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大附中名师:古文学习的5大误区,别再让孩子踩坑了
发布时间:2024-12-25 18:01 浏览量:9
转自:三联生活周刊
表哥家的娃刚上初中,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学校组织了一场考前家长会,主要讲讲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难点之类的。结果不久后就看到他发朋友圈吐槽:“文言文真有那么重要吗?几千年前的东西,生活里也用不上,不但提高占比,题还出的五花八门,这不是难为孩子和家长么?”
文言文一直是很多孩子和家长的心病。网上甚至流传着一句戏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但是文言文是不是没必要学呢?还真有必要。不学文言文,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孔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逍遥哲学……也感受不到古文独特的韵律美、词句美。那些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最精华的智慧与审美,是孩子成长急需的养分。
我们之所以觉得“文言文无用”,或许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依然保持着对它的陌生和误解。而这些迷思,最终形成了错误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也觉得文言文难学,甚至不必学。
那么怎么才能破除偏见,让孩子能够快乐学习,真正将千百年的哲思化为己用?
我们请到了前人大附中语文组组长胡晓丹,和经常与教材打交道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陈恒舒,来分享他们对一些常见误区的独到见解。我们为家长整理了一份来自他们的经验,希望能帮到苦于“不知道怎么教、孩子怎么学”的家长朋友。
常见观点一:年纪太小学文言文没有意义,读不懂其中含义,最后就会失去兴趣。
并不是这样,文言文中有许多我们没挖掘出来的有意思的地方,是孩子会很感兴趣也听得懂的。
随便举几个例子,我们在现代汉语里会用这样一些词语,比如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但是这些词实际上说的不是土和瓦也不是烟跟云,土、烟、云实际上是状语,它们是在描述后面的动词。这其实在古代汉语里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叫名词作状语。
再比如我们常说的“这个文件我微信发给你”,但其实“微信”指的是“用微信的方式”,它还是名词做状语,这实际上也是古代汉语留给我们的一种遗产。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就是我们的生活中其实除了那种流传下来的成语之外,会有一些仿成语的结构,甚至大家对这种4字结构情有独钟,比如“南水北调”“东电西送”。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帖子说“请用4个字来形容一下你现在的感受”,对不对?这些现象其实在古文里面都可以找到渊源,这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的古代汉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断地滋养我们现在使用的语的言,这一点也是要通过古文的学习让孩子了解到的。
常见观点二:文言文如今在生活中基本上都用不上了,了解一下就好。
其实并非如此。学习文言文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其实是阅读。就像我们要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一样,文言文只是换了种我们不熟悉的形式,但呈现的还是最经典的东西。
除此之外,学习文言文还可以帮助孩子去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因为跟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表达是非常简约的,但是这些很精炼的文字却能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意思。
如果文言文学得比较好的话,对孩子的语言表达也会是一种提升。
常见观点三:我的孩子才上小学,学文言文是不是太早了?
并不早。其实在小学,虽然考试离孩子很远,但是养成文言文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去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这个好处也是非常多的。
而且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其实是培养学习习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
孩子从三四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最好是从一开始就帮他养成正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如果大量阅读课外文言文的习惯养成了,文言文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增长了,这样他在后面初高中阶段再去接触大量的、更难的、更长的文言文的时候,这个习惯会让他更加省力、效率更高一些。
常见观点四:让孩子多看白话译文就能学好文言文。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如果想真正读到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化当中所积淀下来的文明以及古人的智慧,就需要去读原文。就好像我们看国外的电影,当你不会外语的时候,你可能需要看中文的配音版本,但是如果你学会了英语,可能就会更愿意直接看原版的电影,它所给予的东西可能是你去看配音版本所了解不到的。
读文言文的原始文本也是一样的道理。孩子能更直接的将原文中吸收的文化历史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备。
常见观点五:想要学好文言文,只要把书背下来就行。
也不全对。除了默写的部分需要背诵外,其他部分如果一律死记硬背,只会让孩子很痛苦,而且产生抵触心理。
想要真正理解一句话的意思,一定是把它放在文章当中,就是我们所谓的随文学习。孩子可以思考在情境里面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样一来,不用背它,孩子根据上下文自己都能猜出七八分了,然后再翻字典或者查注释去确定我猜的这个意思对不对?如果猜对了,孩子当然不用背,因为他已经知道了。
这样的话既可以事半而功倍,又不会让孩子觉得很枯燥。反而这个过程会让孩子觉得很有趣,学起来会更愿意去挑战自己。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们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
怎么培养兴趣?
最难的实词虚词怎么学?
课外扩展到底应该学什么?
……
所有的疑问最终化成“如果能请到人大附中的老师来系统讲讲就好了!”
为了解决家长和孩子的燃眉之急,我们精心策划了,前人大附中语文组组长、原北京市中考语文阅卷组组长胡晓丹老师,将人大附中都在用的独家古文学习法带到了训练营中。她会用16讲直播精讲,帮4-7年级的孩子攻克学习路上的各个痛点。
▼如有问题
您还可添加客服进行咨询
所以,对很多孩子来说,怎样在课内基础上提升,课外拓展到底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这次不用焦虑了,这门课会帮大家缩小范围,划出重点。
胡晓丹老师紧扣新课标,精选出了100+篇校内外必读古文,并且内容 1:1 匹配课内与课外文本。这些文章篇幅短小,精炼却不失哲理,不但不会让孩子有畏难心理,而且只要跟着学下来,即使往后考到课外部分,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
1+X的学习模式,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只讲具体篇目的知识还不够。精读营同样注重培养孩子的知识关联能力。比如上完课,孩子可以在学《黔之驴》时联系到蒲松龄笔下的狼;从《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想到韩愈的《师说》;在读到“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时,会马上明白同样的“亲”和“子”的用法并不相同。
这样一来,即使课程结束,这种一通百通的能力也会对孩子未来的学习大有助益。
难度分级设置,助力孩子阶梯式提升
学古文,不能舍近求远。一开始就“上难度”,孩子听不懂不说还会很抵触。所以,课程特别设置了系统的架构,会按照这一阶段的学习规律,从小学逐渐提升到初中难度。
像第一阶段,胡老师会先带着孩子读“自相矛盾”“精卫填海”等寓言和传说。这些故事不但有趣而且充满了想象力,孩子很容易就能被吸引进去。有了兴趣的积累,之后的一步步提升才会水到渠成。
而第二步,就是通过古文背后的文化故事,让孩子“知其所以然”。
比如,杞人忧天的“杞”,原来是周朝的诸侯国。《黄生借书说》中的“汗牛”是指富贵人家的书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跟成语“汗牛充栋”是一个意思……
不仅如此,孩子还可以了解到,人名年龄称谓、古代官职名称、地理知识、历史故事、人物故事、风俗礼仪……
如此延展下来,孩子不知不觉就能积累100+文学历史常识,既补充了必备知识又开拓了眼界,可谓一举两得。
有了背景知识的补充后,胡老师会根据篇目,就文言文重点考察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做详细讲解。
如 “夸父与日逐走”,孩子很容易按照现代意思理解为 “行走”,从而误解文意。胡老师会就这些古今异义词的误用进行纠正;
也会讲解很多常见的一词多义,像 “学而时习之” 的 “之” 是代词,指代学习的内容;“水陆草木之花” 的 “之” 则是助词,相当于“的”。
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帮孩子打好基础,直至弄懂文言文的个中关窍。
整个学下来,孩子就能掌握:
常考虚词15+
常考实词100+
4大关键能力:三行对译、文白倒译、复述能力、课外迁移能力
我们还为大家准备了一本伴读手册,方便孩子巩固学习,查缺补漏。
主题式教学,主旨把握更清晰
我们也把讲授的内容分为9大主题,围绕一个个有趣的主题构建文言文学习情境。这样的“情景式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主题,帮孩子把分散的文言文知识串联起来。
比如在《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中,可以对比不同作者描写山水的手法、情感表达以及体现的个人心境。这样一来,孩子们可以将原本孤立的字词、语法、文学手法等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孩子不但可以在同主题下进行课内外拓展,也可以就地取材,加入作文素材库。
增加家长课堂,观念提升,共同成长
考虑到教育不仅放在学校中,也应该延续到家庭内,于是我们特别增设了4次家长课堂直播。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副编审陈恒舒,将针对家庭教育的话题进行讲解,比如“助力孩子学文言文,家长可以做什么”“如何学习文言文”等等。
理解与朗诵并行,一站式解决文言文学习痛点
文言文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从培养语感着手。前央视主持人、声音教练汤伟为大家准备了50+节音频诵读课。抓住孩子记忆力黄金期,通过朗读练习,孩子可以掌握正确发音和诵读节奏,感受古文的韵律和美感,提前做好背诵积累。
金牌助教+社群全程伴学辅导
巩固学习成果
精读营还有专业背景主角全程跟随,解答相关问题,保证孩子的学习进度。
精读营会从2月份开学开始,一直持续到6月份。在4个月的时间里,大家也可以一边对照着学校的课程内容,一边用这门课作为知识补充和延展。
无论孩子想:
拥有长期受用的古文学习方法论
激发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亲身体验古文之美
都欢迎同我们一起,进入《三联小古文精读营》。
早鸟特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