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700年的理想都城 北京中轴线一直在生长
发布时间:2024-08-02 08:00 浏览量:32
这是一条纵贯北京老城南北的7.8公里长的“线”,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当地时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今天这条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都城营建传统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
北京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在于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周礼·考工记·匠人》将传统都城的理想范式总结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如果说中轴线的“设计”诞生于2000多年前的《周礼》,那么700多年前的元代,将这张“图纸”营建成为大都。
“北京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
7月27日,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广场,市民手持标语牌合影留念,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涵盖古代皇家宫苑建筑(景山、故宫、端门)、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古代城市管理设施(钟鼓楼、正阳门、永定门)、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居中道路遗存(万宁桥、中轴线南端道路遗存)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
其中,“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中轴线整体性的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吕舟说,“北京中轴线作为世界遗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都城规划思想在20世纪的延续,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阐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场所,与祭祀祖先的太庙对应,选址在中轴线东侧;人民大会堂作为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和国家礼仪活动的场所,与古代象征国家的社稷坛相对应,选址于中轴线西侧,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均衡对称。
“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作为体现中华文明精神延续性的物质载体,它在规划上尊重和延续了北京中轴线的规划思想,体现了‘中’‘和’的哲学思想,尊重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布局理念。”吕舟说。
700岁的万宁桥仍在通行,规格最高的正阳桥重见天日
万宁桥位于积水潭(今什刹海)的东岸,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不远处就是游客云集的后海。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室主任昌硕介绍,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其位置及承担的交通功能,历经7个世纪始终未变,至今仍在为社会交通服务。
段文志是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基层工作者,在2020-2023年组织完成了万宁桥的保护修缮工作。“我们修缮方案编制团队到文物管理部门、北京市档案馆等地,查阅了超过40万字的资料,希望将桥梁完整的历史信息展现出来。”段文志说,“后来,我去参观一个‘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里边详细介绍了万宁桥,我的孩子自豪地向周围观众介绍,这是他爸爸参与修缮的桥梁!”
正阳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由城楼与箭楼两座高大建筑构成,是来京游客的必打卡点之一。这个夏天,正阳门前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前门步行街北端,一处考古工地笼罩着神秘面纱——正阳桥遗址仍在发掘中。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介绍,作为明清北京内城正南门,正阳门是北京老城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相应地,正阳桥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民国年间,为适应城市交通发展,对正阳桥进行了改造;20世纪70年代,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
2021年和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正阳桥遗址开展了两个阶段的考古工作。记者在现场看到,出土的一具镇水兽神似虎,身披鳞甲,局部有祥云纹。其身长3米,如此大的体量也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
天坛正阳桥是在北京中轴线申遗冲刺阶段通过主动考古发现的,考古在本次申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中轴线南段道路,是明清两代国家礼仪活动的必经之路。考古发现的遗址证明,这条居中道路的轴线从古至今没有变过,以物质实证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
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工作人员曲宏的眼中,北京中轴线上还有很多“活的文物”——古树名木,“在中轴线范围内8700多株古树名木中,大约有6600株集中生长在不到6平方公里区域的故宫、景山、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这6处遗产点中”。很多大树上挂着带有二维码、或红或绿的树牌:红牌,是300年以上的古树;绿牌则是100年到300年之间。
曲宏如数家珍:故宫有横跨中轴线的“人字柏”“连理柏”自然奇景,社稷坛有7株超千岁的辽柏,天坛有多达3000多株的古柏群,还有见证明初太庙兴建的“朱棣手植柏”……“正是这些沧桑的古树,才使后人能够亲身感受到‘仪树’的端庄威严、‘海树’的广袤无垠,重新认识中国人心中的‘天人合一’。”
是宏大叙事也有人间烟火,来自过去终将面向未来
1925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是标志着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从此,北京中轴线上昔日的宫苑建筑和祭祀建筑,逐渐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或公园。北京中轴线的故事,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宏大叙事,但同时萦绕着人间烟火。
“谦祥益”是经营丝绸的一家老字号,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晚清时期,谦祥益老字号共有5处店铺,都在北京中轴线上。今天的谦祥益丝绸店位于前门大街北口,建于1890年左右,也在北京中轴线缓冲区范围内。店铺经理刘奇是一个地道的老北京:“我们是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受益者,经过一年半的修缮,谦祥益建筑重现历史风貌。”
“老字号一直伴随着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演变,如今老城街巷肌理得到了更好保护,胡同小巷恢复了北京味道,为我们带来了发展的良机。”刘奇说,现在店里辟出专区办了一个微型博物馆,使顾客能了解丝绸相关知识和老字号传统文化,其中一件展品就是老字号珍藏的真丝手绘《北京中轴风貌图》。
两年多来,北京中轴线上活跃着一个少年志愿者团队的身影——纵横少年团,创办者是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杨自若。她与小团员们化身“小小志愿讲解员”,分头认领中轴线上的景点,在周末及节假日开展志愿讲解服务,寻访先农坛、探秘钟鼓楼、游历故宫、画中轴线……
“我理解‘申遗’就像是一种呵护,能让人类遗留下来的宝贝得到大家更多的关注和爱护。”杨自若是一个与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同岁的女孩,“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把小小的尺子,我成长的同时,也丈量和伴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成长。”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代表着中国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将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将这条轴线、这条轴线所根植的城市肌理,保护好、管理好。”
其实,北京的轴线从古至今一直在生长:元代约3.7公里,明初4.8公里,明嘉靖年间形成了这7.8公里。“今天北京的城市轴线向南已延伸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向北延伸至燕山脚下。中轴线所承载的是一个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的历史,是5000年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历史文脉。”邓超说。
杨自若今年成为一名中学生,700多岁的北京中轴线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孩子会长大,遗产来自过去,终将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