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不知道找西医还是中医,一篇文章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5-01-06 19:27 浏览量:10
中医并没有精神病这个说法,中医对精神类疾病会称之为情志病。
这就涉及到心这个词。中医认为所有疾病但凡影响到了心,就会有精神病症状。
因为中医的心,不是现代医学理解的心脏。中医所说的心,指的就是神智。这个心就是文学文字中提到的心,比如爱心,心疼,用心,心碎,这个心。而不是心脏这个心。
那么心病能治吗?当然能治。因为人体自身,就有自我调节情绪稳定的能力。如果调节不了,一定是身体的运转出了问题。
无非是五脏平衡失衡,导致了心的虚实或者郁结的问题。虚实就补泄,郁结就疏通。
实际治疗的难点主要是医患关系的信任问题。如果病人很信任医生,那么很好治。可以身心同治,可以断根。如果不信任,沟通都很难。中医压根没有办法强制治疗,甚至大概率不愿意治这类人,这属于自找麻烦。
至于用方大多是这几种,四逆类方,柴胡类方,泄心类方,都是流传已久的经方。只要配合,在老中医手中就基本可以解决所有情志类疾病。
另外情志病的治疗在吃药的同时往往最好涉及一些心理疏导。这方面更灵活,无所谓中西,可以用佛学,精神分析,儒释道等等,都有疏导心里的办法。中外古今文化都有这方面内容。现代中医很多都会掌握一套心理疏导的办法。才好和患者建立连接。基本算必备技能。不会一点这套,沟通都很难。
没有足够的信任,患者不愿意把健康交付给你来负责,那治病就难了。难免患者会四处求医问药,又四处不信任。自己耽误了自己。这种患者中西医都不好治。
举个例子你就懂了
有一名患者,李某,女,35 岁,来自江苏省南京市。近半年来,深受抑郁症的困扰。情绪极度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希望,整日郁郁寡欢;伴有严重的失眠,夜晚难以入睡,即使睡着也容易惊醒;记忆力和注意力明显下降,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对任何事物都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交流,社交活动几乎完全停止。之前尝试过心理疏导等方法,效果不佳,遂前来求助中医。
初诊:
李某面色苍白,神情呆滞且充满忧愁。自述这段日子的痛苦让她疲惫不堪,食欲也很差,体重逐渐下降。
舌象:舌苔厚腻,微黄。提示体内有湿热,可能与肝郁脾虚、运化不利有关。
脉象:滑数。主热证、痰证,表明体内湿热痰浊交阻,气血不畅。
这啥症状呢?肝郁脾虚、痰浊扰神之证。
怎么治呢?分两次温服对应药剂,以疏肝健脾、化痰降浊、安神定志。如此,身体便能逐渐恢复。
药方:以逍遥散合温胆汤为基础加减:柴胡 10g,当归 10g,白芍 10g,白术 10g,茯苓 15g,炙甘草 6g,薄荷 6g,半夏 10g,陈皮 10g,枳实 10g,竹茹 10g,生姜 5g,大枣 5 枚,石菖蒲 10g,郁金 10g。7 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二诊:
患者反馈情绪稍有好转,失眠情况略有改善,但仍容易惊醒,记忆力和注意力依旧较差,对事物的兴趣仍未恢复。
舌象:舌苔厚腻,颜色稍淡。湿热之邪有减轻态势,但仍未彻底清除。
脉象:滑数,稍缓和。痰浊渐化,气血运行稍有改善。
药后情况虽有一定缓解,但肝郁脾虚、痰浊扰神之证仍较顽固,需调整用药。
药方调整:加强药力,柴胡 12g,当归 12g,白芍 12g,白术 12g,茯苓 20g,炙甘草 8g,薄荷 8g,半夏 12g,陈皮 12g,枳实 12g,竹茹 12g,生姜 6g,大枣 6 枚,石菖蒲 12g,郁金 12g,加用远志 10g 以增强宁心益智之力。10 剂,水煎服。
三诊:
李某高兴地说,情绪明显平稳了许多,失眠情况大大改善,记忆力和注意力有所回升,对事物开始有了兴趣,愿意与人交流,食欲变好,人有了精神。
舌象:舌苔薄白,略显清爽。湿热已除,脾胃功能趋于正常。
脉象:脉象和缓有力。气血调和,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此时肝郁得解,脾虚得补,湿热已清,痰浊已化,心神得安,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正常。
经过多个疗程的精心治疗调理后,患者李某逐渐恢复了健康状态,能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抑郁症的症状完全消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抑郁症虽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可它给患者身心带来的痛苦不可小觑,严重干扰正常生活,而中医依据辨证论治,往往能精准施策,助力患者摆脱病痛,回归美好生活。
药方中各中药作用:
柴胡疏肝解郁;当归养血和血;
白芍养血柔肝;白术健脾益气;
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薄荷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
总之精神疾病,中医可以治。而且技术上并不难。甚至大部分病患,都要顺带解决一点情志问题,比如烦躁,郁闷,失眠,焦虑,等。只要病入三阴,大部分患者都有这些症状。可以说,中医不谈精神病,是因为,每个病人在中医看来,或多或少都有精神类症状。所谓的精神病,就是普通疾病影响到了心神。没什么特殊的。
文章中药方仅供参考,具体剂量因人而异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