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专题——七(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真题精选
发布时间:2024-12-24 12:05 浏览量:8
七(上)语文课内文言文真题精选
(一)《论语》十二章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12.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练习过关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七、成语归类
1.温故知新; 2.择善而从; 3.三人行,必有我师; 4.匹夫不可夺志; 5.三十而立。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重点注释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六朝志(记)人小说代表作。全书8卷,分德行、言语、方正、政事、文学、雅量等36门。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2.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笺(jiān)疏》中的“言语”一门。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答案】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答案】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解析】考查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儿女”一词古义指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答案】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的了解,查看文中的注释就可知道。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案】第一种意见:“撒盐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柳絮因风起”一句好。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解析】考查学生对比喻意义的理解,从平常的生活中可知“柳絮”和“盐”形状上的区别,通过想象能判断出。
【迁移运用】
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解析】考查学生平时关于“飞雪”类诗歌的积累,只要仔细回忆,从小学到初中还是学过很多首类似诗歌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一、重点注释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日中,正午时分。
[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乃]才。
[时年]当时的年龄。 [戏]嬉戏,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委]丢下、舍弃。 [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无信]不讲信用。 [引]拉。
[顾]回头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三、文学常识
出自《世说新语·笺疏》中“方正”一门。
四、内容点击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面对父亲的友人的无信、无礼,义正辞严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既表现了他的聪敏,更写出了他的懂得为人的道理。
【阅读探究】
1.陈太丘“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的朋友反怒责陈太丘,说明朋友是怎样的人?
【答案】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解析】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朋友不讲信用,粗野无礼。
2.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解析】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可知元方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3.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答案】[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解析】开放性题,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4.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答案】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有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5.友人为什么能够哑口无言、赔礼道歉?
【答案】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联系全文元方的反驳有理有据。第一,从信用方面看,父亲朋友失约在先,无信;从礼貌方面,父亲的友人当元方的面骂元方的父亲,无礼。因此,友人最后哑口无言,只得赔礼道歉。
【迁移运用】
1.面对他人的无礼,你该如何处理?
【答案】[意见一]抓住对方失礼之处,针锋相对,维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
[意见二]针对对方失礼之处,摆事实,讲道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过错,既维护个人名誉,又不伤害对方。自己不能向对方一样失礼。
【解析】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2.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答案】在能确定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礼相待;如果不明对方身份,要机智地探询对方情况,提高安全意识。
3.你还知道哪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答案】如“王戎识李”。
【解析】考查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阅读情况,平时读了,积累了这类故事,就易于回答。
4.有不少成语出自《世说新语》,请写出几个。
【答案】望梅止渴、难兄难弟、鹤立鸡群、标新立异、一往情深
【解析】考查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阅读情况,平时读了,积累了这类成语,就易于回答。
5.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事例吗?
【答案】㈠王冕四岁作画;㈡曹植七岁作诗;㈢甘罗十二岁做宰相;㈣司马光砸缸。
【解析】考查学生平时类似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就能列举相似的事例来。
(三)狼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一、通假字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 缀行甚远(紧跟)
屠惧,投以骨(惧,害怕。以,用)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场主积薪其中(柴草) 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弛,卸下) 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一狼径去(离开)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暇,空间) 屠暴起(突然)
又数刀毙之(杀死) 一狼洞其中(打洞)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 止露尻尾(屁股)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
只增笑耳(罢了)
②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1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
2 .“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3 .“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 .“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 .“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 .“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作使动动词:
7 .“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作使动动词,“毙之”即“使之毙”。
③一词多义
止: 1.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
敌: 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之: 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3 .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 4 .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
意: 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
前: 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 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扁鹊见蔡桓公》
其: 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 3 .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 5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以: 1.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 .盖以诱敌(介词,用)
④古今异义
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屠自后断其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三、常识积累
1.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本文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阅读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理清情节
【答案】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狼: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假寐诱敌
【解析】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联系上下文,概括内容。
2.根据情节概括性格:
【答案】屠夫:开始是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 狼:贪婪、凶狠、狡诈。
【解析】考查学生人物性格,认真阅读全文发现屠夫的性格由退让,心存幻想,后来是机智、勇敢、警觉、善于斗争。而狼的性格则是贪婪、凶狠、狡诈。
3.屠夫是如何与两狼展开搏斗的呢?从中可看出屠夫具有怎样的品质?
A.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B.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C.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E.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答案】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
【解析】考查句子的含义,通过读和联系全文可知ABC表现了屠夫的勇;DE表现了屠夫的智。
4.本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答案】从人的方面看来:对待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从狼的方面看来:害人害己,自食其果。
【解析】开放性题,只要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5.关于狼的成语有哪些?
【答案】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声名狼藉: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解析】考查平时关于狼的成语积累,读得多,记得多,自然就会答。
6.本文的的主人公是狼还是屠户?
【答案】是狼,因为①是狼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狼占主导地位,屠户只是被动的。 ②本文的写作主旨是通过对狼的分析总结出来的。
【解析】考查故事的主人公,学生在课堂上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就会明白,是狼,因为是狼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狼占主导地位,屠户只是被动的。
7.本文的狼是反面角色,换个角度,你知道狼有哪些优点吗?
【答案】⊙合作:狼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七匹为一群,每一匹都要为群体的繁荣与发展承担一份责任。
⊙团结: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
⊙耐力:敏锐的观察力、专一的目标、默契的配合、好奇心、注意细节以及锲而不舍的耐心使狼总能获得成功。
⊙执著:狼的态度很单纯,那就是对成功坚定不移地向往。
⊙拼搏:在狼的生命中,没有什么可以替代锲而不舍的精神,正因为它才使得狼得以千心万苦地生存下来,狼驾驭变化的能力使它们成为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和谐共生:为了生存,狼一直保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不参与无谓的纷争与冲突。⊙忠诚:狼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很有感情,可以以命来报答。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提炼和概括能力,联系全文,结合生活中与此相类似的人或事来概括。
文章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上图是我个人二维码,语文疑问可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