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丝带-肝癌启航全程管理计划”研讨会宁波站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25-01-10 17:27 浏览量:2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2024年12月29日,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举办的“绿丝带-肝癌启航全程管理计划”研讨会在浙江宁波隆重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俞曹平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樊嘉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教授,宁波市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郑建军教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院长曾永毅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陈良教授出席并作开幕致辞,并由宁波市第二医院魏云巍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尹大龙教授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戚勋教授联袂主持。
俞曹平书记在致辞中表示,“绿丝带-肝癌启航全程管理计划”旨在全国范围内开发和推广肝癌早筛新技术,推动防治关口前移。近年来,宁波二院肝外科做到了“合作机制有创新,科创平台有突破,专科声誉有提升”。俞曹平书记希望相关部门将这一项目从医院层面提升到政府层面,真正为1000万宁波人民服务。
樊嘉院士强调,肝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一直备受重视,吴孟超院士、汤钊猷院士等前辈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出了“三早”原则。樊嘉院士表示,肝癌早期筛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与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各方合作,形成“五力”推进和联动,共同做好肝癌早期筛查工作。
周俭教授提到,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曾永毅院长团队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杨松教授团队在筛选过程中已初步筛选出数例早期肝癌患者,这一比例在更大范围的筛选中有望得到显著提升。相信在樊嘉院士的领导下,以及宁波地区的示范引领,“绿丝带-肝癌启航全程管理计划”将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望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应用。
郑建军教授介绍,宁波二院在过去5年的国家考核中始终位于全国百强之列,特别是最近3年一直稳居宁波第一。在肝脏病学科领域,宁波二院的肝硬化、肝脏恶性肿瘤诊疗量在浙江省名列前茅。宁波二院期望借助此次计划,进一步提升宁波二院及宁波市的肝癌早筛早诊率。同时,加强肝脏病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将肝脏病学科打造成为宁波地区的强势学科群。
曾永毅院长表示,近年来,我国在肝癌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出了“中国最强音”。福建省是全国第二个启动乙肝筛查的省份,目前6个试点区已筛查出近四万名肝炎患者,其中aMAP评分超过60分的患者近万人。该项目的启动实现了从肝炎筛查到肝癌筛查的无缝连接。目前,医院已经入组了1000多例病例,预计在2025年1月可以完成全部3000例的入组工作。
陈良教授表示,在治疗病毒性肝炎时,不仅要关注病毒的抑制和表面抗原的阴转,更要关注其远期疗效,特别是肝细胞癌(HCC)和肝硬化的发生情况。他强调,高质量的生存是首要的,只有实现了这一点,表面抗原的阴转和HBV DNA的抑制才有意义。要努力做好肝癌早筛早诊的“守门人”,提高肝癌的早期发现率,改善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相关团队应该更好地制定计划,提高项目的质量,尽可能减少患者脱落,确保项目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李冰教授介绍道,北京地坛医院是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及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其使命就是在重大公卫应对与突发医疗应急、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和高水平医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地坛医院通过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感染性疾病专科联盟,推动“同行、同质、同创”的发展,而且在精准医疗与转化医学中心以及医防融合数字影像一体化平台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杨欣荣教授阐述了液体活检技术,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TC)、循环肿瘤DNA(ctDNA)和miRNA在肝癌早期诊断、动态监测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液体活检技术因其微创、敏感、实时等优势,在肝癌早筛早诊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中山医院已建立了基于miRNA和ctDNA的肝癌诊断模型,显著提高了诊断灵敏度。CTC检测还可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目前中山医院已完成多项研究成果和转化应用。
魏云巍教授介绍道,宁波二院作为浙东地区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完善的学科架构和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与中山医院合作建立了ALPPS肝癌治疗体系、开展了肝癌早筛早诊研究等,旨在提升宁波肝脏病学综合水平;注重临床新技术、基础与临床研究以及高水平平台的建设,以保持在肝脏病领域的领先地位。此外,魏云巍教授还提到了宁波二院在科研成果、团队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展示了宁波二院在肝脏病学科领域的全面发展和对基层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饶圣祥教授指出,MRI在检测<2 cm的HCC方面,其敏感性优于CT,尤其是使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作为对比剂的MRI能显著提高对早期HCC的诊断效能。随后,他介绍了MRI在肝癌诊断中的多个优势序列,如肝胆特异期、动脉期等,以及它们在识别肝癌特征性表现中的应用。此外,饶圣祥教授还讨论了MRI筛查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超高危人群的简化检查方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向东教授从单细胞转录组学在研发疾病生物学标志物的作用谈起,展示了单细胞多组学在生物学、毒理学、药物耐受性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单细胞多组学的检测和分析方法,包括物理分离、前放大和分裂、测序和分裂等多种原理。同时,他还介绍了基于单细胞测序开拓的新型靶向精准治疗方案,以及单细胞检测在临床精准医疗研发中的多个成功案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杨松教授分享了地坛医院通过跨学科团队合作,实现了对高危患者的有效识别和及时干预。医院不仅设有多个肝病内科及支撑科室,还拥有肝胆外科、消化科、肿瘤内科等全面覆盖肝病诊疗的科室体系。在肝癌早筛项目中,地坛医院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和优势,通过优化筛查流程、加强患者教育和宣传推广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肝癌的早期检出率。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黄祖雄教授表示孟超肝胆医院将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筛检诊治康”的全链条中,为肝癌早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绿丝带项目中,医院通过多渠道招募患者、系统改造优化流程、信息化助力全流程身份识别等措施,有效提高了肝癌早筛的覆盖率和效率。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孙云帆教授强调了早期诊断对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性,并通过中山医院的数据展示了小肝癌与大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的显著差异,凸显了早筛工作的重要性。在肝癌早筛方面,中山医院不仅致力于技术创新,还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开展社区筛查模式的探索。
南京鼓楼医院薛才林博士介绍南京鼓楼医院通过项目数据平台管理,为高危患者提供免费纸质检查单,并执行个性化的筛查间期和完备筛查流程。注重部门协作以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利用患教会和自媒体加强患者教育,并积极推进项目进展,提高了患者慢性肝病和肝癌高危体检的意识。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戚勋教授指出我国的原发性肝癌形势严峻,且肝癌患者诊断时大多处于晚期,生存期短、预后差。在绿丝带肝癌早筛项目推进过程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立了长期随访队列,并注重科普宣教,扩大项目影响力。此外,针对特殊人群,医院还实施了长期管理策略。
学思无涯聚一堂,圆桌热议寻真知。在“圆桌讨论”环节,各位专家总结了各医院肝癌筛查的宝贵经验,条分缕析地探讨了早期筛查在肝癌防治中的重要意义,分享了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为后续肝癌早筛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推进、精准落地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参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