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就怕这个“血见愁”!中西医都夸它,升板从30升到120
发布时间:2025-01-20 13:04 浏览量:28
又名血见愁、红根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切厚片或段,生用或炒炭用。性味:茜草以根入药,性寒、味苦酸,归肝经。
功效:茜草具有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通经、止咳祛痰等功效。
适用症:
1、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于血热夹瘀之出血尤为适宜,如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尿血、外伤出血等症状;
1、茜草活血通经,故可以经闭瘀阻、跌打损伤、关节痹痛、瘀血肿痛等症状,尤为妇科调经要药。
2、中医用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单纯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病。
禁忌: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慎服、孕妇禁用。
《本草正义》曰:“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热失血之症。古今说解,都无异之。
《别录》曰:“茜草止血,以血热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热,一以通壅积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横逆。”
《本草经疏》曰:“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
《本草正义》曰:“风痹指血瘀血热,痹着不行而言。茜草寒凉,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
《本草经疏》曰:“茜根,行血凉血之要药。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
1、茜草含有的大叶茜草素,茜草奈酸等,具有明显的促进血液凝固、缩短出血时间的作用,纠正凝血障碍。
2、茜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茜草含有的大叶茜草素对血小板聚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3、茜草升高血小板数值:茜草的粗提取物具有升高血小板的作用。
靳某某,女,反复皮肤瘀点瘀斑1年。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初期用激素治疗,血小板上升,但不能维持稳定,后血小板降为30,后来看到我的科普向我求助。
初诊:皮肤瘀斑,夜寐不安,耳鸣,大便不畅,舌紫红,脉弦数。
证属脾肾亏损,气火失调,风木内动,伤及血络。应该健脾补肾,调治气血,清泄肝木。
考虑:太子参,党参,白术,旱莲草,茜草根,生白芍,生地,水牛角(先煎),苏梗,生槐花,干茅根,炙甘草,茯苓,陈皮。
二诊复查:皮肤紫癜未再新发,夜寐欠安,耳鸣依然,大便略畅,舌紫红而干,脉弦滑数。再守前法治疗,并逐渐撤减激素。
三诊复查:血小板上升至99,乏力,皮肤无瘀斑,舌紫红胖而干,脉弦滑数。应以补脾肾为主,兼清泄肝木。考虑:党参,生黄芪,淮山药,熟地,当归,枸杞子,山萸肉,炒杜仲,炙甘草,生牡蛎(先煎),炒黄芩,炒黄柏。
四诊复查:血小板120左右,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这个患者气火失调,阴阳不和,所累及脏腑主要是肝、脾、肾。
风热之火邪外袭之后,损伤血络引起出血,内有伏热,肝火偏旺,热在血分,风动出血,表现紫癜反复发作。
火邪上扰,发为耳鸣,此乃实火。然久病见舌紫红而干,乃血虚阴亏,为脾肾阴虚,肝木失其濡养,阴精亏虚,不能制火,而见虚火,气与火不相立,气虚生内火,内火耗气,表现气火失调。
初治因火盛木旺,伏热伤阴,拟泻火凉血,健脾养阴,选用水牛角、生地、槐花、茜草、茅根凉血泻火,太子参、党参、白术、旱莲草、白芍健脾养阴,苏梗、甘草、陈皮和胃调中。
出血已止,耳鸣,大便略畅,舌紫红胖而干,脉弦滑数。
脾肾亏虚为主,内有伏热,治虚不离调补精气以生血,健脾补肾兼清伏热,选大补元煎,加黄芩、黄柏清伏热,牡蛎平熄肝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