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王世金:以精品旅游线路为引擎,带动冰雪旅游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4-12-26 09:46  浏览量:11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中国普及和快速发展冰雪运动提供了重大契机,且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近年,中国冰雪旅游、冰雪运动乃至冰雪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空间上展现出“南展西扩东进”的态势,在时间上向四季拓展,在文旅融合方面,更为凸显地域文化特性。同时,发展目标向全民普及迈进,消费需求向体验化转变,发展重点则更为突出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及其冰雪产业链。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12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该线路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重要决策部署的具体实现路径。这些精品线路的发布体现了中国冰雪旅游宣传推介已由单一旅游目的地向区域联动、全域旅游转变,冰雪旅游发展方向则由季节性体验向全季旅游转变,“冰雪旅游+”则更为关注区域文化特色。该线路的发布对于推动中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空间布局方面,12条线路涵盖我国重要冰雪旅游目的地。既包括传统冰雪旅游大区-东北地区、阿勒泰地区,也有新兴冰雪旅游区-华北、华中和南方地区。该线路有效整合了区域冰雪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将传统冰雪旅游大区与新兴冰雪旅游区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了优势叠加、资源互补、区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线路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既反映不同区域冰雪资源禀赋,又表现出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

在四季运营方面,12条冰雪旅游线路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将冰雪运动与温泉养生、户外探险、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相结合,打造全季节、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规划中多处体现了“冰雪+”的创新模式,如将冰雪运动与温泉康养结合、与山地观光结合、与文化体验结合,有效克服了冰雪旅游的季节性限制。

在产业发展方面,12条冰雪旅游线路体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各线路全面梳理了冰雪旅游及其文化旅游资源,考虑到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通过整合冰雪运动、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元要素,形成了全链条的冰雪旅游产品体系。各线路注重景区间的互动联系,也可通过票务互通、交通衔接、信息共享等措施,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线路充分发挥了传统冰雪资源与文化禀赋优势。“相约北疆·乐享雪原”线路贯穿阿尔山、呼伦贝尔等地,将北疆雪原与蒙古族、鄂温克族游牧文化深度融合。“大美龙江·运动冰雪”线路将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亚布力、中国雪乡等标志性冰雪旅游目的地串联起来,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梦幻冰雪·‘吉’致世界”线路以长白山为核心,将长白山粉雪、雾凇等冰雪景观与冰雪节庆活动相融合,呈现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的深度交织。“欢乐冰雪·冬韵辽宁”线路将冰雪资源禀赋与温泉旅游、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多元文化体验空间。

哈尔滨市尚志市亚布力滑雪场(王世金摄)牡丹江市海林市雪乡(王世金摄)

华北地区冰雪旅游线路突出了冬奥遗产的带动作用。“冬奥之城,冰雪长城”线路涵盖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等冬奥遗产地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等重要景点,通过与龙庆峡冰灯和世园花灯等嘉年华活动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现代冰雪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汇。“晋美冰雪·古建瑰宝”线路贯穿山西大同、朔州、忻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将大同卧龙山、右玉南山、怀仁清凉山、壬山滑雪场等冰雪运动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实现了山西冰雪运动与历史文化的有机衔接。

张家口市崇礼区云顶滑雪场(王世金摄)

西北地区冰雪旅游线路充分展现了丝路文化特色。“大美新疆·北疆雪谷” 线路以人类滑雪发源地阿勒泰地区为核心,巧妙融合了冰雪运动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该区冰雪运动、民族文化体验、丝路探访三位一体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冬韵陕西·雪泉共舞”线路以西安、宝鸡、渭南为重点区域,将秦岭冰雪旅游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为游客带来贯通古今的冰雪与文化体验。

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场(王飞腾摄)

其他冰雪旅游区包括华中地区的河南省和南方地区的川渝、湖北地区。“冬游中原·老家河南”线路串联三门峡、洛阳、焦作等历史名城,将冰雪旅游与历史遗迹深度融合,以展现中原文化底蕴。“巴渝雪韵·梦幻之旅”线路整合重庆金佛山、武隆仙女山冰雪资源、喀斯特地貌、节庆活动有机融合。“蜀山冰雪·安逸四川”线路以川西高原冰雪资源禀赋为依托,有机结合了节庆活动和区内重要旅游景点。“知音湖北·南国冰雪”线路依托神农架冰雪区,完美结合了冰雪旅游与巴楚文化。

成都市大邑县西岭雪山滑雪场(王世金摄)

总体来看,12条冰雪旅游精品线路立足于中国冰雪旅游业发展实际,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创新的发展模式、深入的文旅融合,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各项配套措施的逐步完善和实施障碍的有效破解,这些精品线路必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中国冰雪旅游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作者:王世金

责编:勾晓庆

外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