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医怪病之“痰脉”

发布时间:2024-12-22 10:48  浏览量:1

中医认为,痰这一病理产物的形成,乃是由于人体内水液代谢的微妙平衡被打破,导致水液运行不畅,进而停留凝聚,犹如冬日湖面冻结的冰凌,非自然流动之水。自古以来,中医便有“百病皆由痰作祟”的深刻洞察,这不仅揭示了痰作为诸多疾病幕后推手的角色,更强调了其在病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痰,这无形的病邪,既可潜藏于脏腑的幽深之处,也可徘徊于经络的细微之间,甚至渗透至组织的每一个缝隙,其行踪诡秘,无所不在。它如同夜色中的幽灵,随着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时而上冲至巅顶,令人头目眩晕;时而下坠至涌泉,致人腿脚沉重。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言,痰之为物,其流动无迹可循,其危害更是遍及全身,从肌肤腠理至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痰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被肉眼所捕捉,但它在脉象上的反映却是鲜明而具体的。这种微妙的变化,如同古战场上烽火台传递的紧急信号,预示着体内痰邪的蠢蠢欲动。因此,深入探讨痰脉的特征表现及其动态演变规律,不仅是对中医痰病、痰症精准辨识与治疗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医智慧在复杂病理世界中闪耀的一束光芒。

1 痰脉特征要素分析
滑脉之象,犹如痰浊水液在体内悄然停聚,湿性黏腻滑利,致使血脉往来流利无碍,医者指下感触,只觉脉象圆滑如珠。《举要》精髓所在,直言滑脉主痰,或为食积所伤,下则蓄血内停,上则吐逆反胃。《脉理会参》亦细述其理,言滑脉数而流利,毫无滞涩之感,如珠走盘,灵动异常,此乃痰浊之征也。然痰浊停聚之处各异,故局部必有相应痰病痰症之特征显露无遗。《脉诀阐微》精妙指出,若右寸见滑,乃热痰侵肺,肌肤为之皱折,病象昭然。

涩脉之形,源于痰积体内,日久难消,化为实痰老痰,阻塞气机,致使脉象不滑反涩。《脉简补义》与《四诊抉微》均有论述,前者言脉滑主痰,然痰亦可见涩象;后者则辨析滑脉所主之痰,乃随气流动未结伏者,而老痰火痰,坚韧胶固,结伏经络之间,阻碍气血运行,致使脉象涩滞不滑。

弦脉之现,因痰涎停聚,致使桡动脉管壁张力增加,硬度增大,医者指下感知,脉象端直而长。《脉学归源》深得其要,谓弦脉应风木之性,又主痰饮之病。更有痰浊壅塞血液之中,随血流涌动,被拉拽成条状细丝,医者诊脉之时,气过指下,似觉拖带粘涎,其中似有无数细丝缠绕,此乃心包络与肺胃有痰之明证,如《脉简补义》所言,形象生动,寓意深远。

2 痰脉复合要素分析
2.1 痰性脉
由于痰液的生成缘由纷繁复杂,既可因外感寒湿之邪,侵扰肌体,亦可源于内伤饮食,脾胃受损,亦或是劳欲过度,耗伤肾精,从而导致肺、脾、肾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与输布运化发生紊乱,水湿停聚,凝而成痰。故而,在痰的性质上,便有了寒痰之冷冽、热痰之炽热、燥痰之干涸、湿痰之黏腻以及风痰之飘忽等种种区别。

不同性质的痰液,其脉象要素的组合亦呈现出千变万化,表征的性质更是千差万别。正如《脉确》所云:“浮弦之脉,主风痰侵扰;浮滑之象,则示风痰与风热并存。”此处的风痰,乃因风邪自外而袭,致营卫失和,经气阻滞,津液输布异常,遂凝结为痰。浮脉主表邪在外,弦或滑脉则主痰浊内生,浮滑或浮弦之脉,恰如实地表征出风痰的特有性质。

又如《脉诊便读》所述:“倘若火痰为患,脉象每兼洪大而有力;实痰壅盛,则弦牢之脉并见。至于虚痰、燥痰之属,非但不见滑脉之流畅,反而呈现涩脉之阻滞。”火热炽盛,煎熬津液而成痰,脉象便显洪大之象;虚痰、燥痰则因气虚无力推动津液运行,燥邪盛而津液伤,故而脉象涩滞不畅,如枯枝败叶之难行。

《四诊抉微》更深入地指出:“老痰、火痰,质地坚韧胶固,结伏于经络之间,阻碍气血流行之道,致使运行濡滞,脉象便涩而不滑。”老痰乃积年累月,胶结蕴藏于体内之痰,其阻滞气机运行,脉象自然涩而濡滞。张三锡亦云:“人若体肥肤白,脉象多沉弱而濡,或见滑象,此乃形盛气虚,湿痰内生之征也。”湿痰之脉,便表现为沉、弱、濡或滑之象,恰如阴雨连绵,湿气弥漫之景。

2.2 痰症脉
痰性犹如脱缰野马,肆意不羁,易于随人体气机升降起伏,四处游荡,择地而居,停聚于身体各部分,从而引发多种多样的症状表现。正如《古今医统大全》所精妙阐述:“右寸前之位,乃肺之领地,皮肤、咽喉、背部、鼻部之疾,皆可借此右寸脉之微妙变化得以洞察。若见右寸脉浮滑,恰似风痰嬉戏于清窍之上,遂致人头晕目眩,天地旋转。”

而《脉诀阐微》则进一步指出:“左寸脉象滑,热痰已然侵扰心宫,令舌之根苗——舌体强硬,难以自如活动;左关脉象结,则痰浊淤积中焦,气机阻滞,胸部满闷之症便油然而生。”

又观《古今医统大全》之论述:“脉象沉涩,乃痰滞之征。肺者,气之通道,其气本应流通无阻,而今沉涩相伴,实为肺气不畅,痰浊滞留所致。或痰浊遮蔽肺窍,致人咳嗽连连。”

至于《脉简补义》所描绘的痰浊内伏又感外邪之脉象,更是微妙:“左寸紧盛,如外感风寒之手笔;右关洪滑,则是痰浊深藏之迹。两者相合,痰气痹阻经脉,气机逆乱,于是咳嗽、气喘、头身疼痛之症纷至沓来,犹如夹痰伤寒之魔爪,令人苦不堪言。”

2.3 痰证脉
证候,作为疾病在其发生、发展及演变历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综合表现,深刻映射了患者个体彼时彼刻所处的独特内外环境本质,犹如一面镜子,忠实记录着生命体内部错综复杂的病理变化。它不仅是疾病状态的高度概括,更是医者洞察病机、辨析病因、定位病所、判断病性、衡量邪正盛衰以及预测病势走向的重要依据。这一切微妙的病理信息,往往能通过中医特有的诊脉技巧,从患者纷繁复杂的脉象中捕捉并解析出来。


谈及痰证,这一在中医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证候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涵盖了从痰湿内蕴到痰火互结、痰瘀交阻等诸多复杂病机。每一种痰证,都伴随着其独特的脉象特征,这些脉象要素的组合,犹如密码一般,解锁着痰证背后的深层病理机制。如痰湿壅盛者,脉象多滑而沉;痰火扰心者,脉象则可能弦数有力;至于痰瘀互结之证,脉象往往涩而不畅,这些细微的脉象差异,正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要求医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医学造诣,方能精准把握,施治有方。

2.3.1 气虚痰阻证
《脉简补义》曰:“痰多气弱,故其形似滑,而其势甚涩也。”“吾每诊正脉微弱,侧诊弦而兼滑,则知有痰饮矣。其微弱,乃气虚,又为痰饮所困耳。”《脉诀启悟注释》曰:“短主气虚,滑短为气虚痰膈,故主气塞。”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脉滑表征痰浊内存;脉势涩表征出气虚运行无力;脉弱表征气虚,脉搏搏动无力;脉沉表征气虚无力外出;脉短表征气虚,脉搏每搏搏动的距离短。所以气虚痰阻证脉象要素可为滑、弱、涩、短。

2.3.2 痰阻气滞证
《诊家直诀》认为:“痰饮中结,气升不利,脉来厥厥如豆,是长短皆有气郁也。”《脉诀阐微》曰:“左关见结,胸满而痰结于中。”《脉学正义》有:“至若气郁痰壅之症,每因脉道不利,迟数不调,最宜审察。”《脉镜》曰:“痰气则弦而带涩。”《脉诀理玄秘要》有:“脉沉主气痰病”。脉沉表征出痰浊内聚,气机出入不利,则脉位变沉;脉弦、涩表征出痰气郁滞,气行不利;脉迟、数、结表征出痰阻气机运行不畅,则脉搏搏动失去正常的节律;脉短甚者呈豆脉,表征出气滞推动血液的运行的距离缩短,痰气阻结于局部。所以痰阻气滞证脉象要素可为沉、弦、涩、迟、数、结、短。

2.3.3 痰热内生证
《古今医统大全》曰:“左寸前候乎心……沉滑心热痰涎。”《太素脉秘诀》曰:“浮弦,痰饮发热。”《新著四言脉诀》曰:“滑本阳脉,而又兼浮,则炎上之象,故为热痰也。”《医学入门》曰:“兼浮大有力者,则为痰火。”《脉诀阐微》有:“数见尺左,水少而火沸为痰”。脉沉滑表征出痰火内伏;脉浮弦表征出痰火的外扬。热邪壅盛,热为阳邪,其性向上、向外,故脉浮,局部热邪壅盛,相应脉段的血管壁张力增加,故脉弦;脉强、大表征出热邪充斥,血管内压变大,则血管管径增粗;脉数表征出热邪炽盛,血流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故脉率加快。所以痰阻气滞证脉象要素可为沉、滑、浮、弦、大、强、数。

2.3.4 痰瘀互结证
《脉义简摩》曰:“迟而时止为结,迟中而时有一止也,但无定数。主气郁血壅痰滞。”《脉法大成》曰:“沉涩急,痰瘀。”《脉理宗经》有:“沉滑痰郁,沉细湿郁,沉涩血结。”《诊家直诀》曰:“是故凝痰瘀血,无论脉势强弱,按之必有劲线,或如珠粒。”脉迟表征出有形之邪阻闭,气血运行不畅,则脉迟;脉结表征出痰瘀痹阻,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失常,则脉搏节律随之变化;脉沉表征出痰瘀内阻,气机郁闭在内,外达不畅,故脉位沉;脉涩表征出痰瘀痹阻,气血运行不利;脉按之有劲线或如珠粒表征出痰瘀气滞,血液运行不利,产生瘀血之有形之物,血行不畅。所以痰瘀互结证脉象要素可为沉、迟、结、涩。


2.4 痰病脉
中医认为痰为病理产物,亦是多病之源,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痰可导致诸多的疾病,正如《景岳全书·痰饮》云:“痰之已成,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贮之于肺,或停之于胃,或蒙蔽心窍,或扰动肝胆,或流窜经络,变化诸证”。痰所导致疾病其脉象各异,《脉诀指掌》曰:“滑为阳气旺,为痰。滑溢为吐,为喘满;滑数为热,咳嗽;沉滑为伏痰、留饮”;“弦滑痰饮胁痛”。呕吐表现为滑、溢,滑为痰之特征脉,溢为气机上逆之象;痰饮胁痛表现为弦、滑,弦为气滞不通之象;《脉诀汇辨》将痰饮呕吐脉的部位定义在右寸:“右寸滑者,痰饮呕逆。”

《脉诀阐微》记载了痰浊引起的痹证之脉为右尺滑:“滑见尺右,痰流足以成痹。”《脉镜绪余》记载了痰喘脉:“滑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痰浊引起的喘证,其脉表现为滑、大,大为痰浊壅塞脉管之象;《太素脉秘诀》曰:“浮弦,痰饮发热。”痰饮发热的脉为浮、弦,弦为痰之象,浮为热邪壅盛,其性向上、向外,故脉浮;《脉诀指掌》曰:“关滑肝脾热痰、血热;滑短宿食;沉滑食痰。” 痰食脉表现为沉、滑,沉为痰食阻痹,气机内潜之象;滑为痰、食之象。

综上所述,痰脉有其特征性脉象要素,通过解析其不同要素的组合,可获取痰浊致病的病因、病性、病机、症状等疾病过程中的不同信息,从而能更加准确的指导临床的辨证诊疗。

#质感创作人#

外部推荐