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毅敏:追光40年 用镜头打开山西文化宝藏
发布时间:2024-12-27 08:13 浏览量:9
马毅敏40多年来不辞劳苦地穿梭在山西的城乡之间和山庄窝铺,默默无闻地用手中的镜头聚焦山西的文物古迹。
晋祠宋代彩塑。
小西天彩塑局部。
稷山清代壁画《灞桥挑袍》。
介休清代壁画《桃园结义》。
《黑神话:悟空》引发了泼天的流量,山西的27个古建景点成为热点,山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山西灿烂的文化终于被看见。
其实,山西的文物、文化比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时间还要漫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绝非虚言。殊不知40多年前,一个山西人早已经开启了山西文物古迹的探寻与传播之路,40多年来不辞劳苦地穿梭在山西的城乡之间和山庄窝铺,默默无闻地用手中的镜头聚焦山西的文物古迹,几乎走遍了山西的每一个乡镇,在他独特的视角和心性里,一幅幅珍贵的古建、雕塑、壁画照片记录留存下来、传播出去,便是如今我们眼中大放异彩的文化瑰宝。他就是毕业于南开大学艺术系摄影专业的马毅敏,新华社山西分社原图片总监,山西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摄影师,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遗产保护委员会首席专家。他一直是山西文物、文化的热爱者、追寻者、记录者和传播者!
青龙寺壁画,点燃一个年轻人的梦想
1982年,在稷山化肥厂学徒的马毅敏刚19岁,闲暇时,因为好奇来到大山里的青龙寺,进入大殿的刹那,他被安详端庄的佛造像、图腾、在墙上尘封的水陆壁画震撼了,恰好一束光透过窗棂打进来,寂寥的大殿里光影交错与微尘的弥漫中,精美的雕塑、斑斓的色彩、流畅的线条、生动的各路圣贤鲜活如生,如同穿越时空的千年邂逅。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那个和美肃穆的场景里,那种不可言喻的美和愉悦直击他的心灵。出门时,院子里那位姓鲍的所长一边作画一边对他说:年轻人,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宝贝啊!记住,以后一定会大放光彩。
一座庙、一幅画、一句话、一辈子。想不到青龙寺成为点燃他梦想和一生努力奔赴的起点。自幼受父亲熏陶、钟情文化的马毅敏从此走上了专业摄影之路,从乡下到省城直到新华社成为一名正式的摄影记者,一路走来,靠的是千辛万苦的奔跑、千次万次的追寻、千方百计的拍摄,经历各种曲折与坎坷。自1983年起,马毅敏的摄影作品开始频繁亮相于各大媒体。
初生牛犊不怕虎,身板年轻不嫌累。在摄影这个既专业又吃苦的领域里,马毅敏除了满怀的热情就是奔腾的激情,朱朝晖飞越黄河、采访平顺西沟村和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王家岭矿难现场等重大历史事件他都是见证者、记录者和报道者,山西的许多厂矿企业、山庄窝铺、机关学校都有他的足迹和身影。马毅敏在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工作之余休息时间,如同脱缰的野马,忘我地驰骋在山西的沟沟岭岭。凭着内心的热情和新闻记者的敏捷,聚焦那些散落在城乡、隐匿于时光尘埃中的古建庙宇、塔寺壁画和雕塑造像,用光影语言讲述着它们背后的故事。1998年12月1日,马毅敏去运城采访,在稷山金代墓群研究中心地下博物馆,发现深藏地下精美的戏曲砖雕,凝固的语言生动再现无声的杂剧,通过这些砖雕丰富的造型可以一睹墓主人生前的繁华风采,重见天光的金代民俗文化在业界引发反响。2002年10月24日,太原王家峰北朝墓考古发现大量壁画,总面积达150平方米。马毅敏及时赶赴发掘现场抓拍了珍贵的资料并报道。专家认为,这些壁画可与20世纪80年代初在太原发现的、填补中国绘画史空白的北齐娄睿墓壁画媲美。
飞虹宝塔,矗立在理想的心空
洪洞被誉为“世界华人的老家”,大槐树的故事吸引了海内外无数人的追寻与眷恋。马毅敏生于斯长于斯,厚重文化的滋养,故土风物的熏染,刻在骨子里的家乡情结,让他用手中的镜头无数次地流连在家乡的一砖一瓦和铭刻在记忆里的风景。一年一度的全球华人祭祖大典,他记录见证了大槐树的发展与变迁,更多的是用手中的镜头捕捉了来自海内外游子回家归宗认祖的动人场面和精彩瞬间。
“广大于天,名胜于世”的“广胜寺”始终是马毅敏心中的圣地。40多年来,他从未间断对广胜寺的拍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熟悉到闭上眼睛便可以说出那里的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画细节,甚至古老建筑的每一个构建。有一次他善意提醒在那里长期工作的负责人说:有一处的摆件变了位置,不太对劲,让那人大吃一惊。
从水神庙的捶丸图到琉璃塔的金刚力士一遍又一遍地拍摄,甚至苛刻到自己不相信自己,白天不停地拍摄,晚上精心地选片。皇天不负苦心人。2004年,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马毅敏的《山西古代壁画宣纸摄影作品》惊艳亮相,不仅让世界首次近距离领略了山西文物精品的非凡风采,更赢得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与赞誉。2008年,他的力作《中国广胜寺》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并荣获亚洲图书奖殊荣;同年,其拍摄的山西古代体育壁画被山西邮政总局制作成邮册发行,进一步扩大了山西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用镜头打开山西,用焦距链接世界。马毅敏不仅是新华社资深摄影记者,也是山西传统文化满怀热忱的记录者、传播者。多年来,随着新华社全球传播网络的不断拓展,马毅敏的摄影作品更是跨越国界,通过日本专线等渠道,将山西彩塑、古建、壁画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海外读者,赢得了广泛好评。40余年间,他累计拍摄的文物图片数量已逾万件,不仅为山西文物发掘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与数据支持,更为山西文化遗产的濒危抢救与系统保护、文物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多年的专业实践和探索形成了马毅敏集文物摄影、艺术摄影、新闻摄影于一体的摄影风格特色。他敢于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从图片新闻报道、策划推出图书作品和壁画活动策展等都有精彩之作,而且著作颇丰。2003年荣获中宣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的“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记者”荣誉称号。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美国《星岛日报》、日本《读卖新闻》等国内外报刊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发表新闻图片和艺术图片3000余幅。出版作品有《中国山西古代体育壁画》《奥运纪念邮册》,以及《中国广胜寺》和《情系大槐树》等大型画册。并为《惠姓春秋》《洪洞古今雕刻集》等多部图书做装帧设计,部分作品被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及国内友人和博物馆收藏。
2024年秋天,可以说是马毅敏的秋天。耕耘一辈子,追光四十年。已经退休一年的马毅敏迎来了他的丰收季。《中国广胜寺》荣获2024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画册奖,《山西日报》黄河副刊整版报道关公忠义壁画系列《壁上春秋》,《山西日报》视觉连续3个整版“跟着悟空观古建、壁画、彩塑系列,人民摄影报《华夏瑰宝 三晋华彩》一个整版,运城日报《关公故事传千古 三晋画壁览春秋》跨栏两个整版,新华网、山西新闻网以及社会新媒体等连篇累牍的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反响。2024年10月16日上午,没有领导致辞、没有鲜花祝贺、没有开幕场景,在晋中悄然推出《华夏瑰宝 晋宝华彩》马毅敏古建摄影展,外地慕名而来品鉴欣赏古建艺术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成为山西民间个展的一大亮点。2024年12月21日下午,在新华网组织的“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新书分享会上,马毅敏作为山西文物代言人之一出席活动。
壁上春秋,开启弘扬关公文化新愿
2023年他正式挥别酷爱的新华社工作岗位。然而,退而不休的马毅敏走向了社会这个更加广阔的舞台,他反而更加忙碌起来,拍摄关公壁画春秋故事成为他的主要工作任务,只要他一听到哪儿有关帝庙立刻兴奋起来,自己开车拉着设备赶过去投入进去,一股子拼命三郎的精神,每天起早贪黑,马不停蹄奔跑在荒山野岭成为常态。
20多年前他就曾以新华社图片新闻通稿专门报道过晋源花塔村关帝庙壁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时隔多年再次唤起他内心的激情。2022年,山西省关公文化研究会启动两岸关公文化研究交流基地“两岸同心,共鉴春秋”——《壁上春秋》系列壁画项目,在他看来不仅是机遇,更是他的愿景和使命。
马毅敏本着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极其严谨的艺术态度,怀着将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的使命感,再次集中精力,历时一年多时间积极奔走在山西的11个市,累计行程数万里,走访上百座关帝庙,进行精选性、抢救性拍摄,拍摄图片资料3000余幅。把尘封在古寺旧庙震撼人心的画面记录下来。
拍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大多数关帝庙都是散布在交通不便的乡村,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有时还会遭遇雨雪等种种困境。关键是壁画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大部分壁画所在的场所光线不足,或者空间极其狭窄,甚至有倒塌的危险,给拍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经过不懈努力,马毅敏成功拍摄了一系列精美的画面,包括关公的怒杀恶霸、亡命涿郡、桃园结义、夜读春秋、封金挂印、灞桥挑袍、威震华夏等英勇战斗的故事和义薄云天的形象。
2024年8月28日,在两岸青年职业教育研讨会现场,两岸关公文化交流基地的《壁上春秋》预展得到了台湾同胞的高度关注,40多幅精美的关公忠义故事呈现在与会嘉宾面前,台湾青年联合会秘书长洪兴盛特别希望推动这些珍贵的壁画在台湾展出,把这些精美的壁画故事和艺术元素做成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创衍生品,让更多的台湾青年认知传统文化里的忠义故事和山西的文化特色。
郁旭光 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