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高分秘诀:要有明确的得分点意识
发布时间:2024-12-27 17:24 浏览量:8
让自己的高考作文得高分,是每个考生梦寐以求的愿望。 那么,在高考复习中,考生如何去做,方能实现这个愿望呢?根据笔者的观察,在高考作文训练中树立明确的得分点意识,并重视得分点的训练,是考生作文获得高分的重要的手段手段之一。下边笔者从高考作文的得分点和如何训练得分点两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把握高考作文的得分点存在着两个角度:一个是高考阅卷标准的角度,一个是阅卷老师实阅操作的角度。前者是高考作文阅卷组根据各方面的情况特意制定的,是高考阅卷老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后者乃是阅卷老师在掌握、吃透了阅卷标准后,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根据个人的理解灵活运用阅卷标准的产物。这两个角度虽略有差异,但大同小异,而且从逻辑关系的角度看,高考阅卷标准显然是阅卷老师实阅操作的基础、前提、原则。因此,本文在分析高考作文的得分点的时候,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并将这两个角度融合到一块做一分析。从这样的立场出发,笔者认为,高考作文有6个考生必须认真对待的得分点:题目、中心论点、开头段、主体部分、结尾段、语言表达。
题目。从阅卷的角度看,阅卷老师看题目,主要是看题目符合题意吗。对一篇考试作文来讲,符合题意是考试作文的生命线。考试作文一旦偏离了题意,这篇作文基本上也就被判了死刑,作文在考试中的意义也就荡然无存。所以,作为考生,要想使自己的考试作文得分,或者得高分,首先要在拟写题目上下足功夫,而拟写题目的第一原则就是符合题意。题目在得分上的另一个点就是题目要拟写得简洁、醒目、有新意。这基本上是所有文章对题目的一个共同要求,作为考试作文,对这个共同要求也要遵守,不能违背。
中心论点。阅卷老师看考生的中心论点,主要看什么呢?看两点:一看中心论点是否符合题意,二看中心论点是否正确、明确。第一点同看题目一样,审视的标准都定格在是否符合题意上。这也说明,对于考试作文来讲,符合题意、扣住题意来写,是每个考生必须遵守的一个规则。守住这个规则,你的考试作文就能赢得未来;忽视了这个规则,你的考试作文必将万劫不复。
中心论点是否正确是指,考生提炼的中心论点必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符合语文学科核心价值观。考生拟写的中心论点如果违背了上述三项标准,即被视为是错误的。错误的中心论点会阅卷组通常会按问题作文来处理。考生的作文一旦进入了问题作文的行列,其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心论点是否明确是指,是否正确,或者说,考生提炼出的中心论点赞同什么、反对什么或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当是明确的,而不能是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的,更不能是错误的。中心论点只有做到了明确、正确,在阅卷时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给文章增分。
开头段。开头段在考试作文中的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还是看是否扣住题目在写;第二,看有无中心论点;第三,看是否符合开头段的基本特点。前两点显然都和符合题意有关,但审视的角度略有不同。第一点主要看开头段在行文中是否引述了给定的作文题目中的相关事件或相关人物,如果有引述,则视为合格;没有引述,虽不会立马被判为偏离题意的作文,但给阅卷老师留下的印象不会太好。一般而言,开头段把文章的中心论点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乃是大多数议论文通行的做法。作为一篇考试作文,从得分的角度讲,更应如此。正因为这个原因,阅卷老师在读考生作文的第一段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寻找文章的中心论点。倘若能寻找到,且中心论点又紧扣题意,那么,开头段就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反之,印象就会有些不妙。
开头段的基本特点,或者说开头段通行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有两点:一个是不要太长,一个是思路清晰、凹凸分明。所谓不要太长,开头段写一百多字就足够了,这一百多字如果就答题卡上对应的方格行数来看,写5至6行即可。所谓思路清晰,凹凸分明是指开头段只写5、6行,所以,从第一句开始,到第5句或第6句结束,每一句写什么、怎么写,什么内容要详写,什么内容要略写,等等,都要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你的开头段才有可能写成功。
主体部分。文章的主体部分要写好,有两个方面考生必须把握好:一个是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一个是主体部分内容的厚度深度。
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讲,主体部分首先一定要有安排,主体部分不能随心所欲,胡乱发挥。其次,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一定要有逻辑联系,一定能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主体部分的各个段落之间如果缺失了相应逻辑关系,那么,这样的主体部分肯定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章的所谓的文章只能是文字的堆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内容是主体部分的血肉,是主体部分丰满充实、深刻厚重的决定因素。换句话说,主体部分的内容既要有厚度,又要有深度。所谓厚度,是指主体部分一定要有典型厚实的材料,主体部分千万不能靠空话、大话、套话去堆积。所谓深度,是指主体部分在对所运用的材料的分析上,要深刻独到,不能浮于表层,更不能人云亦云。
主体部分如能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到上述要求,则主体部分定能给考生作文夺得高分。
结尾段的基本要求有两个:一个是要回扣中心论点,一个是要简洁有力,不可拖泥带水。不论是第一个要求,还是第二个要求,其作用是:可使文章显得结构紧凑,中心鲜明。 古人在论文章的结尾时,通常用“豹尾”来形容,个中的道理正是如此。
语言表达是文章的“门面”。一篇作文,如果语言表达简洁、流畅、生动、形象,有文化底蕴、有思想内涵,那么,这篇文章即使在其他方面较为欠缺,但在总体得分上还是很高的。反之,语言表达苍白、无力,空话套话连篇,甚至不通,令人费解,则文章即使在其他方面不错,其总体得分也高不到那个地方去。
二、高考作文得分点的训练
高考作文得分点已如上述,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面对这些得分点,高考复习阶段,如何训练,方能使这些得分点变成考生的能力点呢?根据笔者多年来指导考生备考的经验,笔者认为,复习时,教师须把握好以下5个策略:
1.方法引领,练为核心。孟子说过:“大匠能与人依以规矩,不能使之巧”,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手艺高超的工匠能教给徒弟方式方法,但不能使他成为一个能工巧匠。孟子的这句话可说是道出了老师带徒弟的诀窍。老师——不论你是多么高明的老师——所能传授给学生的只有方式方法,至于由方式方法而达于巧妙的境界,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努力,在这一点上,老师是无能为力的。对此,国学大师梁启超也很赞同,他在谈到作文教学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的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
由此可见,老师教学生作文,入手的途径只有一条:从方式方法入手。舍此,别无他途。老师把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后,老师的任务是不是就完成了呢?答案是非也。老师把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督促学生反复练习,在反复练习中还要不断地纠正、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掌握方法,并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逐渐达于巧境。
2.训练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论是哪一项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在这个方面,积累是个法宝。拿作文素材来讲,考生要想写出一篇论据典型、论证有力的文章,或一篇内容厚实、感染力强的文章,没有长期的素材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素材是这样,作文的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必须重视积累。
3.指导学生重视思想感情的锤炼,重视思想水平的提高。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是作文的根本。因此,一个写作者,要想切实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把功夫下到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思想感情,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上。古今中外无数文章大家的文章均是这方面的铁证。毛主席的诗文气魄宏大、雄视千古,根本原因乃在于其超越古今中外的远见卓识和洞幽烛微的深邃的思想。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可谓道出了文章写作的真谛。所以,思想贫乏,庸俗肤浅,感情造作,扭捏作态,到任何时候都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4.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训练同样不可忽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核心。因此,好的文章内容与形式之间、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乃至一句话本身,均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均是合乎逻辑事理的。这就启示我们,在开展作文训练的时候,除了不忽视语言训练外,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训练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能力的强弱更是作文质量高低的关键。换句话说,思维能力强,则作文能力绝对不会过差;反之,思维能力弱,则作文能力也强不到什么地步。
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思维方式,一个是思维品质。一般而言,思维方式决定着学生作文的结构方式,思维品质决定着学生作文的逻辑品质。一个学生掌握的思维方式越多,其写起文章来,文章的结构方式也就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反之,则单调乏味,甚至杂乱无章,没有章法。思维品质决定着文章的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系统性等七个方面。在这七个方面中,就高中生的实际情形而言,思维的逻辑性是最需要培养的一种品质。就笔者的观察而言,只要学生的思维有逻辑性了,其他6个方面均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发展。反之,思维缺乏逻辑性,其他6个方面也很难有效得到发展。
高考作文要得高分,途径、方法会因人而存在着多元性,但是,无论如何,笔者这里所介绍的从高考作文的得分点出发经营好作文的关键部位,当不失为一种简洁有效的门径,作为考生,如能用心体会,熟练掌握,你的高考作文定能斩获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