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科技让文化遗产有活力
发布时间:2025-01-07 00:11 浏览量:6
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央视频推出《北辰对话》特别节目——“2025·出发!科学文化跨年演讲”,网友反响热烈。我们近期将持续推送这场思想盛宴上专家和嘉宾关于科学文化的精彩演讲!
今日首推的是,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做的《科技跨界,文化遗产“潮”这看》的主题演讲。从北京中轴线申遗内容构成切入,带观众一起重走中轴线,并回忆起工作期间与中轴线有关的点点滴滴,提出要以科技激活非遗活力。单霁翔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今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我们的北京中轴线成功地进入了世界遗产,成为我们国家第59项世界遗产。并且这项世界遗产有一个非常醒目的副标题,就是“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中轴线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彰显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
这次进入世界遗产的一共有15个项目,15个建筑群。最北边的就是钟鼓楼,晨钟暮鼓。再往南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一组建筑,就是万宁桥。万宁桥在我们2014年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时候,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了,这次再次成为世界遗产,非常骄傲:又在中轴线这儿,又在大运河的运河上面。再往南就是天际线最醒目的景山,往南就是故宫了。其实故宫也是第二次成为世界遗产。早在1987年,中国的第一批世界遗产一共有6项,包括长城、周口店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的故宫、敦煌的莫高窟还有泰山。当时故宫就已经成为第一批世界遗产,这次又再一次成为世界遗产。东面的太庙,西面的社稷坛,前面的端门,再往前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天安门,天安门前面的五座桥,外金水桥。再往南就是非常壮观的现代的文化遗产——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再往前走就是内城的正门正阳门和箭楼这组建筑,外城东面的天坛、西面的先农坛,一对祭祀建筑。还有两项非常特殊:一项是在中轴线保护、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段原始的地面。这样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也成为世界遗产。还有一项是在过去的岁月曾经消失的永定门,在2004年、2005年被重新复建了,这座复建的建筑今天也纳入了世界遗产。这就是进入世界遗产的15个项目。
中轴线上进入世界遗产的15个项目及在古代的功能定位通过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方位,可以明显看出左右对称的结构中轴线上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我长期生活在中轴线的两边,长期从事中轴线的规划设计。所以对中轴线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一遍我们的中轴线。
我们从永定门出发。向北走1500米有一个小桥叫天桥,走的这1500米往两边一看,是郁郁葱葱的生态。因为过去是祭祀建筑群,所以为北京城留下了300万平方米的高质量的绿化。走在这一段上感受的就是生态环境。过了天桥,再往北走1500米,就到了正阳门,这1500米的气氛就变了,这是商品经济活跃的地方,是老城的三大商业中心之一。东面的鲜鱼口,西边的大栅栏、廊房头条,这里边就是我们商品交易、商品贸易的场所。再往前走,从正阳门到故宫的午门,这1500米是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广场,我们的政治中心。再往前,从午门到景山的北门,这1500米是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世界最大规模的博物馆之一——故宫博物院,唯一压在中轴线上的人民的公园——景山公园。这个主题就是文化。再往前走1500米,从景山的北门到鼓楼前,这是被京味儿作家老舍先生喻为北京最有人民性的地区。这个地方东面是元代以来形成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叫锣鼓巷地区,包括南锣鼓巷,北锣鼓巷。而它的西面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就是什刹海公园、后海、西海公园。这个地方是人民进行社会交往的地方。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中轴线7.8公里的空间里,形成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
我们从南到北走了一遍,发现中轴线包括了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个中轴线上居然有这么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积淀。
我有幸参与到中轴线的一些保护的工作恢复壮美紫禁城1994年,当时我在北京文物局当局长,看到了中轴线上的故宫周边52米宽的筒子河和城墙中间,居然有465个污水管向河里面排放污水,水质变成劣V类水质了。两侧单位、居民向筒子河倾倒的垃圾都堆到水面上。看到这种情景,我们喊出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随后,社会动员、专家呼吁、媒体报道,推动污水截流、单位居民搬迁。终于在21世纪到来之前,我们的筒子河变得碧波荡漾了。每天上班走过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心里都荡漾着一种非常激动的幸福感。因为看到很多人拿着长枪短炮的照相机、摄像机对准这个角度,角楼、城墙、美丽河水的照片几乎每天都传到世界各地。维护中轴线核心景观
2000年,我在北京任规划委员会主任。当时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大体量的建筑、大规模的建筑群不要侵入到中轴线的核心景观。因为那个时候北京要办2008年奥运会,一年的建设量比欧洲所有国家建设量的总和还要多。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两项政策保护中轴线:
北京市政府从城市规划上顶层设计,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付出了巨大努力
一个政策是把可能产生大体量建筑、大规模建筑群的项目移到四环去。北京是圈层发展,二环、三环、四环,环数越大,离老城中轴线越远。于是在西四环规划了1平方公里左右,叫中关村西区,中国科学院的高层建筑建到了西边。在北边建了文化体育展览中心,后来奥运会期间叫奥林匹克公园,鸟巢、水立方、展览中心、博物馆群都建到了北边,包括我们中国科学技术馆。在东边建设规模更大的叫CBD,就是商务中心区,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这些建筑都建到东边,都远离了中轴线。这一项政策的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中轴线的景观和完整性。
第二个政策是在中轴线两侧规划了厚厚的建设控制地带。这些地方是不能建高楼大厦的地方,是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地区。我们一开始规划了25片绿色保护地区,后来扩大到33片,保留下了15000组北京传统的四合院。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绿色的屏障,所以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才成为可能。
绿色保护地区保留下了传统四合院,建立了申报世界遗产的绿色屏障复建永定门2002年,我到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已经消失的永定门要不要复建?一般我们希望集中财力、集中精力把那些古建筑修好,对复建一般不予以批准或支持。但是,我们希望永定门是个例外,因为它是中轴线南端的端头,是梢头,是标志性,所以就批准了这个项目。但是坚持一定要原位置、原形式、原材料、原工艺。当时的方案因躲地下的河道、道路,要推40米后复建。我们认为,宁可不建,建一定要原位置。最后克服了科技上的困难,采取了特殊的方法,把它在原位置上复建了。结果没想到,居然一个复建的项目成为了世界遗产。
复建的永定门为歇山式三滴水原样式,古朴典雅,恢复了作为中轴线南端起点的标志申遗的历程,艰苦卓绝中轴线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可以看对比。但是,今天重新审视中轴线上42组古建筑,保留下了38组,主体都保留下来了。中轴线统领城市美丽的天际线还在,中轴线两侧大规模平缓的对称格局还在。所以,我们认为中轴线应该申报世界遗产。2011年我就代表国家文物局,写了一份全国政协提案,得到了40多位政协委员的支持,交给北京市政府,得到积极地回应。这样,我们就把中轴线列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因为只有报备案以后才能启动申遗,这样,中轴线维持12年艰苦卓绝的申遗的历程。
北京中轴线古今对比,主体保留,天际线和两侧大规模平缓的对称格局保持环境整治 打造壮美景观原来中轴线景观周围有一些楼,但是申遗的时候,进行了整治,今天,这些影响景观的建筑没有了。比如过去钟鼓楼被楼房挡住,今天没有了。过去,万宁桥,元代的建筑,上面绑着很多的市政管道,今天经过精心的保护都没有了。北京有一个景观叫银锭观山,站在银锭桥向西看可以看到太行山脉的西山,但是过去积水潭的病房楼挡住了这个视线,今天没有了。还有陟山门街,景山和北海中间的街上有一栋楼,影响景观,今天也都没有了。还有太庙,也就是劳动文化宫里边有一个劳动剧场,今天把它恢复成了绿地。再有,皇史宬居住了很多的居民,我也曾经写过两次提案呼吁把它拆掉。今天申报世界遗产它得到了整治,对公众开放。天坛里边原来有很多杂乱无章的住宅,今天为了保护中轴线,他们都撤出去了。先农坛,过去皇帝要摆摆样子,每年春耕的时候,他也要一亩三分地,在观耕台上亲耕。但是之前这里一直被一所学校体育场占据,今天学校搬走了,它恢复了一亩三分地的景观。庆成宫,过去是杂乱无章的房子,今天也对公众开放了。我们庆祝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大会就是在庆成宫召开的,庆成宫也非常符合我们这大会的主题。我们很多很多的文物工作者、城市建设工作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使我们中轴线不断地改变。
中轴线上环境整治前后照片,形成了鲜明对比故宫也不能示弱,也在改变。我们拆除了历年积累下的135栋临时建筑,对三处最杂乱差的环境进行整治:比如将过去堆木头、砍木头、锯木头的400多米长的地方,恢复了地貌。比如南大库里面,几十年来就是砍砖头、拎灰膏的地方,今天把它撤出以后恢复了地貌,成为对公众开放的家具馆。再有太和殿的西面,古建筑外面,过去是内务府的地方,几十年都是垃圾场,今天也进行了清理来恢复地貌。同时,有些小建筑很碍事。比如南三所,之前是皇太子们生活的地方。但是几十年了,老员工都没看过南三所是什么样,一直被七栋花房挡了一圈。我们就在海淀的西北旺镇建了古典花卉养植中心,建了温室大棚,每年初春把养好的花卉迎接到故宫各个庭院来展示,每年深秋再把它们送回养植中心。这样花房没用了我们才把它拆掉,人们才第一次看到南三所是什么样。
故宫环境整治前后,环境鲜明对比就是这样,通过整治,我们的环境改善了,我们展览的区域扩大了。在环境整治前,我们喊出了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紫禁城是1420年明代永乐皇帝手中建的,2020年过600岁生日,我们希望人们再走进故宫里边看到的只有古代的建筑群,没有那些违章建设、临时建设。我们没有食言,我们做到了。
点击查看故宫内环境整治后
科技赋能非遗,实现智慧保护这些工作都充满了科技的力量,都离不开科技监测、科技方案的制定。比如我们如何控制这么大范围的中轴线?我们有一系列的中控室,大屏幕反映每一个地方的变化、应该的走向,对世界遗产进行监测。这些世界遗产包括室内的、室外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文物的监测内容,是全世界遗产监测最复杂的监测内容。要监测变形的情况,并进行数字化的记录。正是这些数字技术支撑着我们中轴线的保护、我们古建筑的保护。
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轴线古建筑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修古迹,修文物建筑的时候,也不仅仅是土木工程,而把它作为研究性的保护工程。比如,一座古建筑,我们像考古一样进行梁架上的考古、屋面的考古,比如瓦面、灰背、望板、梁架,这些都分析它什么时候建的,什么时代进行的修缮,今天这些建筑构件还能不能承担它的责任;如果不能承担,怎么能够替换。最合理的替换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它的历史信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同时进行认真地分析,每一个构件都进行分析,这样决定它将来保留、展示还是重新进入古建筑,承担它的承重能力。这些大量的分析就是我们今天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保护文化遗产。
为了监测我们的环境,我们还建了文物医院,这应该是世界上为文物建的第一个文物医院。大家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吧,我们那些修复师其实他们在修复文物之前,都要进行科学的检测、无损的探伤。比如这件青铜器是商代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它三千年来的生命历程,它出土的地点,历代人在它身上叠加了什么需要保留的信息,它的金属成分是什么,它的核心比例是什么,今天它得了什么病,它的有害锈属于哪一种,通过什么方法能治愈。一份全面的诊断报告出了以后,才能送到我们青铜器修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手里。这些都靠科技的力量来支撑。北京市制定了非常科学的保护规划,清华大学的吕昭教授团队制定了非常好的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同时,我们利用科技,让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走向大众的视野,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比如正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轴线的展览。科技能够承载历史,探索回响,迸发新生。比如钟鼓楼的时间博物馆做的中轴线的展览,是沉浸式的,人们可以互动、可以交流、可以参与的展览。这个展览一度把门口的道路都给堵上了。今天,我们通过科学的力量,通过工匠精神,使我们中轴线真的成为了世界遗产,梦想成真了。其实让我最激动的还是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和它的建筑群能成为世界遗产。这是一个现代建筑群,是一个我们当代新中国建的一个广场。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年建的,准确的丝毫不差地压在中轴线的正中。1977年建的毛主席纪念堂,准确的在中轴线正中。大家知道,全世界160多个国家现在有1100多处世界遗产,最年轻的一处是哪吗?过去最年轻的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但今天最年轻的一栋就是我们的毛主席纪念堂,它比悉尼歌剧院晚了3-4年的时间。我们东面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面的人民大会堂,这组建筑都是对称的,都是强化了中轴线。所以它们今天都成为了世界遗产。我们的世界遗产像中轴线,我们的天安门广场,无数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我们的一些盛典、庆典都在这个空间展开,成为今天我们面对未来的文化的力量,以科技的视角来见证文化遗产在时空转换间焕发的荣光。(文章整理自单霁翔2024年12月30日在《北辰对话》特别节目“2025·出发!科学文化跨年演讲”中的讲话,已经本人审阅确认。)
素材来源:中国科学技术馆
编辑:张慧凯
责编:胡安妮
审核:张敬一
终审:郭 哲
#关于科学文化,咱们一起来聊聊吧😊
- 上一篇:内衣品牌盯上冰雪赛道
- 下一篇:章若楠辛棉内衣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