏,刻板,严肃,从不给学生说狂话,捣蛋调皮学生瞅见他们躲着走。

我离开张营小学是1965年秋考入南阳地区二高中初中部,距今快一个甲子年啦。想起小学任过我教的老师,个个印象深刻,心存感激,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打了烙印。

从踏入张营小学起,老师们一言一行启发了我的心智,打下我入初中、高中、大学深造的基础,没有小学的阶梯,哪有我为党、为人民、为社会效力的动力来源。

印象深刻的是当属棍棍刘永瑞老师,他是从旧社会过来私塾老师,教我的时候是二年级语文,40多岁,个子不高,眼睛炯炯有神,从不苟言笑,成天的脸就像阴天要下雨,他一上课,课桌上放着两根棍,一个教杆,一个打学生的长棍。

教杆的作用就不用说了,单说那根长棍,有一米多长,干啥呢,只要你哪个学生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好说话扰乱班秩序的,都难逃过那根棍子一劫,犯了他的条条的学生站起伸出手来,重的三棍,轻的一棍。

我们前桌孙某,听课听着听着打起了瞌睡且发出鼾声,同桌推他一下也没推醒,刘老师走到跟前,拧着耳朵站起来,孙某知道棍子的厉害,哀求老师打轻点,刘老师哪听他的,对着孙某的左手背连敲三下,疼的孙某眼泪都流出来了,也不敢吱声,后来手肿的像发面馍馍。还有个学生迟到了5分钟,为让那个学生长个记性,啪啪挨了两棍。

那时,老师体罚学生也没人追究,所以各种名目的“严管”,学生和家长也就习以为常,“严师出高徒”嘛!说来也怪,他教的语文课,每次考试,学生平均分数,阶段名列第一,校长给他佩戴红花。

老师,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传承,一种使命。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改不完的作业,讲不完的习题,吸不完的粉笔灰,处理不完的学生纠纷、难题。他们以灵魂唤醒灵魂,以智慧点燃智慧,提灯引路竭尽全力。

五年级时班主任,语文老师张维新,教我们时很形象地说这一句话:“如每个学生需一碗水的知识,那我这个老师得有一担水的知识水平,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他为把学生教好,总是挑灯夜读,直到深夜,教案写得密密麻麻,蓝笔写来红笔圈,讲起课来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总是一串一串地,其中有一节课讲“农家乐",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不知从哪弄的资料,他形象地讲到将来农村:“农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洗脸盆会说话;大米干饭鱼肉湯,筷子一撬嘴一张;农民耕地不用牛,铁牛开进地里头……”

讲课时是1963年,当时听着好像是说“瞎话”,现在不都应验了吗?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回忆起来,仍耳目一新。

孩提时代的记忆最不容易抹去,人生的一张白纸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画起、写起,老师是启蒙人,从横撇竖捺,加减乘除,讲到古往今来历史,世界风云,曾经的懵懂幼童,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知天文.晓地理,会数学.通古今,正是他们用辛勤的汗水,不懈的努力,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世界的窗,也一个一个放飞了童年的梦想。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既要照顾卧床不起的父亲,还得外出请医生到家给老人家治病,常常耽误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不能正常到校上课,期中期末考试只得40-50分,幸得数学张继贺、语文王正善两位老师为我补习了大半年的课,才跟上班级进度,至今我被他们的爱心、恒心所折服。

地理任富堂老师讲课善用比喻,而且比喻生动有趣:“我们中国在地图上像个大雄鸡,它代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前赴后继,书写了五千年文明史,斗争史,今天更加威武雄壮,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今天对伟大祖国的崇敬感也始于任老师讲的地理课.在几十年潜移默化中更加深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是对老师最贴切的形容,小学学生顽皮、幼稚,迷茫和困惑,是非对错很难分清。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人,言传身教,是老师崇高责任,张营小学历任老师做到了,学习张思德,雷锋,学习红军长征精神、学习传统文化,一直是政治教育的主线,培善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学校牢牢把握的大方向。

我清楚记得校外助民生产劳动,老师都是挑大筐抬,讲课、室外走访,表扬与批评从不带脏字.很重视电影后教育、一次组织学生观看《南征北战》电影后,讨论解放军战士为什么两条腿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老师引导,同学们悟出了为了争取祖国解放,为了战斗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翻山越岭,抄近路抢先到达消灭了装备优势的敌人。

我们学习解放军就是要学习他们坚定革命信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比起革命前辈我们学习的苦算什么,一下子调动了全校同学学习积极性。我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英雄的精神感染了我,七年后的1970年冬,我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这一干,戎马生涯20年,是我一生的骄傲。

小学的六年,使我真正感受到,老师,是这世上除了父母之外,唯一不求回报,真心希望我们过得更好的人。那时学生家庭都很困难,老师的薪资也很微薄,但他们用微薄薪资资助了不少家庭困难的学生。张万才同学父母双亡,跟着兄长过,每期2元的学杂费都交不起,王永明老师从三年级供到五年级直至调走。

离校远的学生遭遇大雨大雪回不了家,老师们自掏腰包让教师小伙多做点饭供滞留在校的学生吃,而老师生活接济不上,他们也拿起小锄去熘红薯,挽起篮子去地里捡庄稼,很多家长见状把家里粮食拿来接济,都被他们一一谢绝。

五六年级学生晚自习后离家远的要夜宿教室,遇到寒冷天气,老师把自己床单拿来遮着窗子,挡着外面呼啸而来的寒风,郁广玉老师把同学送给他的军大衣拿来给睡在门口学生当被子盖……老师奉献给农家子弟的爱心,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尽。

老师为学生奉献那么多,我们并没有给予他们什么回报,曾经教我六年级语文老师张治中,后在南阳市五中任教,听说我从军队转业后在县政府办工作,凑来社旗办公事机会想见一面,我见到他时,激动的眼泪都流出来了,叙谈一个小时,中午饭我说尽学生一份心意招待,就那张老师怕给我添麻烦,婉言谢绝了我的好意,硬生生地走啦。

时光荏苒,张营小学130多年历史,见证了几个大的时代变迁,经历了多少代人,早已桃李满天下。

学生上小学学过的知识或早已忘却,但老师给予的爱和温暖反而历久弥新,天涯海角有尽处,唯有师恩无穷期,正是无数老师坚守,莘莘学子才有奔赴星辰大海的机会,他们或从政、或做工、或从事科研、或教书育人、或务农,在各个时期,不同岗位为国家奉献了光和热。

现在的张营小学大门

今非昔比的美丽校园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老师恩泽,山高水长,愿在张营小学任过教的老师们,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作者简介

徐荣华,男,1952年生,大专文化,社旗县大冯营镇焦庄村委上徐村人。1970年12月参军入伍,退伍后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兼政府机关管理局长、民政局长等职,现退休。曾发表过新闻稿和通讯稿及诗词作品多篇。

标签: 小学 张营 启灵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